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謎樣的計算機科學之父

謎樣的計算機科學之父
 
作者:李國偉
 
從二十世紀後半開始,電子計算機對人類文明產生驚天動地的變革,一個「資訊時代」的文明階段已經正式展開。把作為計算機理論創始者的涂林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應該是恰當的。
 
涂林一生的際遇並未與他的貢獻成正比,哥德爾比他更孤僻,但是生前就獲得顯赫的名聲,也不像他英年早逝。除了有皇家學會院士的頭銜外,涂林沒有在學術的權力核心逗留過,更沒有交往多少學術權貴。雖然在邏輯與計算機科學的領域裡,他死後較快獲得肯定,美國計算機協會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從一九六六年起設立涂林獎,做為對計算科學有貢獻人士的最高獎項。但是直到一九八三年另一位同性戀的牛津數學家安德魯.哈吉斯 (Andrew Hodges),替他寫了一本膾炙人口的傳記《謎樣的涂林》(Alan Turing: The Enigma),英美大眾才對他有較全貌的認識。以這本書為藍圖的舞台劇「破解密碼」(Breaking the Code),於一九八六至八八年在英美兩地上演,也相當轟動,深受人們喜愛。此外,英國 BBC 更於一九九六年把它拍成電影。
 

涂靈測試

你在跟誰聊天?
2011-03-30 中國時報 【潘震澤】
 
在網路流行的今日,上網與人聊天已是家常便飯,甚至兩個使用化名的陌生人都可以彼此聊上半天,說些平常不輕易出口的話。一如真實世界龍蛇雜處,網路天地也不乏騙子惡棍;但多數人大概不會想到,同自己一來一往交談半天的對象有可能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電腦程式。
 
能與人交談的電腦,似乎是科幻小說與電影裡的情節,不像現實;但在看不見交談對方,以及當事人不察的情況下,確有可能發生。早在一九六四年,麻省理工學院的懷森鮑姆(Joseph Weizenbaum)就根據某派心理治療常用的「以話套話」簡單原則,寫了個叫伊萊莎(Eliza)的程式,讓不少人以為自己真的是與專業心理治療師對話。
 
另一個騙過真人的程式,則反其道而行,用上粗魯及攻擊性的言詞來激怒對方,以維持「交談」;這種沒有多少交集的對話方式,在網路留言版上屢見不鮮,也容易讓人失察。還有人把這種與人聊天的電腦程式(chatterbot)用於擇友網站,並騙過一位出名的心理學家,讓他與程式虛擬的俄國美女通信長達四個月之久。
 
設計出能與人即時交談、而不被識破的電腦,一直是人工智慧界追求的聖杯。早在一九五○年,英國數學家涂靈(Alan Turing)就提出了出名的涂靈測試:只要與真人交談五分鐘而不被識破的電腦程式,就可算是擁有人的智慧。自一九九一年起,在美國發明家列伯訥 (Hugh Loebner)的贊助下,每年都有一次公開的涂靈測試競賽,迄今還沒有任何電腦通過測試。由此可見,電腦程式或可騙過沒有戒心人士於一時,但面對存心挑 錯的裁判,要想不穿幫可不容易。
 
列伯訥獎的涂靈測試,是將參賽的電腦程式與真人配對,同裁判分別交談五分鐘,看裁判能否分辨得出其中哪位是真人,哪位又是機器。除了表現最好的電腦獲頒「最像人的電腦」(The Most Human Computer)獎外,與電腦配對的幾位真人同時也角逐另一個「最像人的人」(The Most Human Human)獎,也就是最不會被裁判誤以為是機器的人。
 
有人或以為表現得比機器更像人又有何難?但我們可以自問:平日與人交談,有多少時候只是寒暄問好或言不及義?這樣與學舌的電腦又有多大差 別?好在人類以語言溝通時的靈活變化,遠非硬套規則與例句的電腦所能企及。更重要的是,以文字溝通的電腦沒有情緒與感情可言,也少了同理心,難以與人產生 微妙的化學反應。所以一般電腦想要真正通過涂靈試驗,並非易事。
 
從最近IBM沃琛電腦的表現來看,如果電腦的資料庫夠大、速度夠快以及軟體夠靈活的話,終有通過涂靈測試之日;甚至能以口語交談、並試圖 揣摩人心的電腦也終將出現。問題是:電腦終究是接受指令行事的機器;許多人腦輕易能做的事,得花許多人大量的時間精力才教得會電腦。除非有自發性學習及突現智慧的電腦出現,否則「魔鬼終結者」還是科幻的產物。(作者為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王道還:如何提升八卦的水準?


王道還:如何提升八卦的水準?
 
【聯合報╱王道還】 2011.12.30 02:15 am 
 
二○○二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卡尼曼是心理學家。他將過去四十年的研究總結成一本書,十月出版,已入選紐約時報與經濟學人的今年最佳圖書榜。卡尼曼說他寫這本書,預設的讀者是在辦公室茶水間交換八卦的人。卡尼曼期盼,他們讀過書之後,八卦的品質、內容會提升。也就是說,對別人的判斷與選擇,能做出更有見地的評論。
 
卡尼曼這麼在意八卦,就非常有見地。他認為,我們喜愛八卦,只因批評別人容易,質疑自己的信念與需求就難了。愈是需要這麼做的時候愈難。誰想跟自己過不去呢?因此我們需要他山之石:別人對我們的八卦是現成的他山之石。要是同事、損友、甚至敵人對我們的八卦,都是有見地的評論,我們必能受益。這個發展還會促進自我批評:在做判斷與選擇的時候,非得考慮可能的八卦不可。因此,提升八卦的品質與內容,對整個社會都有好處。
 
由於卡尼曼討論的主題之一是「直覺的偏見」,他對這本書的期許,不能說陳義過高。因為揭露偏見有助於追求真相。要是大家都實事求是,八卦未必會變成清議,仍然可以是大家都愛死了的娛樂。例如大家都喜愛「巧婦常伴拙夫眠」這個話題,幸災樂禍地愈談愈起勁,只為了心裡饒不了妒嫉的對象。很少人察覺這不過是人類處境中的常態,就像龍不見得生龍、鳳也未必生鳳、老鼠生兒竟不打洞—都屬於統計學的回歸現象;回歸常態。
 
既然事情總會回歸常態,我們可以預測:這次考試成績特別好的同學,下次往往退步;特別差的同學,下次會進步。因為任何行動的結果都包括人事與運氣兩個成分。考試成績反映的是學生的資質、用功等份內之事,以及運氣。回歸原理讓我們合理預測:表現異常的好與壞,出自運氣的比重較大。
 
然而我們對於回歸實在太陌生了,即使發現了它,也可能認不出來。卡尼曼遇見過一位飛行教官,他從教學經驗中歸納出了回歸現象:這次降落非常完美的學員,下次會退步;反之亦然。但是他不知道那是回歸現象。他說,每次他都會特別稱讚完美的表現,斥責奇糟無比的表現,結果受讚美的學員退步,受斥責的卻進步了。結論:獎無用,罰有功—與心理學家的常識正相反。
 
卡尼曼的睿見是:我們的直覺有偏見,不是「非理性」因素的干擾造成的,如情緒,而是那些直覺來自有盲點的簡易法則。「相似」就是個實用的簡易法則:由一組資料得出的結論,會反映資料的特徵。教官因此相信贊美的結果應該反映贊美的本質,如優越的表現。而學員卻退步了。教官要是知道自己發現的其實是回歸現象,就會明白那是無關獎懲的自然趨勢。硬要將獎懲與成績拉上關係,才會將自己逼入違反常識的牆角。
 
卡尼曼提醒我們,不疑處有疑的後果,可能不只是違反常識,或製造沒見識的八卦而已。要是認不出回歸現象,日常經驗就會充斥著讓我們同情這位飛行教官的機會:因懲罰(別人)而受獎勵,因獎勵(別人)而受懲罰。那會是什麼樣的世界?
 
無奈只有在意「理性」的人才會致力於消弭偏見。在日常心理中,非理性力量的強大程度,會比卡尼曼揭露的偏見小嗎?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2011/12/30 聯合報】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朱立倫、洪蘭呼籲 閱讀改變世界

洪蘭:標準答案扼殺創造力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新北市19日電)2011年12月19日 下午11:46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今天表示,台灣教育扼殺創造力最大的元凶是「標準答案」,她看過太多中小學的測驗卷,完全以教科書的內容命題。
 
洪蘭今天出席新北市教育局舉辦的「閱讀教育高峰論壇」,和新北市長朱立倫一同探討閱讀教育的重要,兩人不約而同提及「標準答案」的禍害。
 
洪蘭說,曾收到一名憤怒家長寄來的考試卷,題目是「下列哪一個會長大?」備選答案有「桃樹」、「小草」、「種子」,照常理判斷是「以上皆是」,標準答案卻只有「小草」,因為教科書上說「桃樹會開花,小草會長大,種子會發芽」。
 
還有一個題目也讓她啼笑皆非,她的孩子有一次碰到一個問題,「天氣很冷,是觀察、判斷、還是推想?」,老師標準答案是「觀察」。洪蘭質疑的是,難道不能從行人發抖、路面結冰「判斷」出「天氣很冷」嗎?
 
朱立倫也說,他現在去做中、小學的測驗題,成績一定都很不好,因為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每個答案都有可能」。朱立倫認為,一定要改正「從教科書文字找答案」的教學方式,讓孩子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朱立倫也提及,他博士唸的是會計,但會計博士用到的算術,大概台灣小學畢業就能應付,剩下的則是邏輯觀念。他剛到美國讀書,教授驚訝他解題速度極快,其實根本是「訓練下的成果」,很多題目已練習過好幾遍,一看就知道答案了,其中原理恐怕還不是很清楚。且他的興趣在歷史和地理,也不在數學。 
 

洪蘭:學得進去就不怕教改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新北市19日電) 2011年12月19日 下午8:19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洪蘭今天表示,不用擔心教育改革不斷變來變去,只要「學得進去」、知識夠寬、夠深、觀念夠清楚,「隨便怎麼改都沒關係」。
 
洪蘭今天出席新北市教育局舉辦的「閱讀教育高峰論壇」,和新北市長朱立倫一同探討閱讀教育的重要。天下文化事業群執行長王力行問兩人,面對教育制度頻繁改變,家長跟學生該如何應對?洪蘭做出上述表示。
 
洪蘭說,她總是告訴大家,學習本來就不該是「考什麼才念什麼」,只要知識足夠,怎麼考都不怕。她曾跟多名基測滿分學生聊天,發現他們的父母都在圖書館、公家機關上班,週末辦活動,就把孩子帶在身邊,任其閱讀有興趣的讀物。
 
洪蘭表示,他家6個兄弟姊妹,當初都遵照父親的指示去讀「第一志願」,結果全部改行。她大學念的是法律,研究所才開始對心裡學、神經科學有興趣。可見家長們大都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哪,但只要想追求知識,就會找到自己的方向。
 
重點在於啟發興趣,讓孩子從小就能自動自發地閱讀、吸取知識。洪蘭說,閱讀的功能是增加背景知識,只要背景知識夠多,之後看到東西就能觸類旁通。她以「福爾摩斯」推理小說為例,同樣的犯罪現場,福爾摩斯可以從寫字的高度判斷犯人的身高、腳印步伐的寬度判斷年齡,華生卻只能目瞪口呆,關鍵就是福爾摩斯擁有許多的偵探知識,而華生的專業在醫學。
 
朱立倫表示,教育可分為寬度和深度,政府有責任提供環境,讓孩子可以輕鬆地廣泛閱讀、大量閱讀,達到第一個基礎,接著再按照自己的興趣深入研究。新北市升格後的首要工作,就是改進學校、社區的閱覽空間,以及採購足夠的圖書,讓市民願意走進去。
 

朱立倫、洪蘭呼籲 閱讀改變世界

【台灣醒報記者林宜靜新北市報導】2011年12月19日 下午6:10
 
「教育,是改變世界的力量!」新北市政府以閱讀教育為主題,邀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與新北市長朱立倫談論當今台灣教育現況,許多教育工作出席聆聽。洪蘭指出,多元的教育讓孩子有更多發揮的空間,而閱讀則是打開孩子與世界接軌的窗口,她鼓勵全民多多閱讀。朱立倫也表示贊同,但他對目前教科書標準化的教育方式有所質疑。
 
洪蘭以「打開一本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為主題演講,透過豐富的專業知識與精彩有趣的演講內容,獲得在場人士一致好評。
 
洪蘭會中重申「閱讀和教育」的重要,她認為,在科技化的時代,學習的方式很多元,正規的教育方式不一定能讓孩子找到正確的未來。她以身邊朋友為例表示,「滿分的孩子都沒有補習」,但孩子陪媽媽聽演講、假日自行到圖書館閱讀喜愛的課外書,也能開拓他們世界觀。
 
洪蘭也指出,「知識是整體性」,只有主動學習,知識才會進去,她呼籲父母和家長尊重孩子,激發孩子的熱情,啟發其天賦。
 
對於洪蘭的論點,一旁的朱立倫深感贊同。他反對時下家長「成績好的孩子才會成材」的觀念。認為理想的教育是制式框架越少越好,不應用單一化的標準去看待孩子,他指出,不管孩子來自什麼樣的背景、只要給他好的教育環境、鼓勵他們多閱讀學習,都能激發出不同的創造力和思維,開拓不一樣的人生。朱立倫談到自己是教育工作者出身(曾擔任台大教授),深感教師身教的重要性。他認為,教育工作者不是「職業」,公務員也非「職業」,而是要把其要當作「一生的志業」,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可以改變社會、城市、以及孩子的未來。
 
對於台灣目前朝令夕改的「教改」制度,朱立倫頗感無奈,他認為教育應重視寬度、廣度和深度。寬度從政府的政策、師資、人力、課程著手,目前政府也已開始進行。,但吸引學童閱讀興趣的廣度,以及教育最根本的深度都有待加強。所謂深度,朱立倫認為,需從上至下深耕培養,以目前標準化的教科書來看,單一化的答案,不合理的出題都有重新檢討的必要。
 
洪蘭和朱立倫盼社會、家長、教師能更重視孩子學習成長的空間,透過全民閱讀運動,點燃下一個百年盛事的新亮點。
 
 

一條根藥膏「騙很大」 年銷破億 標示竟無該成分 衛署要查

一條根藥膏「騙很大」 年銷破億 標示竟無該成分 衛署要查
蘋果日報 – 2011年12月19日 下午12:13.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每年商機上億元、民眾用來改善筋骨痠痛的金門一條根軟膏、貼布,《蘋果》調查發現,在金門販售的十二款相關產品,高達九成二、十一款成分沒標示含一條根。雖有三款產品的業者聲稱含一條根,但原來一條根僅是多種植物統稱,衛生署根本沒對一條根主成分作出界定,消基會抨擊此事「騙很大」!衛生署本周將召開專家會議決定是否要求業者改包裝,收拾這場「騙局」。
 
金門一條根藥膏、貼布產品是許多到金門遊客的必買產品,中國醫藥大學中藥資源系、中國藥學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郭昭麟估計,金門一條根商品一年產值有破億元。《蘋果》到金門查訪,當地著名景點貞節牌坊附近即有五、六家名特產店販售金門一條根產品,但消費者買完軟膏、貼布,再看外包裝成分標示才發現沒含一條根。
 
業者坦承魚目混珠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黃林煌檢視《蘋果》自金門商家購得一條根軟膏與貼布,如已被金門縣府認證的浯記、王大夫、香蜂與太武山四家業者五款軟膏與貼布,成分標示都不含一條根。
 
未獲金門縣府認證的仙峰、天根草典、金軒、條根涼、條根酸五品牌七種一條根產品,黃林煌檢視後指,除金軒一條根推拿膏成分標示含一條根萃取液,其餘四品牌六款產品,成分標示也不含一條根。金門縣府則指認證是代表業者有向金門縣府輔導栽作的農民買一條根,並非保證其產品含一條根。
 
針對產品均無標示含一條根,販售益條根萬靈膏、行血金絲膏的天根草典業者與王大夫業者則坦承軟膏、貼布產品不含一條根。浯記業者回應成分以包裝盒標示為主;太武山業者指產品符合法規要求。香蜂一條根經理白秀娟聲稱,有將一條根做賦形劑(讓產品成膏狀或稠狀)。
 
外包裝擬全面改正
 
製造及銷售金軒、仙峰、條根涼、條根酸軟膏、貼布等產品的安欣樟腦油事業系統董事長曾德財則聲稱金軒、條根涼、條根酸產品均含一條根成分,但僅金軒一條根推拿膏產品包裝盒標示含一條根萃取液;至於仙峰產品是否含一條根,他不願回應。
 
衛署官員指中藥製劑要成形,所需賦形劑成分上都需標示,否則可依《藥事法》罰三至十五萬元。近期將請金門縣府實際了解業者包裝是否與衛署核可項目相符。
 
黃林煌強調,金門一條根軟膏、貼布產品,全未取得政府核發含一條根成分藥證,廠商在包裝盒上刻意印製的商行、總代理名稱,如浯記一條根研發推廣中心等,未違反藥政法規,但確會誤導消費者,「民眾以為買到一條根,其實沒有。」
 
黃林煌說,經《蘋果》調查採訪發現漏洞,決定即日起暫停核發一條根相關藥證,並將討論是否發文要求不含一條根成分產品業者改包裝,預計明年三月底前做成結論。
 
民眾痛罵:不應該
 
消基會董事黃鈺生則批金門縣府不負責,既認證業者,就該保證其產品含一條根,怎可任業者掛縣府認證,販售不含一條根貼布等產品,有「騙很大」之嫌。民眾吳文林說,業者在包裝「魚目混珠」,讓消費者誤認買了一條根產品,很不應該。台北民眾陳宏昌表示,常網購金門一條根產品,覺得對改善肩頸痠痛很有效,不論有無含一條根成分,仍會繼續買。
 
衛署擬定一條根管理措施
 
◎現今尚未確定一條根應為何種植物及其主要成分,因此即日起暫停發放相關藥證
◎最快本周透過產官學會議,確認何種植物為真正一條根及其確實療效,做為未來頒發一條根相關中藥許可證管理依據
◎已取得許可證含一條根的5款科學中藥1款藥酒,在產官學會議結論未出爐前,不取消藥證
◎近期將請金門縣府了解業者包裝是否與衛生署核可項目相符
資料來源: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牛頓手稿 上網看得到

牛頓手稿 上網看得到
 
【2011-12-14/聯合報/A14版/國際】【編譯馮克芸/報導】
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已將牛頓的4000頁以上文件和手稿放在網路上,包括牛頓讀大學時期的筆記,以及他從1660年代起在數學、微積分、光學及重力上最重要的作品。
 
其中,有一本加上註釋的「數學原理」,牛頓在書中記敘他的運動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這本書現在被視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學著作。
 
劍橋大學圖書館的檔案保管人員以每天200頁的速度,將牛頓文稿拍照且上傳網路,目前已數位化的4000多頁僅是該校收藏的一部分。
 
楊恩說:「無論你在世界哪個角落,只要在滑鼠上按一下,就可以看見牛頓如何做研究,以及他如何發展出他的理論和實驗。在此之前,想看這批手稿的人必須來到劍橋大學,現在,我們把劍橋圖書館帶到世人的身邊。」
 
部分文件上有牛頓的同事佩利特寫的一行字「不適合出版」。佩利特在牛頓過世後受命整理牛頓的文稿。
 
讀者可從劍橋大學數位圖書館(Cambridge Digital Library)網站看到這批牛頓的手稿。
 

上帝粒子 科學家初瞥

上帝粒子 科學家初瞥
 
 
【2011-12-14/聯合報/A14版/國際】【編譯馮克芸/綜合報導】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13日說,他們可能已經瞥見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但不能確認已經發現這種別名為「上帝粒子」的粒子,新資料顯示,這種粒子很可能在大強子對撞機的低能量區找到。
 
目前大強子對撞機有兩組實驗在找尋希格斯玻色子的蹤影,負責ATLAS實驗的科學家法比歐拉.嘉諾提說,「上帝粒子」跡象出現的「熱區」是在大強子對撞機的低能量區。
 
歐洲核研中心研究員曼蘇萊說,大強子對撞機已「縮小了科學家認為可以找到希格斯玻色子的範圍」。研究人員希望這種理論上存在、但從未在實驗中出現的粒子能解釋宇宙的許多謎團。
 
嘉諾提說:「我認為有種很像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在這裡,但現在討論最後結論還太早。」她還說,如果有足夠的資料,科學家會在明年確認或排除其存在。
 
就理論而言,希格斯玻色子是賦予其他粒子質量的粒子,如果科學家發現它的蹤影,就證實目前對電子和光子這些粒子知識。但實驗結果也可能證明「上帝粒子」並不存在,這將迫使物理學家重新思考「標準模型」理論。
 
 
 

魔幻台灣巴別塔


《名人堂》 魔幻台灣巴別塔
 
 
【李清志】
 
台中市近年來不斷地推動國際級的公共建築計畫,試圖以優秀的建築師作品,帶動整體城市的發展與更新。從解構主義女建築師扎哈哈迪所設計的古根漢美術館、日本建築師渡邊誠的圓滿劇場,以及正在施工中的台中歌劇院,都可以看見胡志強市長試圖將台中市打造成國際性建築城市的強烈企圖心。最近台中市更積極推動「台灣塔」的計畫,準備以六十多億的鉅資,建造一座三百多公尺的高塔,這項計畫在兩階段的競圖過程中,引起了各界極大的討論與關切。
 
從舊約巴別塔的建造開始,高塔的建造一直就是人類驕傲與慾望的展現,同時也是區域經濟實力的呈現;所有的高塔或摩天大樓都試圖爭取世界第一的頭銜,藉以滿足內心幼稚的自我虛榮心。
 
鐵塔的建造熱潮始於十九世紀後期的巴黎鐵塔,這座鐵塔原本是為世博會所建造,但是卻因此成為建造鐵塔熱潮的始作俑者;最特別的是,建造者艾菲爾先生並不是建築師,而是一位工程師,象徵著人類歷史即將進入機械文明時代。
 
廿世紀最喜歡建造鐵塔的國家當屬日本,他們在崇尚歐洲文化的迷思之下,將建造類似艾菲爾鐵塔的塔狀物,視為工業化進步的城市象徵,因此從二戰後復興時期,先後在名古屋、大阪、東京、別府、札幌,以及博多等城市建造了六座大小鐵塔,而且都是結構工程師內藤多仲所設計建造,因此被稱作是「鐵塔六兄弟」,內藤多仲也被稱作是「塔博士」。
 
不過隨著時代的改變,世界各國已經不再著迷於鐵塔的建造,只有日本東京仍舊希望藉著新鐵塔來振興墨東區的衰敗,並且當作是新城市未來無線電視的電波發射塔,因此建造了東京「天空樹」,預計明年開幕。
 
「台灣塔」的計畫在這個時代,顯得有些落伍!特別是整個建塔計畫耗費鉅資,卻無法說明整個鐵塔有何實質目的或必要性,引起社會各界的批評與抗議。
 
整個競圖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由羅馬尼亞建築師多林所設計的「漂浮的眺望」獲得首獎,驚艷全世界建築界,因為這座鐵塔十分前衛,超越了我們過去對於鐵塔的想像,不過也因為過於科幻浪漫,在當今現實社會的可行性不高。第二階段評審團則選出日本年輕建築師藤本壯介的作品「漂浮在空中的台灣花園」,這項作品稱不上是「鐵塔」,而是由五百多根鋼柱撐起的空中花園平台,這樣的結果,可以想見評審團其實並不想選出傳統鐵塔的設計,而希望找到新穎、前衛的提案。
 
但是藤本壯介的設計提案卻存在著許多問題,最可怕的是這座建築將不只是一根垂直通天的柱子而已,它將是一座與巴黎鐵塔等高,卻比龐畢度藝術中心大十倍的巨大怪獸,雖然建築師強調這座建築是中空透明的量體,但是真實的結果是否如其模型一般晶瑩剔透,亮麗動人,還是很令人懷疑!
 
不論如何,這樣一項大膽的決策其實是一次豪賭,不僅賭上六十多億的建設款項,同時也賭上了台中市未來的城市景觀;它可能成為世界建築奇觀,吸引世人前來瞻仰?不過也很可能成為城市災難,成為史上最大廢墟?「台灣塔」的建造與否,值得各界更多的討論與關注!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2011-12-14/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用微波爐煮生雞蛋萬萬不可

微波生雞蛋 曾雅妮老師燙傷眼
 
 
【記者王慧瑛/新竹縣報導】
 
新竹縣竹東國中教英文的美籍男子戴米恩,日前將生雞蛋放進辦公室內微波爐烹煮午餐,爐門開啟瞬間,鼻子及眼皮遭爆裂雞蛋燙傷送醫,他驚魂未定地說:「雞蛋比手榴彈還可怕!」
 
四十五歲的戴米恩,曾是球后曾雅妮的英文老師,過去是美軍陸戰隊員,體格一級棒,為維持好身材,很注重飲食。本月六日中午用微波爐煮生雞蛋當午餐,卻遭炸開的雞蛋燙傷。
 
戴米恩說,滾熱的蛋汁噴在臉上,他不斷沖冷水,學務主任熊維強、英文老師吳新運等人陪他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就醫,醫師診斷臉部有一至二度燙傷。吳新運說,戴米恩擔心破相,幸好復原良好,他調侃自己「stupid!(很笨之意)」
 
熊維強說,爆裂力量驚人,戴米恩除臉部被燙傷,身上衣服及一旁窗戶也沾到滾燙的蛋液及蛋殼。
 
「用微波爐煮生雞蛋萬萬不可!」竹東高中物理老師張安順說,雞蛋是封閉環境,微波加熱到高溫時,雞蛋內部呈現高溫狀態,蛋白、蛋黃會膨脹,蛋殼出現裂縫,若繼續加溫,蛋白固化成第二道固體外殼,裡面的蛋黃愈來愈高溫,蛋黃內水蒸氣、空氣分子在蛋白的密閉系統內,壓力不斷上升,最後蛋白固體承受不了而爆開。
 
張安順說,絕不能將密封食物放進微波爐裡,例如密封的玻璃瓶或嬰兒用奶瓶也易引起爆裂。
 
一家三C連鎖店彭姓店長表示,有些食物表面或膜會阻止蒸氣向外流,必須穿刺些洞或切縫,讓蒸氣散發,不僅不能使用微波爐加熱生雞蛋,烹調煮熟的雞蛋也要用牙籤穿刺蛋黃二次、蛋白數次,加熱香腸或臘腸也要用刀劃破。
 
 
 
【2011-12-12/聯合報/A8版/社會】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瞥見上帝粒子 科學家振奮

瞥見上帝粒子 科學家振奮
自由時報 – 2011年12月14日 上午11:07.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科學家數十年來積極尋覓宇宙構成的關鍵物質:有「上帝粒子」之稱的次原子粒子「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靠著世界最大型強子對撞器(LHC)協助,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十三日發表最新實驗結果,指稱他們的實驗可能已讓存在於低質量區的希格斯玻色子現形,但今年內不會得出決定性證據,斷定其確實存在。
 
約六千名科學家組成的兩支CERN團隊,以對撞器實驗粒子碰撞結果,並於十三日接續發表實驗結果。第一支以超環面儀器(ATLAS)實驗的研究人員表示,強子對撞器的實驗「縮小了科學家認為將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窗口」,其質量約一百二十六十億電子伏特(Giga electron volts, GeV),與「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推測相符,但現在要說已有最終結論稍嫌太早,「還需有更多研究」。第二支以緊湊緲子螺管探測器(CMS)實驗的團隊,也發表類似結果,希格斯粒子可在大型強子對撞器「低質量區」發現。
 
構成宇宙的關鍵物質
 
CERN在兩支團隊召開記者會前發表的聲明指出,實驗數據「足以為尋找希格斯玻色子的過程帶來重大進展,但仍不足以為希格斯存在不存在做出決定性的宣言」。換言之,科學家只是縮小尋找希格斯粒子的範圍,距離發現希格斯邁進一步,但最快也要等明年才會有證明希格斯存在的決定性證據。為尋找這個構成宇宙的關鍵物質,CERN於一九九一年在瑞士與法國邊界約一百公尺深、長約二十七公里的環型地底隧道中,放置強子對撞器,並於二○○八年展開實驗。若證實希格斯粒子確實存在,總是缺了一角的粒子物理學基礎理論「標準模型」將臻於完備;物質有質量、能抵抗飄浮的秘密,也終能獲解答。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變動中的原子量

變動中的原子量
 
‧科學人 2011/12/09  
 化學元素週期表標定的原子量,並非一成不變,國際化學組織公佈了最新的同位素週期表,給每一個元素的原子量全新的定義。 
 
 
【撰文/沈川洲、陳心維】
 
你可以想像嗎?超過一個半世紀以來,課堂上老師教的、課本裡寫的以及懸掛在教室裡的週期表中,各種元素固定的原子量,其實很有問題!因為有70多種元素的原子量是會變動的。
 

自然界中,除了只擁有一種穩定同位素的元素外;對於具有兩種以上穩定同位素的元素而言,在不同地點,例如大氣、海洋、地殼或太空等,同位素比例都不太一樣。也就是說,絕大部份元素的原子量是會變化的,不是恆久固定的值。
 

2011年為國際化學年,最有意義的重大事件,是在發現同位素一世紀後的2011年7月,由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出版的《國際化學》期刊中,正式發表了新版的同位素週期表,這個計畫名為「建構教育界使用的同位素週期表」(Development of an Isotopic Periodic Table for the Educational Community),自2007年開始執行,將週期表大幅改版,在每個元素格中,增列圓餅圖以表示同位素組成,並將10種元素的原子量變化範圍,正式明列出來,例如氫的原子量範圍為1.00784到1.00811。而為了方便使用,也有科學家在論文中列出了這些元素新的原子量平均值。
 

然而目前首次提出的同位素週期表,並不是最終版本,因為IUPAC將持續執行這個計畫,未來幾年將持續更新同位素週期表。
 

百年前的大驚奇:發現同位素
 
道爾頓(John Dalton)在19世紀初首先提出原子概念理論,一切物質由這些穩定的元素組成,並首次提出一些元素(氫、碳、氮、氧、硫、磷)的相對原子量。1869年,門得列夫(Dmitri Mendeleev)以俄文發表了標題為〈元素特性及其與原子量的關係〉的論文,提出現代週期表的雛型,這篇劃時代的兩頁鉅作,是打開人類對化學元素認識極為重要的一扇窗。
 

到了1896年,貝克(Henri Becquerel)在磷光實驗中,偶然發現鈾元素會自發性的釋出放射線,震驚了當時的科學界,激發許多頂尖的物理及化學家,前仆後繼投入有關放射性元素的研究狂潮中。
 

更震驚當時的是,多年來以純化超重金屬元素聞名的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他實驗室裡的學生索帝(Frederick Soddy)於1901年發現,釷元素除了會釋出放射線外,還會自行衰變為鐳元素,這是科學界第一次發現到自然界除了穩定的元素外,也存在著不穩定元素,而且元素會自動轉變成另一種元素。發現的瞬間,索帝意識到:天啊!古老煉金術傳說是真的!他興奮地飛奔去向現代尊稱為原子核物理之父的老師報告,說他發現了元素的自然變質作用(transmutation,指煉金術中,金屬經過精煉後可轉換為純金的過程)。但是實驗態度以嚴謹出名、當時最具科學權威的拉塞福,當場潑了索帝一身冷水,並痛罵他:「看在上帝的份上吧!索帝,你可別亂講話!當心別人會把我們當成煉金術士了!」
 

數年之後,索帝、拉塞福及其他的科學家,才了解到釷元素變成為鐳元素的現象,為放射性元素的自發衰變過程,是不可能精煉成金子的,釷元素再經過一系列的衰變後,終將轉變為穩定的鉛元素。
 

索帝又歷經了10年的研究發現,有些具有不同放射性特徵以及質量的物質,無法利用化學方法把它們分離開來,也就是這些物質具有相同的化學特性。1910年他發表論文,推測這些長久困惑他的物質,是具有不同型態的同一種元素,佔據著週期表上同樣的位置!1913年,索帝以希臘文涵義「位於同樣位置」的同位素(isotope)一詞來表示這些物質,從此又開啟了人類對同位素一世紀來的研究。
 

在索帝提出同位素概念之後五年,鄧普斯特(Arthur Dempster)設計了第一台具有電磁鐵的熱游離質譜儀。他以高溫將中性原子離子化,這些離子在真空中受到電位差加速而做直線運動,當飛行過電磁場時,各種帶電的同位素離子因質量不同,造成旋轉半徑不同而被分離。鄧普斯特利用簡單的電磁學原理,便準確分析元素的同位素比例,直接證實了索帝「元素具有同位素」的假說。隨後幾十年間,週期表上元素同位素的組成陸續被準確測量。今天,以現代的多頻熱游離質譜儀以及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來測量同位素比例,精準度可以達到百萬分之五至十。
 

同位素的誕生:不是孿生兄弟的兄弟
 
經過百年的同位素測量及研究,我們已經知道,自然界存在著穩定的同位素以及不穩定的放射性同位素。這些外觀及化學性質幾乎一模一樣,共同屬於一個元素下的成員,並不是在單一族譜裡同一父母所生的孿生兄弟。目前大部份科學家相信,核種演化歷經兩個主要階段:一是大約140億年前,從虛無到創世的宇宙大霹靂,二是隨後的恆星和超新星爆炸,在高溫高能下,各式各樣的同位素經由一連串錯綜複雜的核融合及核分裂反應所形成。
 

在歷經數十億年星際空間和太陽系形成的混合作用後,各元素的同位素,逐漸以均勻比例分佈於太陽系中,所以太陽系的成員,雖然形成於不同的區域,但各種元素的同位素比例,理論上應該是相同的。近年來藉由分析太陽系隕石標本,也證實了各個元素的同位素比例,在不同來源的標本中基本上是一致的,這個結果證明了太陽系同位素比例均一性的理論。
 

【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2011年第118期12月號】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電磁波攻擊?!林瑞雄:1875萬頻率

電磁波攻擊?!林瑞雄:1875萬頻率
華視 – 2011年12月5日 下午12:00.
親民黨副總統候選人林瑞雄,他最近只要一現身,就會說他被電磁波攻擊了,而且還很精確的說,電磁波有1875萬頻率,到底這有多嚴重呢。專家說,這個數字很接近廣播電台發射訊號的頻率,不過如果你會無線上網,這個頻率是高達20億,比林瑞雄受到的攻擊還要高出上百倍。
 
電磁波電磁波,電磁波來了,宋林配的林瑞雄,老是在說他被電磁波攻擊,還精準的算出電磁波頻率。專家說這是電磁波的射頻,單位叫做赫茲,林瑞雄感受到的1875萬,應該是廣播電台發射出來的。
 
微波爐電磁波24億,無線上網有20億,3G手機也是20億起跳,還有還有您身邊二十多位國安人員身上的對講機手機,也都有電磁波,我們查清楚了喔,別再說記者不用功啦。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踐踏巨人的巨人

踐踏巨人的巨人
 
文 / 余創豪
 
牛頓神話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海灘拾貝」,是出自十七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的名言,這兩句話被人廣泛引用,以示虛懷若谷。不過,為牛頓撰寫傳記的美國作家格萊克(James Gleick)卻一語戮破了這牛頓神話,他指出:牛頓既不是在海灘拾貝的小孩,也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
 
許多基督教刊物都以牛頓作為信仰的見証,例如基督徒歷史學會的網站高度地評價牛頓:「雖然他(牛頓)有許多科學發現和榮譽,他是第一個因著科學成就而被封為武士的人,但是他十分謙虛,他在寫給姪兒的信中這樣說:『我是一個在海灘上嬉戲的小孩,在漫不經意下發現了一塊平滑的石頭、或者一枚不尋常的貝殼,然而卻還沒有探索有如大海般壯闊的真理。』」單看字面,牛頓似乎是一名自知學海無涯的謙謙君子,中國作家秦牧亦曾經引用「海灘拾貝」這個優美的典故。
 
牛頓曾經說:「如果我能夠看見遠像,那是(由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驟眼看來,牛頓謙遜地將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前人累積的知識。幾年前星架坡推出一項名為「二十一世紀公共服務」的計畫,公共服務科科長便借用這個典故來勸誡星架坡的公務員:「如果我們能夠想像到一個人怎樣站在另一個人的肩膊上,那麼我們就會明白牛頓的意思 … 如果我們能夠分享知識和經驗,容許別人參考自己的主意,那麼我們將能夠創造出更多和更好的主意。」
 
牛頓與虎克之衝突
 
事實上,牛頓無意跟別人分享科學研究的成果,「站在巨人肩膀上」這句話在十二世紀時由神學家梳士巴利之約翰(John of Salisbury)提出:「我們好像侏儒一樣,站在巨人的肩頭上,我們可以看得更多、更遠 … 是因為他們提升了我們。」請留意,牛頓刪去了「我們好像侏儒一樣」這句話,當牛頓說「站在巨人肩膀上」時,他正與當時另一位名叫虎克(Robert Hook)的科學家罵戰。
 
虎克比牛頓年長七歲,他在英國皇家學院推廣科學實驗,一生的成就頗多,他以顯微鏡發現了細胞,發表了彈性定律,又研究晶體構造、聲音性質,也是第一位測量地球重力的科學家。可是,牛頓並不欣賞這位巨人,更遑論站在他的肩膊上。
 
虎克與牛頓同時採用自己研製的望遠鏡作為研究工具,兩人因著爭名而互相輕視,但兩者最嚴重的衝突是關於光學和力學的異見。古人相信空間瀰漫著一種名叫「以太」的東西,虎克認為光是由以太振動而產生的,牛頓卻認為白光是由彩虹七色構成,他準備撰文駁斥虎克時,有人勸牛頓不要點名批評,但牛頓偏偏在第一段就寫上虎克的名字。當虎克稱牛頓的光學理論為「假設」時,牛頓極之忿怒,因為他認為自己所說的就是真理,而不是假設,後來牛頓發表萬有引力理論,他宣稱自己「不作任何假設」,因為自己的理論已經被數學証明。
 
牛頓寫信給虎克時說:「如果我能夠看見遠像,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表示自己比起虎克更加能夠汲取前人的經驗,有些歷史學家甚至認為牛頓有心取笑虎克,因為虎克身材矮小,牛頓暗示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比之下就更加顯得比虎克高大。
 
牛頓和虎克曾經討論過萬有引力,當牛頓準備出版其曠世鉅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時,探測哈雷彗星運行軌跡的科學家哈雷察覺出:牛頓有些關於引力的見解,明顯是受到虎克的啟迪。但牛頓不單沒有承認自己站在虎克的肩膀上,他還在手稿中塗抹了所有提及虎克的地方。
 
虎克身故之後,皇家學院需要搬遷到新會址,這時候牛頓成為皇家學院的會長,在遷徙過程中,本來懸掛在舊會址的虎克畫像竟然神祕失蹤。有人認為是牛頓故意扔掉了畫像。
 

牛頓審裁自己的案件
 
虎克並不是唯一牛頓踐踏過的巨人,德國哲學家兼數學家萊布尼茲和牛頓同一時期分別地發明了微積分數學,為了鞏固自己是微積分原創者的身分,牛頓利用自己在皇家學院的地位,將萊布尼茲蹂躪得幾乎無立足之地。
 
現今許多學術期刊都採用隱名審稿(anonymous review)制度,在這制度下,作者並不知道審閱稿件的評判是何許人也,而審稿人亦不知道作者是甚麼人,目的是增加評審過程的客觀性。當時英國皇家學會發表了一份由隱名審稿人撰寫的報告,來裁決微積分雙胞胎的案件,那份報告指出:不單止牛頓應該是最早研究微積分的人,而且牛頓的數學方法比萊布尼茲的更加高超、更加準確、更加有用。英國皇家學會是權威學術機構,這報告令萊布尼茲無地自容,不過,那位隱名審稿人就是牛頓自己!
 

超人尼采
 
有趣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這個典故,也曾經被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徵引,尼采在【查拉圖斯】(Zarathustra)說了一個比喩:查拉圖斯攀登高山時帶著一名侏儒在肩膀上,在山頂上侏儒得意忘形,不知道自己能夠高瞻遠矚是全靠查拉圖斯,查拉圖斯責備侏儒,他提醒侏儒:所有東西都變得容易,是因為侏儒站在巨人肩膀上。尼采提出「超人的哲學」,通過這個故事,尼采指出:人類歷史的進步是因著巨人、超人。言下之意,尼采自己亦是巨人之一。在尼采筆下,「站在巨人肩膀上」亦不是自謙之詞。
 

結語
 
不過,後現代主義者主張「作者已死」,意思是:不管原作者的本意是什麼,讀者大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重新詮釋他人的作品。「站在巨人肩膀上」由自誇而變成自謙,而類似的文義演變在歷史中可謂屢見不鮮。
 
其實,這篇文章並不是什麼史學新發現,我無非是站在史學巨人的肩頭上。可惜,在英雄崇拜的氣氛下、在有利於傳播基督教的大前提下,牛頓的形象卻不斷地被誤解為在海灘拾貝的小孩、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公平地說,牛頓的科學成就足以令他成為巨人,但他是踐踏巨人的巨人。
 
 
 
2007.6.5
 

衝擊擺

1742年,羅賓斯(1707~1751)在他的著作《新炮術原理》中描述了他用於測子彈速度的衝擊擺。下圖就是那本書裡的插圖,靶懸掛於長桿之下,並連著一條長帶,當子彈打在靶上使它偏離平衡位置時,長帶被拉動,可由其移動量球出靶的偏轉而算出子彈的速度。
 
(衝擊擺圖待掃瞄)
 
資料來源:郭奕玲、沈慧君著:物理學演義,p74,凡異出版社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陳超明推全球英語座

能溝通最重要 陳超明推全球英語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2011/11/29

英語已成為國際語言,學英文也是全民運動,但政大英語系教授陳超明表示,由於網路與全球化影響,英語不再侷限菁英使用,他提出全球英語(Global English)概念,認為21世紀的英語,應該去除繁複文法與艱澀單字,以雙方能溝通為目的,英語應該依照個人使用需求來學習。
 
陳超明以多年教學經驗及參加各種國際會議、觀察全球英語的使用變化後,最近出版「全球英語文法」(左圖,聯經出版提供)。他表示,在地球村的影響下,英語不再是19世紀英國殖民的英式英語、20世紀美國強權下使用的美式英語,過去這兩種語言都有帶有強烈文化性,但21世紀交通便利,全球人才在世界流動,英語也成為非以英語為母語人士的溝通工具。
 
「隨著國際交流頻繁,我們可能和英、美國等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溝通,也可能和日、韓、法、德等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人溝通。」陳超明指出,全球英語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語意溝通」為主,不需要用到繁複文法、艱澀單字,全球英語只考慮溝通是否順暢,並沒有對錯問題,「甚至單字加上比手畫腳,也將成為一種溝通媒介。」
 
陳超明表示,在全球英語時代,「學英文,講求的是『用得到才學』。」他指出,很多人從小到大,囫圇吞棗背了很多英語單字、文法,「但用得上的有多少?」因此他提出,學習語言要依照目的來訂定目標,如果只是日常溝通,那全球英語就能滿足;若是文學等專業領域,就得鑽研更高深、複雜的文法結構與單字。
 
聯經出版社12月4日上午10時在台北市立圖書館10樓舉辦英語講座,陳超明以「全球英語時代:從溝通談語言學習策略」為題演講,免費入場,洽詢電話02-87876242轉226。 

上億「捷運之心」沒用過 民眾批浪費

獨家〉上億「捷運之心」沒用過 民眾批浪費
TVBS – 2011年11月29日 下午7:12.
第一次到高雄捷運美麗島站的遊客,幾乎都會被大廳美麗壯觀的「光之穹頂」給吸引,其實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捷運站外頭,還有一座用雷射燈打造的「捷運之心」,只是這「捷運之心」花了1億1千多萬,捷運營運3年多來,還沒通過驗收,從未正式啟用,讓民眾直呼,真的是太浪費了。
 
捷運美麗島站,4座玻璃帷幕,在夜間射出一道道雷射光束,在空中交會,形成一顆閃耀的星星,不過很多人,恐怕還沒機會,欣賞到這個畫面,因為高雄捷運通車3年多來,從沒正式使用過。
 

記者:「有聽過這裡有一座捷運之心嗎?」高雄市民:「(沒看過)也沒聽過,沒有看過,如果真有這樣的計畫,沒有(做)出來是真的很可惜。」
 

許多人聽都沒聽過,因為這座花了1億1千多萬元,還特地請到日本建築師,設計的「捷運之心」,由於聚光力不足,加上夜間周邊的光害嚴重,因此效果不佳,不但到現在還沒驗收通過,機器還一度送回美國校正調整。
 

高雄市民:「想這樣的設計,應該是想會比較好,可能考慮不夠周延。」高雄市民:「不想看呀,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看那個要幹嘛。」
 

晚間重回現場,整個路面燈火通明,玻璃帷幕成了4座大型燈柱,也難怪「捷運之心」,展現不出構想中的耀眼光芒,啟用之日更是遙遙無期。
 

其實美麗島站,日前也因為玻璃帷幕,在白天會造成陽光折射,讓周圍的店家又熱又刺眼,無法做生意,收入一落千丈而遭到抗議,如今設計瑕疵再添一樁,也難怪招來民眾浪費的批評聲浪。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日專家登台 籲正視核災危機

日專家登台 籲正視核災危機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2011/11/23

福島核災後,核能安全管理出現危機,但總統馬英九仍宣布核四將在2016年前穩定商轉,讓民間團體憂心,一旦發生核災,將會造成不可回復的災難。
 
11月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推出「廢核行動季」活動,邀請專家學者分析核能問題,其中包括日本原子力資料情報室(Citizen's Nuclear Information Center, CNIC)成員伴英幸,為台灣帶來目前日本核災之後的第一手資訊。
 
輻射傷害仍為未知數

CNIC是日本知名的民間核電議題團體,每年都會出版「原子能年鑑」,分析核能相關議題。早在福島核災前,CNIC便不斷提出許多質疑,包括核電廠周圍居民健康安全等。
 
伴英幸指出,德國聯邦輻射防護辦公室針對核電廠附近兒童白血病罹患率的相關研究中也指出,核電廠附近的孩童,罹患白血病是其他地方孩童的數倍。
 
輻射會影響人體DNA的排列,導致罹癌機率大增,因此國際組織提出輻射曝露量的標準值,「不過即使在標準值內,這些輻射對人體造成的影響,目前仍是未知。」伴英幸強調,目前研究顯示,在標準值內,每年大約1萬人中會有1人罹癌,不過也有研究表示是每1萬人中2人。
 
地震因素 官方不願提

福島核災後,日本政府不斷將肇因侷限在海嘯,伴英幸表示,「地震」也是核災發生的原因,而這個致命原因,在任何型號的原子爐中都可能出現。他解釋,福島核災起因於氫爆,當時因地震,電線杆倒塌,幫浦的外部電源喪失,加上海嘯導致大量海水淹進廠區,讓內部發電機失靈,「內外電力喪失的情況下,冷卻系統無法運作,燃料棒過熱,引發後續的氫爆。」
 
但一位曾經在日立擔任核電工程師的田中先生指出,大地震後6小時內,原子爐內部的冷卻水水位下降4公尺,內部壓力上升7倍,顯然是管線破裂使冷卻水外洩;加上目前全世界耐震度最好的核電廠也只能承受到芮氏規模7的大地震,這次東北大地震卻高達芮氏規模9.0,代表任何核電廠都無法完全防範管線破裂導致的核災。「不過日本政府卻絕口不提地震的影響,因為每個電廠若要加強防震系統,將會提高許多成本。」
 
現在福島電廠每日仍不斷排出大量輻射,伴英幸指出,雖然日本政府已著手建造大型混凝土外殼,打算罩住爆炸的福島1、3、4號機,但是全部工程結束恐怕得等到3年後;而重建冷卻循環系統還需5年。截至7月底統計,共有1萬6千多名工人遭輻射污染,而每天仍有3千名工人在福島核電廠內輪流工作。
 
政府改標準欺騙民眾

面對輻射問題,日本政府修改輻射曝射量的標準,從原本每人每年1毫西弗(mSv,被輻射物體所受之能量),改成每人一生100毫西弗,且不斷欺瞞民眾,目前曝射量不會對影響造成傷害。而輻射值高達60萬至1百萬貝克(Bq,計算環境輻射源的的強度)的重災區內,許多小孩沒有任何防措施就在戶外活動。
 
蔬果、食品等方面,日本政府訂下蔬菜、肉類每公斤5百貝克及飲用水每公升5百貝克的標準,但伴英幸憂心雖然超標產品禁止販售,但政府也沒有處置方式,擔心這些產品最後流入市場以加工方式出售。另一方面,食品管制的狀況不明,民眾根本不知道目前的管制情形。
 
早已預期的福島悲劇

「雖然東電一直辯解這次災難起因於不可預期的天災,但早在2008年,東電內部的報告便指出,福島電廠可能遭15公尺以上海嘯侵襲。」伴英幸表示,但即使東電高層都了解這項風險,卻沒有任何防護措施。而2009年原子力保安院也曾預測福島外海的海溝將出現大地震,「東電曾經有機會阻止災難發生,但他們選擇什麼都不做。」
 
目前日本的核電廠正逐一進入歲修狀態,許多地方政府要求中央必須根據福島核災的狀況修改安全檢查內容,否則不同意重新啟動核電廠,明年6月前,全日本54座機組都將暫時進入停機狀態。而福島縣長也宣佈將廢除縣內10座機組。不過企業界不願承擔電價調漲的成本,因此促使日本政府提出「壓力測試」的折衷方案,讓通過壓力測試的電場重新啟動,但各地方政府對此態度不一。
 
「短期內日本核電廠將會全面停止運轉,但中、長期狀況卻仍不明確。」伴英幸表示,民間團體將會努力喚醒反核意識,同時阻止核電廠重新啟動。「9月的反核大遊行,共吸引10萬人上街頭,這是日本反核運動難得一見的狀況,我們也將發起號召1千萬民眾反核的活動,讓政府無法忽視人民的聲音。」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隨意貼喇叭

辦公室新小物 隨意貼就能當喇叭
東森新聞 – 2011年11月20日 上午9:49
 
以往我們聽音樂,都是拿著mp3接上耳機播給自己聽,因為大多數的播放器都沒有擴音的喇叭,但最近在網路上,有一種隨意貼喇叭,只要把mp3或ipod接上這個儀器,然後貼在任何的物品上,就可以利用共振發出聲音,甚至是紙張都可以使用,號稱可以取代了舊有的實體喇叭,不過這真的有這麼神奇嗎?我們記者也找了類似的商品來實驗看看。
 
穿著polo衫的男子,站在攝影機前面,桌上還排了一大堆奇怪的道具,他到底是想要做什麼特別的實驗呢?等等,這位先生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怎麼一碰到空飲料罐,音樂馬上就變大聲,而且他拿出來的道具,還越來越特別。網路影片:「鮮奶罐、茶葉罐、漢堡盒,隨手可得的東西。」因為以往手機或是mp3,能夠播放出來的聲音都太小聲了,現在這個儀器運用了物理學上的共振原理,就能夠讓接觸到的物品全都一起共振發出聲音。
 
我們找來類似的商品,測試各式各樣的道具,紙箱、袋子或是隨手可得的杯子,通通都可以變現成的喇叭,那網頁上說的雨傘呢?果然也可以變成喇叭,那再來比較看看不同材質的共振效果到底會是如何。結果是保麗龍擁有最佳的共振傳導效果,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連喇叭都不用這種醜醜的音箱了,因為有這個小玩意隨便黏在辦公桌上的任何一樣東西,都可以當成喇叭。

反牛頓流體 可運用在防護器材

反牛頓流體 可運用在防護器材

東森新聞 – 2011年11月12日 上午10:33
 
這種橘色的神奇膠狀物質,其實現在已經開始被運用到實務上,有業者就把它加裝在護具當中,讓騎重機或是極限運動玩家,能避免撞擊傷害,甚至是英國軍方也把這種材質,用在防彈用途。
 
神奇膠狀物,固定成型做成網狀,拉一拉會變長,揉一揉軟趴趴,它真的能夠防撞嗎?東森新聞記者蔣心玫:「現在我面前有兩顆杏仁,我拿起槌子用力槌下去之後,可以看到杏仁立刻粉碎,但如果我把這一小塊東西放到橘色的物質上頭,再用同樣力道敲一次,杏仁完好無缺。」有沒有這麼神奇?把杏仁放進裝有這神奇小物的鞋套裡,重重敲幾下,完整杏仁拿出來,沒有破損。重機防護用品業者陳德蒨:「它是一個非常柔軟的東西,但是如果說你這個遇到外力,很大的硬物的時候,它會產生抗壓功能,把壓力排除掉。」
 
在國外研發多年,現在有業者引進台灣,應用範圍包括防護手套關節處加裝這種專利膠,防護靴內裡也可以看到這種質材,甚至是防護衣也有。物理老師邱博文:「國外盔甲,英國有那種防彈鋼盔,可以瞬間吸收子彈的衝擊力。」據了解,英國軍方跟美國特種部隊都開始採用這種材質的裝備,還在研究要運用到防彈上,但還沒有成功,小小一塊橘色軟墊,到底為什麼這麼神奇?物理老師邱博文:「它是一種我們叫做非牛頓流體,它流體有一種特殊性質,就是它如果瞬間受到一個力的話,它結構就會變,類似像固體一樣,如果是緩慢的力的話,它反而是像一般泥巴一樣。」結合化學原理與工程學設計,讓這塊小小膠狀物發揮以柔克剛作用。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以植物為師!葉綠素電池 見光就來電

以植物為師!葉綠素電池 見光就來電

自由時報 – 2011年11月17日 上午4:24
 
研究成果發表科學期刊 國際推崇
 
〔自由時報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太陽能電池出現新突破!交通大學與中興大學研究團隊與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合作,在國科會經費支持下,以「人工葉綠素」的概念合成出最新的有機光敏材料,光電轉換效率全世界最高,為替代性能源提供重要的選項,論文刊登發表在國際知名「Science(科學)」期刊。美國化學與工程雜誌以及科學美國人雜誌也都撰文報導此重大突破。
 
交大應用化學系教授刁維光指出,太陽能電池材料大致可分三代。第一代是半導體製程的矽晶,第二代是薄膜,但都只能一面捕光。第三代是光敏有機材料,具低成本、高效能、製程簡易、多色彩、可透視、可撓曲等優勢。
 
過去的光敏材料是以釕金屬與其他分子結合主導,最高光電轉換率大概維持在十一%至十一.五%,且釕是稀有金屬,重金屬廢料會造成環境污染,學者們無不絞盡腦汁開發無釕光敏材料。
 
光電轉換率逾13% 全世界最高
 
興大化學系教授葉鎮宇表示,植物利用葉綠素行光合作用已幾十億年,他們以此為概念,在上百種化合物中利用鋅與其他分子合成出「紫質染料分子」當成「人工葉綠素」,可大量吸收太陽光,再將光能轉換成電能,也克服過去材料分子堆疊不利功率轉換的缺點,效率高達十三.一%,為全世界最高。
 
刁維光表示,「紫質染料分子」太陽能電池正在申請專利中,已經與福盈科技產學合作,開發出太陽能時鐘,白天有光線,指針就能跑,夜晚則利用白天吸取的光能繼續發電,已經跑了一個多月,指針都沒停頓過。
 
刁維光也說不管晴天、陰天或雨天,只要有光就能發電。未來家用遙控器、溫度計都可能不必用電池,而以太陽能發電,家裡窗戶也可用太陽能面板,大量運用在生活家庭用途。最終希望能開發出埋地型的太陽能路燈,但路燈的用電量大,仍有一段路要走。
 

太陽能電池新突破 興大、交大研究成果刊登科學雜誌

全國廣播 – 2011年11月16日 下午5:16.
太陽能電池研發新突破!由中興大學化學系葉鎮宇教授、交通大學應化系刁維光教授與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 Gratzel教授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日前成功提高「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簡稱DSSC)的光電轉換效率到達13.1%,以紫質分子取代釕金屬錯合物作為關鍵材料,突破釕金屬錯合物20年來光電轉換效率始終停滯在10-11%的困境,該研究成果已於今年11月4日發表於科學雜誌(Science),美國化學與工程雜誌(C&EN News)以及科學美國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紛紛撰文報導該項重大突破,此為全球替代能源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研究團隊指出,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是最新世代的太陽能電池之一,其具有低成本、高效能、製程簡易、多色彩、可透視、可撓曲等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所沒有的優勢,因此近年來受到學術及產業界的廣泛注意,世界各先進國家無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研發。
 
長期以來,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關鍵材料「染料」被釕(Ru)金屬錯合物所主導,以釕金屬錯合物為光敏染料所開發出來的DSSC元件,最高光電轉換效能一直維持在11.0-11.5 %之間,在過去十多年的發展中,其元件效能並無顯著提升,而且釕為稀有金屬且具有潛在的環境污染問題,因此研究學者們無不絞盡腦汁開發新的無釕光敏染料,這其中又以紫質(porphyrin)分子作為光敏染料的DSSC系統最具發展潛力。
 
研究團隊指出,紫質分子可視為一種人工葉綠素(chlorophyll),葉綠素是一種眾所周知使植物呈現綠色的色素,它在植物中吸收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而使二氧化碳與水轉換成醣類。紫質分子在DSSC中所扮演的角色類似於葉綠素分子在光合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它可以有效的吸收太陽光的可見光以及近紅外光部分再將之轉換為電能。
 
過去以紫質分子作為光敏染料的元件效能不彰,部分原因是一般紫質分子易於堆疊所造成,而中興大學化學系葉鎮宇教授與交通大學應化系刁維光教授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最近研發出一系列具推-拉電子基的高效能紫質染料可有效克服分子堆疊問題,其中一種命名為YD2-o-C8的紫質染料,經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 Gratzel教授之研究團隊利用鈷(Co)錯合物做為電解質、並與有機染料Y123共吸附而將元件效能大幅提升,在模擬太陽光一半強度照射下達到光電轉換效率13.1 %{全太陽光照射強度的效率為12.3 %)的世界紀錄,這是以釕金屬錯合物作為光敏染料的DSSC元件自1993年發表10 %、2005年發表11 %以來至今的最大突破。
 
具估計全人類能源的需求在2050年時會到達目前的兩倍,而目前全人類最主要的能源--石油將於未來四十年間用罄,世界各國科學家莫不積極尋找替代能源,預期該研究成果發表後,對於太陽能產品的應用發展有相當大的助益。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嚴震生:鞠躬盡瘁的現代老夫子

嚴震生:鞠躬盡瘁的現代老夫子
 
【聯合報╱嚴震生】 2011.11.11 01:44 am
 
 
日前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指出,該校過去八年有十六位老師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其中八人過世。他說,老師除了教學、研究、服務、及輔導學生外,還得面臨各式評鑑及升等的壓力,因此過勞死的情形日益嚴重,呼籲政府正視「過勞死的學術界」。一年多前,雲科大在九個月內有六位教授相繼過世,其中五位是在四、五十歲的壯年離開人世,過勞亦是主要原因。
 
根據賴校長的說法,台灣高等教育的評鑑制度所帶來的升等及學術表現之壓力,很可能是這些老師罹疾,甚至英年早逝的主因。不過若將評鑑制度歸為大學教授健康的重要殺手,似乎也不公平;因為若再往前追溯,二○○二年春節期間,有三位同樣年富力強的交大傑出教授,於兩周內離世,當時亦引發高度的關注,也確實讓忙於學術研究的大學教授們略有警惕。
 
不過,在行政院於二○○四年提出五年五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後,大家又開始日以繼夜地忙碌衝刺。學校的行政主管雖然關心老師的健康,但可能更在乎學校是否擠進頂尖大學名單內?能夠得到的經費又有多少?畢竟不在名單內,不僅無法分配資源,更可能被視為二級學校,影響校譽。
 
由於頂尖大學屬於研究型大學,粥少僧多,除了入榜邊緣的幾間大學外,一般大學進入這個菁英俱樂部的機會很小,壓力並不大。但在教育部設立了教學卓越計畫後,無論是國立或私立大學、綜合性大學或是技職體系,都得勞師動眾、努力爭取這個榮譽。
 
頂尖大學和教學卓越計畫,當然是造成目前許多國立大學及部分私立大學教授負擔承重的原因,另一個壓力的來源則是每五年的評鑑。對那些受到少子化衝擊、招生不足的私立大學部分系所而言,評鑑若未獲通過或是待觀察,很可能教授的工作就沒有保障。不願意坐以待斃者拚命作研究,希望靠專業跳到招生較穩定的學校,但又不能完全忽略目前的教學和服務,否則跳槽尚未成功,可能就先被解聘,蠟燭兩頭燒,健康當然受影響。
 
至於那些系所評鑑大致沒問題的國立大學年輕教授,日子也不好過,助理教授有限期升等的規定,其他包括正教授在內,亦有五年一次的基本績效評量,若是未獲通過,亦會被解聘。無論是升等、評量,或是頂尖大學的申請,甚至學校設置的特聘教授及講座教授,都是以教師的研究為主要考量,教學和服務僅供參考。
 
這樣的評比考量,有利那些研究能力強的教授,但也會讓原先教學卓越,或是服務表現佳者認為自己在做白工。前者不僅容易變得自私傲慢,不願多做研究以外的工作,後者則是感到氣餒,亦思放棄其強項,以求升等或通過評量。後者為何不能發揮所長,靠教學及服務獲得肯定?
 
此問題的答案,在於學校或教育部總是以研究為評鑑的最主要考量,因為這項指標較容易計算,而教學和服務則較難量化,即使對後兩者給予不同的計分方式,亦缺乏客觀的評估。在這個看起來頗為公正的評量運作下,學生的受教權成了次要考量,教授們在追求及滿足研究的量化數據之同時,則是賠上了自己的健康。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練輕功水上飄!玉米粉調製實測

練輕功水上飄!玉米粉調製實測
東森新聞 – 2011年10月29日 上午10:48.
到底是什麼原理,才可以有輕功水上飄的功夫呢?其實當玉米粉加水,用一定的比例調成時,它的表面就會像是液體,但是用力捶它又像是堅硬的石頭,物理老師說,這就是非牛頓流體,遇強則硬,遇軟則柔,因為壓力的關係,使得液體裡面的水分子排列出現了不同,才會產生這樣的現象。
 
要怎樣短時間練成輕功水上飄?記者實際來教教你,準備好玉米粉還有水,就可以開始來調配,這既像豆漿,又像硬麵糰的玉米粉漿,我們依照女大學生說的玉米粉和水的比例要2比1,但是一開始這些白白的玉米粉非常的黏稠,根本沒辦法像影片中呈現軟Q的模樣,不管記者怎樣的搓,怎樣的揉,就是超級的硬,只好再加入多一點的水,就這樣一下加玉米粉,一下再加水,比例已經快變1:1。這盆玉米粉漿,堅硬的像石頭,超級神奇,接著我們實際來試試看,到底可不可以練成輕功水上飄。
 
東森記者謝宜倫:「不動的話會沉下去,不過一直跑,就完全不會沉進去。」原來是壓力的關係,讓裡頭的分子改變了位置,會指定用玉米粉做實驗,也只是因為方便取得,價格又便宜,物理老師也說,其實比例原則應該是要玉米粉10水7,而且生活當中,還有人的血液或是蜂蜜,甚至瀝青,都是屬於非牛頓流體,所以只要簡單的道具,就可以成功練成輕功水上飄。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王文華:不性感的最性感

王文華:不性感的最性感
 
【聯合報╱王文華】 2011.11.09 02:08 am 
 
西班牙服飾品牌Zara在台開店,第一天湧進上萬人。如同許多一流企業,性感的Zara之所以成功,關鍵原因一點都不性感。
 
時髦的衣服,讓人覺得Zara的強項在設計。Zara的設計當然炫,但讓設計發威的,是它的「供應鏈」。
 
啊?「供應鏈」?什麼碗糕?
 
Zara吸引消費者,因為一周推出新品兩次,並且多樣少量,每一樣都依據顧客喜好來設計。於是消費者想買,並覺得不買就沒了,而買了後很快想再來。
 
這做法聽起來不稀奇,做得好卻需要一流的供應鏈管理。硬資訊(銷售數字)和軟資訊(消費者的意見),從店面傳回總公司行銷部,再到設計師、工廠、倉庫、物流。然後新貨從物流,再一路回到店面。
 
Zara從設計到上架只要兩周,一周推出新品兩次,一年推出一萬件新品(競爭者約三千件)。想像它的供應鏈多有效率!
 
另一個火紅品牌,不為人知的強處、和潛在的弱點,也在供應鏈。
 
iPhone 4S第一個周末就賣了四百萬台。除了產品本身,一九九美元的定價是關鍵。
 
一九九美元?曾幾何時,高價形象的蘋果,開始走親民路線。
 
根據紐約時報,蘋果為了用低價吸引非蘋果迷,早在二○○五年就與快閃記憶體供應商簽訂長約,確保零組件料源穩定。這些長約也同時讓競爭者買不到料,增加生產成本。
 
這是賈伯斯另一項天才,或許也是他挑選供應鏈專家庫克接班的原因。
 
然而蘋果成在供應鏈,未來也可能敗在供應鏈。和競爭者相比,蘋果沒有製造能力,必須依賴鴻海等代工廠商。這使它產能受限,並總有不可控制的變數。無怪乎Zara仍保有自製工廠,且把高檔、複雜的產品,留在自家生產。
 
其他一流企業,也都有這種隱藏的性感。Facebook的性感,除了讓朋友們分享按讚,更在於它的「伺服器農場」(Server Farm)。這些中央空調的倉庫裡藏著上萬台伺服器,像農田般整齊排列,確保八億人的臉書正常運作。
 
Amazon的性感,除了一九九美元的平板電腦,更在於倉儲管理和雲端服務。倉儲管理,讓網購消費者迅速收到貨。而早在二○○六年就開張的雲端服務,讓Amazon累積了大量的客戶和經驗。
 
企業這些隱藏的實力,因為概念抽象、圖像boring,所以較少媒體報導,很少人知道。結果是讓我們簡化了企業成功的原因,試圖複製別人的成功時,只學到皮毛。
 
我們都想學Zara,但常常只做出漂亮衣服,沒學到經營工廠。我們都想學Apple,但只學到精美設計,沒學到供應鏈管理。我們都想學Amazon,但只學到上網賣東西,沒學到倉庫要蓋在哪裡。我們都想學Facebook,但只學到「開心農場」,沒學到「伺服器農場」。
 
熱鬧很好,但要賺到錢,還是得有門道。性感必要,但要讓魅力持久,得做些不性感的事。當Zara熱鬧開幕,大家穿上性感的新衣,企業人該對性感,做出新的定義。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2011/11/09 聯合報】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義大利債務麻煩 歐元區緊盯

義大利債務麻煩 歐元區緊盯

(法新社布魯塞爾7日電) 2011年11月8日 上午9:35
 
 歐債焦點從希臘轉向義大利,這個歐元區第3大經濟體今天遭遇前所未有的市場壓力,向國際監察單位公開財務狀況。
 
義大利公債殖利率飆升至促使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尋求金援幅度後,義大利決定將財務狀況提交國際監督,希望獲得信任,並爭取時間。
 
在布魯塞爾召開會商的歐元區17國財長對義大利接受監督、消除市場疑慮的舉措表示歡迎。
 
主持歐元集團財長會議的盧森堡總理榮科(Jean-Claude Juncker)表示:「我們歡迎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決定,並與歐洲中央銀行(ECB)合作,加強觀察義大利經濟。」
 
他也表示:「我們對義大利邀請國際貨幣基金(IMF)每季對政策實踐實行公開查核的決定,也表示贊同。」(譯者:中央社張詠晴)
 

義大利大到無法紓困

奧地利:義大利大到無法紓困

作者: 張子清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1年11月8日 下午5:19

奧地利財政部長費科特(Maria Fekter)今天(8日)說,義大利因為資產過於龐大,所以無法紓困,而且這也就是他認為義大利必須做出重大犧牲,才能挽救自己免於倒債。義大利是歐元區的第三大經濟體。
 
費科特是在抵達布魯塞爾,出席第二天的歐元區財長會議時,向記者表達他對義大利債務問題的看法。
 
費科特說:「義大利知道自己的經濟資產相當龐大,所以明白自己無法寄望外界給予援助。」他接著說,這也就是為什麼此時歐盟要求義大利盡快努力,勵行撙節措施,以免倒債。
 
另一方面,國際貨幣基金(IMF)和歐盟的稽核員目前正在義大利,仔細查核義國的財政狀況,而且歐盟也要求義大利,在本週內交出緊縮計畫。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3種新元素有名字了


鐽、錀、鎶…3種新元素有名字了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11.11.06 03:15 am
 
 
國際純粹及應用物理學聯合會4日在倫敦召開年度大會時,公布3種新發現元素的名稱,分別是鐽(Darmstadtium,Ds)、錀(Roentgenium,Rg)、鎶(Copernicium,Cn)。
 
這3種新元素各有110、111及112個質子,是由德國達姆斯塔特重離子研究實驗室的科學家以其他原子束撞擊重原子核而產生。
 
Ds以發現的地名命名,Rg紀念發現X光的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Ontgen),鎶是紀念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2011/11/06 聯合報】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廈門一瞥(文 / 舒國治)

舒國治:廈門一瞥
 
【聯合報╱舒國治】 2011.11.05 04:29 am 
 
廈門有一極大優點,計程車容易叫,空車多。這使人對大陸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原本存有的緊張度,瞬間鬆懈了下來。
 
車資低(起步才八元),更是激發吾等觀光客想出坐車多繞些地方,以獲知何景分布何處的快速認識城市的取巧念頭。往往坐個兩三次廿多元的車程,便把整個城市可能的好區塊有一初窺。
 
福建多山多石。廈門山海相拱,想必是個絕好的山石之城。在輪渡碼頭等船往鼓浪嶼,遠望山屋起伏,突出一巨岩(自是日光岩),暗想:等一下可好好賞些天成山石也。
 
廈門大學內,見後山有巨岩,岩頂依稀有人移動。次日便去攀登,以為在「萬石植物園」高處,結果東爬西攀,其實巨岩竟在南普陀寺後山的五老峰。但也因在植物園隨地找高處登,找到一處「打虎洞」,民國十四年有人發現老虎於此。此洞不大不小,洞形恰好,微有曲折,小孩來此,最能激發後日寫武俠之想像力。另在象鼻峰之上,有半嶺。上半嶺,再沿稜線行,巨岩一塊又一塊,奇特之極,卻一個遊人也無。
 
五老峰下來,有太虛大師舍利塔,民國三十七年于右任題字於此。
 
鼓浪嶼遊人無數,但稍一登高,人便少了。雞山路有一高處,走近,是一民宿,稱「琴海莊園」,院中一株大樟樹,需幾人合抱。
 
廈門街上,坐店吃亦多用紙碗。這點倒是與台灣不少聰明極矣店家很像,他們的智慧在於:何必費勁洗碗?在某一家牛肉湯店(似稱「一品」),盛芥菜飯這不甚燙物,用的反而是瓷碗;盛滾燙的牛肉湯,卻用紙碗,令人費解。中山路老店「黃則和」,倘有一天盛熱騰騰花生湯改用瓷碗時,則老店一謂,可無愧矣。
 
廈門或閩南,有頗長一段時日被認為是百姓生活很有質地之佳鎮;街巷安靜,家庭整潔,窗牆偶聞鋼琴聲,中老年人閒來泡茶。導演王正方據說曾為了這諸多優點再加上氣候溫潤,自舊金山移居廈門數年。後來全國奔小區(即大量蓋高樓公寓),哄哄鬧鬧,擁擠不堪,只好再遷回逐漸鬆閒的台北。
 
除計程車方便外,廈門公車也多。此一點也,較之台中、高雄等大城市猶多便。
 
全世界街上茶葉店最多之地,大概是廈門。茶莊多,卻泛看過去,上好的素樸清簡茶空間應該不多,甚而淡泊明志的微有修為茶人也不至甚夥。咖啡風景倒是不錯。篔簹湖邊的咖啡館一條街,是極好的流連處。記得在一家Cooper Cafe陽台喝東西,進洗手間,小便斗的牆上寫著:「想你靠我近一點」,構句甚靈巧。廈大附近酒吧,叫Thank You,室內打光極好,桌椅配置亦閒定,尤以音樂播放最富變化,透露出廈門不只是量販撐出來的倉促城市。
 
異地吃飯原不容易。有一餐廳,稱「草根堂」,在蓮花公園旁。薄木桌子漆黑色,配藤椅,有村家風。餐具不俗,茶杯用白瓷,形制一似日人吃冷蕎麥麵的醬汁碗而略小。米酒酒杯亦好看,寬口窄足。打開菜單,發現菜色設計亦不俗。飲料有青橄欖楊梅洛神酸湯。
 
三人坐下,點一壺家釀米酒(六兩)、酒釀紅燒肉、芋仔漿(稀一點的有青菜末的芋泥糊)、豆腐丸子、曬乾的花菜煸肉、與一碟爽脆拌蘿蔔,每人一碗缽仔香米飯,不過一百多元,不但吃得好,也吃得清雅不浮躁。
 
以三四天看一個城市,怎麼看?看它的天成景致,也看它的商業現象,更看它這些現象後面的促成之人。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我的恩師

我的恩師
 
【聯合報╱李家同】 2011.11.03 02:23 am
 
 
我雖然學問普通,但的確有一點值得驕傲的地方,我雖然已年過七十三,仍然一直在學新東西。我過去對通訊完全不懂,後來因為在暨南大學的校長職務垮台了,駕駛也沒有了,我找到了兩位教授一齊開車去南投,在路上,老是聽到他們講有關通訊的東西,我本來就對通訊好奇,就一直問他們,問到後來,居然還寫了一本有關通訊的教科書。
 
我發現我之所以到老了,仍能吸收新知識,乃是因為我好奇心很重,好奇心使我對很多事情有興趣,當然我對電機和資訊的領域最有興趣。兩位教授教會了我通訊以後,我對類比線路設計非常好奇,也就靠我的東問西問,現在也能教類比線路設計了。
 
可是我並不是一直都有好奇心的,小的時候,我根本是一個糊裡糊塗的小孩,老師教什麼,我並不完全懂,可是我並不想真正搞懂這門學問,我的哲學是:我要知道如何應付老師的考試,這一點最重要,而我對如何應付考試是很有經驗的。
 
可是,我的運氣很好,碰到了一位好老師。
 
我從大學畢業以後,就想找一個安穩的工作,以度一生。我運氣很好,可以到一所國中(當初叫作初中)去教理化,孩子們很乖,也很用功,該背的都會去背,該做的練習也都會去做。所以我這個老師感覺真好。
 
沒有想到的是,我碰到了一位好奇心非常重的孩子,他叫陳義明,他第一次發問,是我教他公制的時候,我說我們長度用公尺,他馬上發問:「公尺是根據什麼制定的?」我去大學圖書館查了資料,上課時告訴他公尺是根據法國的鄧刻爾刻到西班牙巴塞隆納的距離制定的。他的問題又來了:「如此長距離的測量是怎麼完成的?」我又被他問倒了,研究了好久才搞清楚。但這一次我告訴他這種測量牽涉到很多初中生不懂的數學,他就算了。
 
不久,我教到元素,照教科書上的定義,元素是用一般化學方法無法分解的物質,這位好奇的孩子的問題又來了,他說:「什麼是一般化學方法?」我只好舉了一些例子講給他聽,他的問題仍然不斷:(1)古人怎麼知道一個物質是元素的?(2)誰給元素下定義的?(3)是誰最早將所知的元素整理出來?說實話,我花了很大的功夫才將這些問題搞清楚。
 
等到我教到質量和重量的時候,就知道陳義明一定會問何謂「重量」,當然我們還沒有教過力學,要解釋「重量」差一點把我的半條命送掉。
 
自從陳義明一直好奇地問問題,他的同學們也慢慢地被傳染到了,他們的問題越來越多,我也越來越有成就。不能說我的學生們考試時一定會得心應手,而是說顯然他們對科學越來越好奇。因為好奇,他們變得很會思考,在過去,這批孩子們全部都是背書的機器,也難怪,背多分也。
 
就在我教得興致高昂的時候,問題來了,有些家長發現他們的孩子回家以後會和他們談一些他們聽都沒有聽過的玩意兒,比方說,很多孩子會解釋給爸媽聽道耳吞如何能提出原子說。家長們聊天時發現這些都是教科書上沒有提到的,他們非常擔憂,因為教科書裡沒有的學問,不論多有意義,都是不會考的。他們認為我做老師的人應該教聯招考試的項目,那些不考的,就不該教,教了反而浪費孩子的時間,也影響到孩子們未來考試的成績。
 
校長將我抓去罵了一頓,他說,學校的績效就在於有多少學生考上明星高中。我問他使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重不重要?他不願正面回答我的問題,但警告我絕對不可以再在上課期間教那些不考的東西。我問他學生如果提問題,怎麼辦?他說一定要在課後解釋給他聽,上課期間不要理他。
 
從此以後,我們上課時變成了單行道,可是下課以後,孩子們的問題就來了,上課時雖然是一攤死水,下課以後就活了起來。但我覺得我自己好像在做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每天都鬼鬼祟祟的。而且我也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因為同事們有點將我看成異類。
 
陳義明的好奇心不限在科學上,他在歷史課上也問題不斷。有一次,他問何謂元朝,其實是不是我們已經亡國了;又有一次,他問唐朝時代,是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可做?有多少人失業?他另一個問題更有趣了,漢朝時,中國有多少人口?最精采的問題是:「中國」這個名字是什麼時候來的?因為他知道清朝時,我們國家叫作「大清帝國」,並非「中國」。
 
陳義明使同事們分裂成兩派,一派很喜歡他,另一派討厭他。討厭他的老師占大多數,他們感到陳義明對他們是一種威脅,但又不敢直接了當地說出來。他們都想過安穩日子,陳義明使他們感到日子不好過。
 
陳義明畢業了,他沒有考上任何一所公立學校,他的家境使他無法念學費高的私立學校,於是他就結束了學業,四處去找工作做,總不能遊手好閒啊。
 
陳義明事件對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第一,我覺得自己的學問實在太差,第二,我很不喜歡我們不鼓勵學生有好奇心的教育。我決定繼續念書,希望能使自己變得有學問一點,將來能教一批有好奇心的學生。
 
我得到了博士學位,也做到了教授。我開始指導研究生,其中有很多都是博士生,他們當然都是好問之徒也。唯一和過去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從不問我,他們的那些問題,我如何能回答?好在他們都能靠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對他們而言,「死背」是一點用都沒有的。我感覺到我總算如願以償。
 
有一天,我的中古汽車有些毛病,友人告訴我,有一家修車廠技術很高,價格也算公道,我就開車去了。這家修車廠規模相當大,而且一塵不染,管理也井然有序,我當然要等一下,他們也有顧客休息室。我在裡面休息的時候,忽然進來了一個人,他親熱地叫我李老師,我一看,就認出了他,他就是陳義明。
 
陳義明告訴我,他初中畢業以後,就去做汽車修理廠的學徒,由於他好奇心很重,學得非常快,他也去念了補校。高中念完了,他決定自己開修車廠,果真生意很好,有的時候,汽車公司的修理廠還會偷偷地來求救於他,他笑著說,可惜他沒有資金,否則他也可以設計汽車了。
 
我問他是不是仍然十分好奇,他反而覺得難為情起來,他將我請到了他的辦公室,在他的電腦裡找出了一份檔案,裡面記錄了所有他要問的問題,如果有答案,他會記錄在裡面,我發現大多數都仍是懸案。我現在將他的幾個懸案寫在下面:
 
(1)電影裡面動物的嘴巴如何會動?
 
陳義明說他常看電影,很多電影裡有動物明星,這些電影明星往往會講話,這不稀奇,只要配音就可以了,但為什麼這些動物的嘴巴會動呢?如果嘴巴不動,就不像動物在講話了。他猜動物是真的,嘴巴是動畫,但他沒有把握,所以仍是懸案。
 
(2)森林小孩如何能和獅子搏鬥?
 
陳義明顯然是個愛看電影的人,他說他常看到電影裡有一位英勇強壯的小男孩,他居然敢和獅子搏鬥,最後獅子被他殺死。他知道這頭獅子是被馴服的,牠只是在表演而已,但獅子畢竟是獅子,小男孩是個明星,雖然身體還不錯,但他怎麼敢和獅子打架呢?萬一獅子兇性大發,他怎麼辦?
 
(3)九一一事件的謎
 
九一一事件是大家有興趣的事,對陳義明來說,他說他有眾多疑點:1、為什麼美國機場會在幾個小時之內,同時讓十幾位恐怖分子進入飛機,他們都帶有武器,一個恐怖分子成為漏網之魚已經很怪,這麼多人同時順利過關,這簡直不可思議;2、為什麼幾架飛機的飛行員沒有立刻報告有人劫機?3、飛行員的座艙門是打不開的,他們是如何進入的?4、飛機當時一定已在自動飛行的狀態之下,恐怖分子怎麼會有如此大的本領能將自動飛行改成手動?他們並非真正有執照的飛行員,只受過幾個月的飛行訓練而已。
 
(4)花為什麼同時開、同時謝?
 
陳義明有時到一座公園去散步,他看見兩個花壇種了同樣的花,令他百思不解的是同一個花壇的花會同時開,同時謝。但不同花壇的花開和謝的時間是不一樣的,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同樣的合歡花。
 
我只能舉這些例子,因為陳義明的問題太多了。他看到了我,好高興,他說我是最鼓勵他發問的老師,而且也認為他的好奇心對他日後幫助很大,他一再稱我為恩師。
 
我要在這裡告訴陳義明,你才是我的恩師,我雖然老了,仍對很多事情極有好奇心,這應該歸功於你,沒有你的話,我雖然會看到應該感到困惑的事,卻不會感到困惑。
 
我也希望年輕人知道: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我們都知道外國跑車的引擎好厲害,但如果沒有一個人想知道這種引擎是怎樣製造的,那我們就永遠不可能有厲害的引擎了。
 
我更希望老師們知道,如果你們的學生學了庫倫定律,而不過問庫倫如何測量電量,我們國家是不太可能有偉大的科學家的。
 
【2011/11/03 聯合報】

20111102是「世界完全對稱日」

20111102是「世界完全對稱日」

中廣 – 2011年11月2日 下午10:03
 
今天,也就是2011年11月2號,是有些人口中所謂的「世界完全對稱日」,所謂「世界完全對稱日」,指的是西元紀年裡,日期的數字,左右完全對稱的日期,像今天如果寫成阿拉伯數字,是「20111102」,這個日子反過來寫,也完全一樣,所以被稱為「世界完全對稱日」。
 
大陸媒體報導說,有許多人選在「世界完全對稱日」,在這一天,朋友們可以互送祝福,讓大家感到時間寶貴,並且珍惜時間。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嬉皮衝浪手 破解愛因斯坦難題

嬉皮衝浪手 破解愛因斯坦難題

 
科技新知2007/11/16 11:08
 
 更新日期: 2007/11/16 07:20 記者:編譯莊蕙嘉/報導
 
 愛因斯坦窮其一生仍無法解答的物理難題,可能被一個窮困衝浪手破解了。卅九歲的葛瑞特.李希十四日在「新科學家」網站發表題為「一個超簡單的萬物理論」學術論文,嘗試解答愛因斯坦生前始終無法找出答案的「大統一理論」,令物理界大為驚豔。
 

英國每日電訊報十四日報導,李希的研究嘗試為高能物理學中最廣泛運用的「標準模型理論」提出一個全新解釋概念。藉由分析數學界長久以來的難題「E8」,李希宣稱揭開構成宇宙間粒子和作用力關係的基礎。
 

已經運用卅年以上的標準模型理論中有四種作用: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以及重力相互作用,其中重力相互作用一直未被學術界發現,如今被李希找出來了。
 

愛因斯坦生前試著用大統一理論解釋標準模型中三種力的作用,但未能成功,標準模型理論本身缺乏重力相互作用也是它未能成為定律的一大缺陷。
 

李希擁有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卻「不務正業」,沒有到大學任職。一年中大半時間他都待在夏威夷衝浪、當登山嚮導或造橋工人,睡在帳篷裡,冬季時則到內華達州的太浩湖畔山上玩滑雪板。「當窮人的感覺很差,」他說:「當你得為自己和女友下個月的棲身之處傷腦筋時,還想一窺宇宙奧秘,實在很難。」
 

不過,天才的腦袋不會因時空或身分受限,好比愛因斯坦正式跨足理論物理學領域時,也當了一陣子專利技術員。李希發表的論文使物理學家為之驚艷,他在文中提出的粒子物理學研究,理論基礎並不複雜,甚至不需要用到高等數學或四度空間以上的概念。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教授斯莫林說:「這大概是我這麼多年以來看過的大統一理論模型中最棒的了,雖然外界看他可能只是個愛衝浪的傢伙,但我相信他一定也花了很多時間和心血做研究。」
 

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教授法蘭克斯坦也盛讚李希的論文:「他的論文中有許多非常好的想法,這不可能只是巧合,他的確在物理學上有傑出的發現。」
 

也有學者對李希的研究成果冷靜以對,認為他的論文最大缺陷是充滿實驗性的假設。他的論點是否成立,未來必須用實驗證明。位於瑞士日內瓦附近的大型強子對撞器明年預計啟用,將可檢驗李希的理論。

網際網路40年/新一代網際網路向我們走來

網際網路40年/新一代網際網路向我們走來
 

【聯合報╱李開復】2009.10.09 03:50 am
 

未來,網際網路會有多快?資訊會有多豐富?網際網路應用會有多智慧?哪些應用會成為未來十年最酷、最炫的應用?什麼樣的網路文化最有活力?人們該如何利用網路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諸多問題?

想一想過去一百多年裡工業和資訊革命的發展歷程吧,技術變革正以指數級的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地改變我們周圍的一切。如果過去二十多年,網際網路可以讓地球上數以億計的人不再依賴郵件、報紙、廣播等傳統的資訊交流和發布方式,那麼,我們難道不該對未來十年更加絢爛的網際網路革新充滿期待嗎?從現在的趨勢來看,未來的網際網路將呈現出以下七個特點:
 
 
1.資訊平等、消除媒介

網際網路是平等的,這種平等的含義絕不僅限於那幅經典的漫畫〈在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使用者在網路技術和文化層面上可體現更多「平等」的意涵。

例如,使用YouTube服務,無論是專業影像製作者、業餘DV愛好者,都可以自由地上傳影音內容。仔細想想,這樣的產品也許會對電視、電影產生非常大的衝擊。例如,我是一個戲劇或電影系的學生,那麼,即便沒有電影業者的支持,我也可以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路上。每個人不僅是資訊的獲取者,也可以成為資訊的創造者。通過網際網路,不但人人可以成為作家、音樂家、藝術家,甚至成為導演。

再比如,網際網路興起時,人們使用過這樣一個詞──「消除媒介」。最初這只是一個很「酷」的說法,並沒有真正影響到人們的生活。但今天,這樣的說法已經慢慢變成了現實。過去,人們靠擁有更多資訊來獲取更多財富。以前股票分析、房地產仲介等行業可以收取很高的佣金,這僅僅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有價值的資訊。但有了網際網路之後,每個人都可以平等、方便地獲取股票、房地產等資訊,不經過仲介反而可能更方便。在過去的世界裡,獨占資訊者可獲暴利;而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資訊共用可以給大家平等的「致富」機會。

2.無所不在

「小筆電」正在世界各地,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熱銷。由於硬體成本的急速下降,以及「雲端運算」模式的普及,使用者可用較低的價格買到一台能上網的筆記型電腦,然後幾乎不用支付更多的費用,就可以享受到網路上提供的辦公、郵件、協作、娛樂等服務。「小筆電」的流行暗示了什麼?較為低價的網路硬體設備普及會讓上網成為無處不在的行為方式嗎?

2008年初,我們驚訝地從Google搜尋分析中看到,來自行動裝置的搜尋次數呈現爆炸性的增長──當時,連Google的工程師都不禁懷疑,是不是我們自己的分析出了什麼差錯。經過調查後並未出錯,Google搜尋趨勢準確地反映了當時行動上網應用的疾速成長。現在,使用者利用手機可以完成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例如,使用Google Android平台的手機,我們去商店買東西時,如果擔心售價過高,只要用手機掃描一下商品的條碼,幾秒鐘內,就可以查詢到該商品在網上各大零售網站的價格。

幾乎已經沒有人懷疑,未來任何可以插電的電器都能上網。手錶可以上網,電視可以上網,汽車也可以上網。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人們需要擔心的就不是到處找不到可以收發電子郵件的地方,而是如何在五光十色的網路生活中為自己留下一點點安靜的、可以思考的空間了吧。

3.無國界
利用網路,世界各個角落的球迷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搜尋到世界杯決賽階段每一個賽場的衛星照片和3D立體模型;利用網路,來自亞洲各國的歌迷們以完全相同的瘋狂程度追隨著Rain等「超人氣偶像」。在網際網路上,我們幾乎看不到地域的障礙,也察覺不出不同民族或文化之間的距離。

跨國界的最大挑戰也許是語言──曾經,機器翻譯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但今天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網路上已有的大量資料可以被用做機器翻譯系統學習和訓練的素材。Google就有效地利用網路爬蟲程式(Web Crawler)蒐集來的資訊做了相當有價值的工作,包括將所有不同語言對照的網頁資訊都收集起來,再據此進一步確定每個字詞甚至每句話的翻譯方法。目前,Google已經搜尋並處理了幾十億個雙語對照網頁,並創造了一種類似小孩學習語言的機器學習方式,讓電腦自動從大量、實際的語言資料中掌握翻譯的「技巧」。

雖然Google翻譯還只相當於高中生的水準,但與以往相比已經是大幅的進步了。利用Google翻譯,不懂外語的中國人甚至可以相對容易地在英語、法語、德語等網頁瀏覽。如果再過五年、十年,機器翻譯會發展到什麼程度呢?有沒有可能直接和語言不通的人即時對話呢?我相信,在無國界的網際網路上,一切皆有可能。

4.網際網路=人際網絡

相識或陌生的人們,在網路上居然可以進行協同工作,這在二十年前,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奇蹟。在Wikipedia平台上,人們可以共同參與知識庫的建設和更新;在SourceForge開放原始碼社群中,技術人員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工程師並肩工作,開發出最開放的軟體產品;在Facebook和Twitter等新型社交類網站的驅動下,無數網友把網路當成了自己和朋友之間最緊密、最自然的接觸管道。當個性不同、特點不同的人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人際空間」時,「虛擬」的網際網路對於「實在」的人類社會的影響力即真正展現出來了。

IT界有一個著名的定律叫「Metcalfe法則」,即如果有n個人上了網,由此產生的效益將與n2成正比。這一定律揭示了人際關係可能為網際網路帶來的巨大能量。如果考慮到我們之前說過的「網際網路無所不在」,即人們可以使用不同的設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網際網路找到任何人,那麼,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就會更加方便,網際網路上的人際關係也會更加緊密。

5.善解人意、主動思考

善解人意、主動思考也是人們對未來網際網路的要求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今天的搜尋引擎都還相當「笨拙」,絲毫不「善解人意」,例如,網路爬蟲程式只能看到網站的文字資訊,並不理解這些文字背後的意義。使用者搜尋的時候,搜尋引擎通常只能用關鍵字做字面的吻合,對於更複雜或更人性化的搜尋,如「我該如何為畢業做好準備」這樣的搜尋,目前還沒有一個智慧型的搜尋引擎可以很好地處理。

現在Google的整合搜尋技術將地圖、圖片、新聞、YouTube影音等不同類型、不同來源的資訊內容,智慧地整合在一起:在第一時間看到電影的放映時間表,在瀏覽地圖的同時看到旅遊景點的照片,在獲取最新財經新聞同時閱讀相關評論……搜尋引擎變成了周到、聰明的好幫手。可以想見,未來包含更豐富功能、更貼心體驗的搜尋引擎將能更智能化地理解用戶的需求,對於「我該如何為畢業做好準備」這樣的搜尋,也許未來的搜尋引擎會直接把你介紹給幾位有公信力的就業輔導專家,並把背景相似的成功案例推薦給你呢!

6.成為你的個人助理
今天,網路世界裡所有資訊是聚集在一起的,因為聚集才有力量。但未來,除了聚集以外,網路還應該有針對性地為每位使用者提供他最想看到的資訊。

例如,現在到搜尋引擎輸入一個關鍵字,你會發現,搜尋引擎顯示出來的廣告是很有關聯性的。如搜尋「台北鮮花」,網頁上的結果幾乎全與台北花店相關。其實,這還不算完全的「個人化」,搜尋引擎只不過是看到了你的搜尋詞,知道該賣給你什麼東西而已。可以想像一下,今天你提供了搜尋詞句,網路就可以為你介紹相關的產品,那麼未來,能不能不需要提供搜尋詞就做到這一點呢?例如,網路能不能像一個得力助手一樣,既知道現在你想買什麼產品,也知道過去你買過什麼,你住在什麼地方,收入多少,女朋友的生日是哪天,去年送了她什麼東西,今天是否需要類似的禮品等等。只要讓網路知道這些個人化的資訊,就可以有關聯性地提供客製化的服務。當然,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是保護使用者的個人隱私和資料安全。

7.成為生活的中心

過去的網際網路只是人們查詢資訊或獲取服務的輔助方法,並不是人們生活的中心,但今天,網際網路逐漸演變為生活的核心,開始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扮演起最為關鍵的核心角色。
例如,在「雲端運算」模式的幫助下,今天我們再也不必因為把辦公文件保存在電腦硬碟上而擔心電腦的損毀或遺失了。在「雲端運算」模式中,用戶所需的應用程式並不運行在用戶的個人電腦上,而是運行在網際網路上大規模的伺服器叢集。用戶所處理的資料也並不儲存在本地,而是保存在網路上的資料中心裡。就像我們把錢存進銀行、再辦一張信用卡隨時隨地取用一樣,提供「雲端運算」服務的企業像銀行一樣維護資料中心的運轉,保證資料的安全。

新一代的網際網路正向我們走來。那是一個平等的、無所不在的、無國界的網際網路,那也是一個可以充分支持人際交流的、智能化、客化的網際網路,它必將成為我們生活和工作的中心,成為推動世界進步的主導力量之一。
【2009/10/09 聯合報】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喝咖啡的好處又來了~

根據此兩個報導,只有數字,不見『原因』,如何使人信服?!
不知道是此兩項研究沒有提到原因,還是記者認為這不重要而不提?!
 
這該不會是咖啡廠商鼓勵大家多喝所做的『研究』吧?!
 
韻如2011/10/31

 1天3杯咖啡 預防皮膚癌

中國時報【諶悠文╱綜合報導】2011年10月31日 上午10:36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一天喝三杯以上含咖啡因咖啡的女性,罹患最常見的皮膚癌「基底細胞癌」(BCC)風險,比起一個月喝不到一杯咖啡的女性低了二○%
 
波士頓布里翰婦女醫院研究員宋豐舉(Fengju Song,音)與同事,從一九八四年到二○○八年六月追蹤研究十一萬兩千八百九十七人,這段期間記錄了兩萬五千四百八十起皮膚癌病例。
 
他們發現,咖啡因攝取可能是幫助預防基底細胞癌的重要方法,一天攝取同樣數量咖啡因的男性,罹患此種癌症的風險則減少九%,顯示喝咖啡對女性的防護效果更好。以前已有研究發現喝咖啡能防癌,有助於預防乳癌、攝護腺癌。宋豐舉說:「就我們所了解,喝咖啡有益健康。」
 
基底細胞癌很少轉移,如果即時切除,很少復發。不過研究也發現,喝咖啡不能降低最致命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
 
這項研究發現咖啡與預防基底細胞癌有關,不過還無法證明兩者有無直接因果關係,需要進一步研究確認這項發現,並探討咖啡如何發揮此一效果。

 
研究發現 咖啡可減少女性憂鬱風險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 2011.09.27 02:51 pm
 
美國一項針對5萬名女性朋友進行的調查發現,每日喝3杯以上咖啡的女性,在研究10年期間出現憂鬱的機率相對喝進較少量咖啡的女性朋友減少15%,研究人員提醒這次從結果與2者關係來看,與咖啡的本身功效無關。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調察50739位女性在1996年到2006年期間喝飲料的習慣,其中包括咖啡、茶或一般含糖飲料,結果發現在10年內,有2607人出現憂鬱現象,進一步分析後發現,其中每天喝咖啡達4杯以上的女性,出現憂鬱的風險較每周喝一杯以下的女性降低了20%,喝2到3杯的人,憂鬱風險則降低15%。
 
研究人員盧卡斯表示,「過去人們常擔心喝咖啡是否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不過越來越多研究結果都指出,原本的擔心應是多慮了,」研究人員也特別提醒,這次研究結果是透過觀察得到,因此無法交代為何喝咖啡與低憂鬱風險有關的真正原因。
 
過去,研究人員經常以咖啡作為研究題材,一般皆認為每日2到4杯咖啡是允許的「安全」範圍,之前芬蘭的研究也指出,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每日喝7杯以上咖啡自殺風險最低,不過,喝超過8杯以上的咖啡,出現自殺機率則又開始增加
 
根據《華爾街日報》引述一名研究人員的看法表示,憂鬱這種慢性疾病較易發生在女性身上,至少2成的女性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有憂鬱現象。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期刊。 
 

喝咖啡的好處又來了~

1天3杯咖啡 預防皮膚癌

中國時報【諶悠文╱綜合報導】2011年10月31日 上午10:36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一天喝三杯以上含咖啡因咖啡的女性,罹患最常見的皮膚癌「基底細胞癌」(BCC)風險,比起一個月喝不到一杯咖啡的女性低了二○%
 
波士頓布里翰婦女醫院研究員宋豐舉(Fengju Song,音)與同事,從一九八四年到二○○八年六月追蹤研究十一萬兩千八百九十七人,這段期間記錄了兩萬五千四百八十起皮膚癌病例。
 
他們發現,咖啡因攝取可能是幫助預防基底細胞癌的重要方法,一天攝取同樣數量咖啡因的男性,罹患此種癌症的風險則減少九%,顯示喝咖啡對女性的防護效果更好。以前已有研究發現喝咖啡能防癌,有助於預防乳癌、攝護腺癌。宋豐舉說:「就我們所了解,喝咖啡有益健康。」
 
基底細胞癌很少轉移,如果即時切除,很少復發。不過研究也發現,喝咖啡不能降低最致命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
 
這項研究發現咖啡與預防基底細胞癌有關,不過還無法證明兩者有無直接因果關係,需要進一步研究確認這項發現,並探討咖啡如何發揮此一效果。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賈伯斯與畢卡索 、牛頓

賈伯斯與畢卡索
 
【聯合報╱黑白集】 2011.10.28 02:42 am
 
 
賈伯斯是大學中輟生,但蘋果集團的工作者大多數皆有完整學歷及高學歷。
 
完整學歷未必能造就賈伯斯,但蘋果公司的成功卻主要是靠那些擁有完整學歷出身者。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超恨台大」的發言,現在連立法委員都對他開砲。其實,不論「四十年前的台大電機系」如何,畢竟台灣今日在電機、電子方面的成就,部分也是由「唸教本如讀聖經」那個年代的師生所引領開創的。所以,林百里對大學的評價,不可能撼動大學教育的價值與功能。
 
畢卡索自幼即受嚴格的傳統美術教育,他的畫家父親看了小畢卡索十幾歲的作品,擲去畫筆,自慚畫了一輩子竟畫不過兒子。但畢卡索之不朽,不在他對傳統畫藝的精湛,而在他能從「畫形體」,轉入「畫思想」,成了繪畫史上偉大的解放者、創新者與革命者。但是,在稱譽畢卡索的解放及創新時,無人能夠否認傳統訓練對他的重要。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本就是教育目標。不必過分渲染那些「唸書不怎麼樣,但後來很成功」的事例,因為那畢竟不是多數人的命運。較正確的觀點是:無論大學教育可愛或可恨,最後造就一個人的還是要靠自己的修為。
 
不過,林百里的發言還是給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帶來重大啟示:恨學校能恨到四十年後仍餘恨未消,學校為何竟能使學生留下如此「深仇大恨」?
 
【2011/10/28 聯合報】
 

牛頓地心引力 那顆蘋果非全貌
 
【聯合報╱林清富/台大電機系暨光電所教授(台北市)】 2011.10.28 02:42 am
 
 
近日蘋果當紅,賈伯斯傳引起轟動,讓林百里感慨台灣缺乏創新,說是恨死台大電機系,並說他因為書讀不好,所以成功;而李家同教授回應,不會創新?是基礎不扎實,重申其對母系的感激,希望母系能夠使學弟妹們有非常扎實的電機學問。
 
創新到底來自什麼?
 
這讓我想起大家常談的,牛頓因為被蘋果打到,所以想到地心引力。最近也有不少媒體重談此趣事,以和賈伯斯創立的蘋果電腦公司相輝映。
 
這反映了,不少人不求甚解,對於牛頓為何想到萬有引力,沒有深思。甚至於對愛因斯坦,也多強調其叛逆的一面,卻不瞭解他邏輯思考的嚴密性,不知道愛因斯坦不是為叛逆而叛逆,而是發現前人的說法邏輯性不佳,所以才另起爐灶。
 
牛頓為何想到地心引力?這個已經幾百年的問題,如果只停留在「因為蘋果掉下來,讓牛頓想到地心引力」這麼簡單的概念,顯然無法一窺創新根源的奧秘。
 
創新和社會思潮及哲學思想有很大關聯,在牛頓前不久,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產生了許多新想法,包括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哲學思想,嚴密檢驗傳統觀念,其中伽利略重新檢驗亞里斯多德的物理觀,提出新的物理觀,就是現在大家熟悉的「動者恆動,靜者恆靜」,牛頓後來進一步寫出F=ma的運動定律。
 
就當時而言,F=ma這個定律可以從水平面運動的物體得到很好的驗證,要改變速度,必須施以力量;但卻難以解釋垂直運動的物體:為什麼垂直運動的物體,沒有人對其施力,速度卻改變了?
 
為了解釋此一現象,牛頓「發明」了超距力的概念,就是某些力可以不需接觸,就會存在。後來,愛因斯坦又認為牛頓的「發明」還是不夠高明,所以提出了相對論。
 
曾經有台大物理系教授和台大心理系教授辯論,到底是牛頓「發現」或「發明」了地心引力?只要不讀死書,就可以知道,到底「發明」或「發現」,那個說法較好。
 
創新有很多層面,如思想創新、學理創新、設計創新、技術創新、組織架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不一而足,但創新的根源,應該不在書讀不好、或不讀書,而是要讀書,但不讀死書。
 
林百里董事長的驚人之語,若能帶動社會多思考創新的來源,也是很好!
 
【2011/10/28 聯合報】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木星沖日 本世紀以來最亮

木星沖日 本世紀以來最亮
中央社 – 2011年10月25日 下午5:40
 
大陸廣州五羊天象館預告,今年10月29日,木星沖日,木星亮度將達到本世紀以來的極大值。這種特殊天象,大約12年才有1次,只要天氣晴朗,中國大陸各地、乃至整個北半球都可觀看到。
 
木星的赤道半徑為7萬1492公里 ,體積等於1321個地球。
 
中新社報導,「木星沖日」是指木星位於太陽的相反方向。太陽西沉,木星東升,木星整夜可見。
 
木星公轉軌道為橢圓形,繞日公轉周期為11.862年。木星1個公轉周期之中僅有1個近日點。今年3月18日1時,木星通過近日點,距離太陽最近,反射給地球的光線也最強。
 
10月29日,木星沖日時,木星距離地球最近,因而木星最明亮,亮度達負2.9星等。木星最接近太陽和木星沖日發生在同1年的情況,平均12年左右才出現1次。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研究顯示長期講手機無關罹癌風險

丹麥研究:長期使用手機無關罹癌風險

作者: 季 平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1年10月21日 下午3:36.
英格蘭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今天(21日)報導,一項大型研究發現,長期使用行動電話與罹患腦部腫瘤之間沒有關連。
 
丹麥研究人員將大約42萬名丹麥手機用戶與其他成年人口進行罹癌風險比較。
 
丹麥癌症協會(Danish Cancer Society)研究員佛瑞(Patrizia Frei)等人檢視了35萬8,403名手機用戶的1990年至2007年健康紀錄。
 
有1萬又729人接受中樞神經系統診斷,結果發現,至少有13年長期使用手機經驗的人與那些非手機用戶的情況幾乎相同;這項研究作出結論說,長期使用手機不會升高罹癌風險。
 
不過,這項發現並不能排除頻繁使用手機和使用手機超過15年的人會增加罹癌機率。
 
今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表示,手機所產生的輻射頻率電磁場可能導致人類罹患癌症。
 
世衛組織的專家沒有就此發出正式建議,但提出一些可以降低風險的意見,包括以傳送簡訊和使用免持聽筒裝置取代直接以耳朵接聽電話,至少可以降低10倍的曝露風險。
 


研究:長期講手機無關罹癌風險

(法新社巴黎21日電)2011年10月21日 下午9:50.
英國醫學期刊(BMJ)今天發表報告指出,針對使用手機所進行的最大型研究發現,長期使用手機與罹患腦部腫瘤風險增加之間並無關聯。
 
丹麥研究人員對逾35萬手機族的健康狀況進行超過18年的追蹤後發現,沒有證據顯示這些人罹患腦瘤的風險會增加。
 
過去針對使用手機與罹癌之間有無關聯的研究,一直未得出定論,部分原因在於缺乏長期資料。
 
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今年6月將手機釋出的無線電磁波歸為「可能會使人類致癌」。
 
先前有1項研究將丹麥約42萬手機族面臨的罹癌風險與其他成年人做一比較。
 
在新研究中,丹麥癌症協會(Danish CancerSociety)的博士後研究員佛瑞(Patrizia Frei)與同僚追蹤了35萬8403名手機族1990至2007年的健康紀錄。
 
總體而言,其中1萬729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被診斷出腦瘤。
 
不過當中使用手機最少達13年的人,罹癌率幾乎等同於未使用手機者。
 
然而這項發現無法排除重度使用手機或已使用手機超過15年的人,可能「具有輕度到中度的罹癌機率增加」。(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王道還:時無英雄

王道還:時無英雄
 
【聯合報╱王道還】 2011.10.20 02:58 am 
 
每年十月上旬,諾貝爾獎「放榜」,是吸引全球媒體的盛事。有些國際通訊社如湯姆森路透,甚至有專職的研究人員從事預測。反正無論摃龜與否,都算新聞。今年十月一日的周末,正值放榜前夕,路透循例發布應景特稿,受到國內媒體的注意。因為路透的分析師潘道貝里說:「廿世紀上半葉,英、德、法三國主宰了科學界。二次大戰後,美國崛起成為世界領袖。如今我相信,我們將開始見到亞洲的諾貝爾獎得主和歐美國家一樣多。」
 
這位分析師究竟是何方神聖?根據這篇特稿,他「二○○二年以來,準確預測了十位諾獎得主」。那又怎樣!二○○二年到去年,共有六十七人得到諾貝爾獎的科學獎項。也就是說,分析師潘道貝里的預測,成功率不到百分之十五。難怪今年他點名的六個人,無一上榜。
 
不過,潘道貝里絕不會難為情,因為這是非戰之罪。他的預測來自引文分析的結果。這種分析的基本假設是:越受重視的研究成果,受徵引的次數越多。然而,這樣產生的世界科學英雄榜,排名難分高下的頂尖高手超過一千人,想在其中進一步披沙揀金,未免強人所難。
 
其實這個現象反映了科學這一行的古今之變。設立諾貝爾獎的諾貝爾先生,是徹頭徹尾的十九世紀人。那時科學還算不上職業;只有極少數人能靠「科學研究」領養家活口的薪水。現代職業科學家是廿世紀的產物。
 
科學史上最偉大的三位科學家: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與今日的職業科學家毫無相似之處。牛頓是劍橋大學教授,但是十七世紀的劍橋大學教授與今日的完全不同:學校供食宿以及微薄的薪水,可沒有研究經費。牛頓可以切磋論學的同事,整個歐洲都沒幾個。此外,他做研究出自興趣,沒有必要發表成果。牛頓四十五歲發表以萬有引力解釋太陽系運行的巨著,是比他年輕十四歲的小朋友催生的。
 
十九世紀的達爾文一生沒領過薪水,靠家產做研究。愛因斯坦是廿世紀最家喻戶曉的科學家。可是他大學畢業後,得不到深造的機會;為了生活,幹了兩年流浪家教,再進瑞士專利局,下班後才做研究。一九○五年他完成五篇論文,包括後來得到諾貝爾獎的量子論文、博士論文,以及第一、二篇狹義相對論論文,全是業餘產品。
 
俱往矣。如今科學不只是正當職業,還被宣傳成國家競爭的工具,參與科學研究的人數史無前例。結果卻是: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少,科學的國家戰略地位越來越可疑,科學社群變成了爭奪國家預算的利益團體。
 
在這種情況下,亞洲的諾貝爾獎得主就算增加了,又有什麼意義?何況潘道貝里只不過是隨著歐美的中國熱起鬨。現實冷酷多了。
 
不談美國,就比較英國與日本罷。英國人口是日本的一半,政府投入的科研經費比日本差得更多。可是自兩千年以來,英國獲得了十個諾貝爾科學獎。日本也獲得十個,但是其中三人的獲獎成果是在美國完成的。不過這樣的比較仍嫌膚淺。
 
須知東亞國家高中生進大學主修科學的比例全球第一。這麼多人犧牲志趣、浪費青春,是國家發展的危機,不會是創造願景的資本。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2011/10/20 聯合報】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近九成中學生、六成上班族恐成腦過勞族

太操!近九成中學生、六成上班族恐成腦過勞族

中廣 – 2011年10月17日 下午6:21

愛拼才會贏,當心累過頭也會「腦過勞」!臨床發現一名每天上班十小時的設計師黃小姐,連續三天「腦過勞」工作,「專注力」竟然衰退兩成。調查顯示,國內上班族和中學生,平均每天工作或上課的時間超過九小時。醫師憂心,近年來因為專注力、記憶力下降而就醫的患者持續增加,而且還有年輕化的趨勢。  (陳奕華報導)
 
用腦過度,當心腦過勞!根據「全台上班族 與 中學生腦過勞大調查」顯示,全台有六成上班族每天用腦達十個小時以上;中學生九成也超過九小時,平均每週超標勞工局與教育部規定的八到十三小時以上。
 
腦細胞負荷沈重,不少人常覺得忘東忘西、反應變慢,雙和醫院神經主治醫師胡朝榮解釋,腦部在長期密集工作後會累積許多代謝廢物,造成有害物質增加,導致學習力、記憶力與專注力衰退。「短期影響在生理上,我們都可以從抽血看得到發炎指數、自由基在血裡面的濃度都上升、腦的功能也下降,這個是還算滿清楚,比較有興趣看他長期的影響。三天我們就看到他的認知功能就有往下走,比如說他的記憶力、學習能力還有專注力都有下降。」
 
 
要避免腦過勞,台灣抗老化保健學會理事長王銘富提醒,平常保養不可少,建議每天至少睡足六到八個小時,適當運動與紓壓,同時透過蔬果、優質蛋白質等攝取腦部相關營養,來減緩腦力衰退。
 

日操10小時 上班、課族腦過勞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1年10月18日 上午12:02.

根據調查,有近六成上班族為腦過勞一族,平均每天上班高達十小時;更有近九成的中學生,平均每天上課高達九小時。台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胡朝榮昨(十七)日表示,長時間用腦恐造成腦損傷,而腦過勞的生理機制為腦部在長期密集的工作後,會累積許多代謝廢物,造成有害物質增加,導致學習力、記憶力、專注力下降,若不及早正視此問題,此高危險群恐暴露在腦損傷的風險下。
 
從事平面設計業卅二歲的黃小姐表示,平均每天工作十小時,常覺得記憶力越來越差,如:常忘記主管的交辦事項,畫圖時也經常沒有更創新的點子,甚至常有遲交設計圖的狀況,在專業醫師進行此問卷量表的分析後,才驚覺自己真的有腦力衰退的情形,特別是在記憶力竟退步了十%,專注力也退步了廿%。
 
台灣抗老化保健學會理事長王銘富表示,由於現代人在外在環境因子(如:壓力、環境毒素)及營養不均衡(如高油、高糖飲食)的交錯作用下,容易出現腦部過氧化物質堆積(即類澱粉蛋白蓄積)進而產生「氧化壓力」與「腦細胞內鈣離子恆定性改變」,進而造成「腦神經毒性」的病因,導致「阿茲海默症」的疾病,而這樣的患者中有高達五成的人就會成為失智症的患者。近年國際間的衛生組織與專家們都已開始重視失智症,因其為家庭與社會所帶來沉重的精神與經濟負擔實不容忽視,「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主席也已於今年中發出沉重警告:失智症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健康問題與社會危機。
 
根據最新實驗研究,證實胜可以有效延緩腦力老化。王理事長表示,當腦細胞老化時,大腦會出現過氧化物質堆積似髒汙的斑點(即類澱粉蛋白蓄積),這些斑點的累積,會阻礙腦神經訊息傳導,造成腦力退化、使記憶力逐漸喪失,而飲用含有胜肽的食物一百廿天後,發現造成腦細胞老化的斑點明顯變少,經科學研究證實的確可以有效延緩腦力老化。
 
何謂胜肽?王理事長表示,每一個蛋白質都可能有胜肽,胜肽分子量都有其特性。而胜肽是蛋白質與胺基酸中間的物質。像是雞精中,則含有優質的胜;另,像是自己熬煮的雞湯等,王理事長也表示,其含有的胜肽會較少,且須注意其膽固醇、油脂的攝取。
 
王理事長表示,根據動物實驗,觀察腦部類澱粉蛋白蓄積中發現,無論是全腦或是海馬迴之病理切片皆發現給予雞精的小鼠,這種會影響學習記憶力之蛋白蓄積的數目及面積百分比都有減少的現象,β類澱粉蛋白在腦部的蓄積越少,表示學習記憶的能力越佳。
 
學會也提供延緩腦力退化四原則:一、睡眠充足,一天睡眠至少六~八小時;二、適量運動,遵守三三三運動原則(一周運動三次一次卅分鐘心跳一百卅以上);三、紓解壓力,培養休閒活動、以及;四、重視營養,適時攝取腦食物:如維生素A、C、E、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或是雞精等。
 

精算小數點後10兆位數 日圓周率達人再創紀錄

精算小數點後10兆位數 日圓周率達人再創紀錄

自由時報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 2011年10月18日 上午4:23.
 
去年八月才計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後五兆位數、榮登金氏世界紀錄的日本「圓周率達人」近藤茂,最近又利用自己組裝的電腦算出小數點後十兆位數,一舉刷新自己的紀錄,年底將申請金氏紀錄。對於再創紀錄,近藤說有如釋重負的感覺,近藤妻子苦笑,電腦散熱讓家裡經常處於四十度高溫,衣服晾在室內馬上就會乾。
 
現年五十六歲的近藤是電腦系統工程師,就職於長野縣飯田市。去年,他花了台幣五、六十萬元自組電腦,在家裡計算起圓周率。在此之前,近藤透過網路結識一名美籍香港第二代移民余智恆(譯音),余智恆主修電腦,是西北大學高材生。兩人透過網路,由余智恆提供軟體、近藤操作硬體模式,去年五月開始計算圓周率,花了九十天後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後五兆位數,打破法國工程師創下的二.七兆位數紀錄,今年一月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
 
近藤去年十月和余智恆再次聯手,以配備四十八TB硬碟的組裝電腦,挑戰圓周率小數點後十兆位數。今年三月日本大地震後,近藤電腦因故障中斷十幾次,一度還停擺兩天,讓他差點想放棄。經過一年努力,終於達成目標,確定圓周率小數點後第十兆位數的數字為「五」。高中時代就對圓周率充滿好奇的近藤,對於算出一長串的數字,曾說過自己也知道沒什麼意義,但仍樂此不疲。妻子則笑稱,一個月將近三萬圓(約台幣一.二萬元)的電費讓人有點吃不消。
 
算出圓周率十兆位數後,近藤曾因是否要花一千歐元(約台幣四.一萬元)申請金氏紀錄而掙扎。至於是否繼續挑戰二十兆位數,近藤笑著說休息一下再說吧!
 

為了創記錄 日男子計算圓周率一年

為了創記錄 日男子計算圓周率一年
中廣 新聞網– 2011年10月17日 下午7:31.

日本長野縣一名男子,利用自己組裝的電腦,從一年前開始計算圓周率,一直算到小數點後10兆位數,刷新自己保持的5兆位數的金氏世界紀錄。
 

共同社報導,這位男子叫近藤茂,今年56歲。他利用自己組裝附有48TB硬碟的電腦,從去年10月起開始展開計算。在整個計算過程中,因為硬碟故障及停電等原因一共中斷了10次。在聽說可能因東日本大地震實施計劃停電後,他還打算自備發電機來繼續計算。
 

由於電腦持續運轉散發出來的溫度,讓房間內溫度上升到攝氏40度左右,近藤茂的妻子幸子苦笑著說,洗好的衣服晾在室內馬上就乾了,這點倒是很好,但是1個月3萬日圓,將近一萬兩千台幣的電費,實在是讓人吃不消。
 
..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每天跳繩30分鐘 孩子長高腦力好

學者研究:每天跳繩30分鐘 孩子長高腦力好
作者: 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1年10月17日 上午10:32.

台灣學者找到了學童長高的處方!陽明大學副教授劉影梅針對宜蘭縣四鄉鎮逾千位小四學童進行研究,發現只要每天跳繩三十分鐘,連續跳二十周,就能比對照組同齡生多長高一點五公分;這項研究將在本月底於香港舉行的全球健康與公眾健康教育國際研討會中發表。
 
劉影梅說,每天跳繩三十分鐘不只能長高,實驗採用陽明大學教授郭博昭研發的心率頻譜計進行前、後測,發現跳繩還能讓學童有較佳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即自律神經)控制能力,「不只長高,還可能變聰明、學習表現更好。」劉影梅說,體力加腦力就等於競爭力,如果全台都能推行跳繩,定能「強國強身」。
 
教育部的體適能檢測發現,宜蘭縣小一學童的身高、體重都排名全台倒數第二,國小生的平均身高低於全國一公分,劉影梅因此針對宜蘭南澳、壯圍、五結、宜蘭市四鄉鎮共廿七校、一一七三名小四學童進行實驗,發現持續跳繩,就能比不跳繩的學童長得高。
 
劉影梅指導碩士生楊雅嵐在宜蘭縣公館、光復國小等校的實驗顯示,跳繩的四年級學童從去年九月的平均一三七點一公分,長到今年一月的一三九點九公分,比沒跳繩的對照組多長一點五公分,且女生的長高效果比男生更明顯。
 
她強調,只要是戶外的跳躍運動,如追趕跑跳,都有助於長高;選擇跳繩則因易於普及,最便宜的跳繩一條只要十元,且即使下雨,也可在室內跳。
 
但劉影梅也提醒學生及家長,最好進行中強度的跳躍,以跳繩為例,一分鐘跳六十至一百下即可;高強度、長時間的訓練,如跳司令台,則可能破壞生長板,反而長不高。
 
劉影梅建議,每天跳繩三十分鐘,可分成十次循環,每個循環跳一分半鐘,休息一分半鐘,且不要急跳急停,要停時可慢跳、或改為步行。學童可利用在校的早自習、課間及課後,或回家後的時間,分次把十個循環跳完。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諾貝爾獎物理得主:學生,別太在乎名次

諾貝爾獎得主:學生,別太在乎名次
 
2011/10/14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1987年以高溫超導研究獲得諾貝爾獎的比得諾茲(J. Georg Bednorz),昨天對成大學生演講時說,求學時期是影響他一生研究最重要的時期,鼓勵學生不要太重視名次,應該找出自己的興趣,努力從事,就能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今年剛好是超導體發展100周年,適逢成大80年校慶,昨天邀請目前擔任瑞士IBM蘇黎士研究室教授的比得諾茲到校發表「高溫超導─發現及其影響」。
 
比得諾茲演說時說,超導體起源於1911年,荷蘭科學家海克‧卡末林‧昂內斯(Onnes)發現以液氦冷卻汞,當溫度下降到絕對溫度4.2K(-268.8度C)時,汞的電阻會完全消失,這種現象稱為超導電性,此溫度稱為臨界溫度。昂內斯因為這項發現,得到諾貝爾物理獎,也開啟科學家尋找新超導體的熱情。
 
超導的運用廣泛,像日本把它應用在磁浮列車,美國與歐洲則著力於研究超導運用在電力傳輸上,可以更為節能,在資源有限的未來,超導的運用將更形重要。
 
比得諾茲表示,每一個人出生時都是科學家,即使在探索新事物的過程中出錯,也是一種經驗的累積,學生應該在求學的時候培養創造力與好奇心,打破固有的想法與觀念,才會有突破;他並引用知名德國化學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的一句話「發明家的秘密就是相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鼓勵在場者。
 
他認為,得獎之前,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得獎之後,大家都以為他是天才,事實上他還是原來的他;而影響他一生最大的是在求學階段,「當學生不要太在乎名次」,他說,只要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貫徹到底,就可活出自己的人生。
 

 

張俊彥「媒體科學素養量表」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

台師大研究上國際期刊 聯合知識庫建功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2011.10.13 03:21 am 
 
 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團隊發表「媒體中的科學素養」研究成果斐然,為目前世界第一個利用文字檢索完成科學素養量表的研究,研究成果並登上國際知名期刊;其中團隊用來做新聞檢索分析的工具,是經日本學術單位推薦的聯合知識庫。
 
由台師大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率領的九人研究團隊,結合教科書和新聞最常出現的科學名詞,開發「媒體科學素養量表」,研究成果登上國際全球排名第五的期刊「Computers&Education」,並成為第二個登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公眾對科學了解期刊)的台灣研究代表。
 
團隊研究員曾元顯表示,研究利用文字探勘技術,準確找出教科書科學名詞在新聞媒體出現頻率的關係圖,而研究所需的完整新聞資料,則是透過聯合知識庫。曾元顯表示,國內新聞媒體目前只有聯合知識庫有完整的全文字檔,其他媒體都只提供檢索權限,團隊使用近八年,約九十萬筆新聞資料。
 
聯合線上副總經理賴健汀表示,聯合知識庫目前主要用戶為國內外公、私立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因為新聞內容完整,從聯合報系創設六十年以來的民生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和聯合報,超過一千一百萬筆資料新聞都有,「再老的新聞都能找到歷史紀錄。」
 

 
科學名詞測驗 大學生輸高一生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1/10/12
 
台師大利用國中科學教科書的名詞索引,對照兩年內媒體資料庫的90多萬筆新聞中,篩選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並設計50題讓國一、高一及大二生測驗,結果發現,高一平均答對37.4題,大學生32.8題,國一僅27.2題,高中生表現優於大學生。
 
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指出,國外針對大眾科學素養的研究,都是按照學歷分布,學歷越高、答對的題數越多,但台灣的研究結果大不同,高一生表現優於大二生,平均多答對4.6題。
 
張俊彥分析,由於採用國中教科書中的科學名詞,加上高一生剛經歷國中基測,熟悉國中課程,因此測驗成績明顯優於其他兩個年齡層;大學生則是因為經歷過高中分組,進大學後,對科學名詞逐漸生疏,以致分數不如高中生。至於國一生才剛剛進入國中,課程都還沒上完,分數低可以理解。
 
仔細分析50題的內容,生物與地球科學的題目最多,分別是22題與19題,物理與化學僅有6題與3題。張俊彥表示,各領域的題數完全按照資料庫的關鍵字出現次數來分布;這顯示新聞中出現生物與地科的頻率最高勻。
 
張俊彥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國中與高中課程可以調整,加強新聞中最常出現的內容與詞彙,畢竟不是所有學生都要當科學家,而且多數的內容未來根本不會用到;不如試著增加未來常接觸的名詞,加強課程內容,讓科學教育可以更實用。
 
這項研究也登上國際期刊,首度採用教科書比對媒體資料庫來歸納關鍵字的研究方法,更獲得國際期刊的肯定。
 


媒體科學詞彙 生物、地科最常見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1/10/12  

新聞報導中最常出現的科學詞彙有哪些?據台師大篩選90多萬筆新聞後發現,天氣、醫療等類別的新聞最容易出現,例如颱風、土石流、天氣、基因、蛋白質等,都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
 
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指出,這是學術界首度嘗試將媒體的資料庫對照教科書的索引詞彙,經過電腦篩選後發現,天災新聞與醫療新聞最常出現科學詞彙,可分別歸類於生物與地球科學。
 
根據台師大的研究顯示,地震、土石流、颱風與天氣出現頻率高,都是國中教科書中常提及的內容;另外,病毒、細菌、血糖等,出現頻率也不少,醫療新聞中頻繁出現的基因、組織、器官也是很常出現的關鍵字。張俊彥分析後發現,這些關鍵字隱藏在醫療新聞與天氣新聞,物理與化學的內容就很少出現,即使出現也都是很基本的詞彙。而從這次研發的題目當中,物理答對率最高,就能充分顯示,物理出現在新聞中都很簡單,即使國中生都可以答對。
 
張俊彥表示,這只是兩年內的媒體資料庫內容,未來考慮擴大資料庫的對照範圍,拉長至十年,以分析常會出現在新聞中的科學名詞究竟是什麼,十年前與十年後是否有區別,甚至可以作為未來國中課程綱要調整的重要參考。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拜會全教總 宋楚瑜端教育牛肉

拜會全教總 宋楚瑜端教育牛肉 

台灣立報【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2011/10/14
 
總統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候選人紛紛拜會民間團體,祭出政策拉攏群眾。總統候選人宋楚瑜13日前往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辦事處,向老師分享教育政見。教師紛紛提出目前教育問題,包括因應少子化的配套不足、技職教育發展不健全、私校品質不穩現況,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秘書長吳忠泰直指,恐怕是執政者「用人」出問題。宋楚瑜委婉回應,若當選會慎選教育首長。
 
宋楚瑜端出政策牛肉,盼穩定教育經費。他提出中央總預算中,純教育經費應佔15%,現今教育預算雖已超過,並非完全投注於教育,還有其他「灌水」款項。宋楚瑜也提出,因應少子化現象,應落實一班25人為上限,提升教學品質並減少流浪教師;由校長的監督,在不體罰的狀況賦予老師適當管教權;並重建技職教育體系。
 
私校把關鬆 品質堪慮
 
對於台灣教育面臨的瓶頸,教師爭相提出問題。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常務理事黃文龍指出,實施12年國教的配套令人憂心,國中端應落實適性輔導及教學正常化,高中端則須達成均優質化,但目前沒有有效對策,擔心政府無嚴格把關私校財務收支、教師聘雇制度等問題,就輕易補助私校,不但無助提升辦學品質,反而會間接降低公立學校水準。
 
全教會私立學校委員會主任委員簡添枝進一步指出,目前並無針對私校做整體性的管理與監督的單位,建議由政府成立私校專責機構,保障學生與教職人員,公私立學校資源公平化。對此,宋楚瑜表示支持成立私校專責機構。
 
宋提螺旋升級教學

課綱方面,宋楚瑜提出應全面重新檢討,包括中小學課程不應重複,應採螺旋式升級,而非同心圓式重複教學,刪除不必要的教材減輕課業負擔;此外,課程內容應拋開意識形態,忠實面對歷史。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常務理事黃文龍則建議要穩健落實課綱,他認為,課綱朝令夕改影響教學,目前高中國文課綱,四書被列為必選,佔掉總選修學分的一半,剝奪學生的學習選擇權。
 
至於技職教育的方面,全教會高中職委員會主委張文昌提出,近年技職院校陸續改制,卻無助於適性發展,原因在於缺乏妥善的證照制度。不少技職生取得證照,擁有專業技能,卻對就業無直接幫助,因而轉向考大學、研究所,希望取得文憑換取競爭力。他憂心技職教育未受重視,導致學生無法適性發展,相較於國外,協助學生探索性向的工作極為匱乏。
 
對於多名老師提出種種的教育困境,最後吳忠泰大膽向宋楚瑜提問,是否認為馬英九用人有問題,宋楚瑜表示盼能找導一位好的教育首長。會後,黃文龍表示,宋楚瑜對台灣教育的認識還有待加強。全教總理事長劉欽旭感謝宋楚瑜願意傾聽師聲,他認為從事公共服務的人都應聽到人民需求,也呼籲各級教師一同關心所有將的總統候選人是否能端出可行的教育政策。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科學要革命 先過同行這一關

科學要革命 先過同行這一關
w9台灣立報 編譯李威撰整理報導】日期:2011/10/12 00:27
 
現代科學家雖不用像伽利略那樣,擔憂自己會遭到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迫害,但《路透》報導指出,科學家仍可能被自己的同儕指控為異端,並受到他人奚落,對走在學術最前端的科學家來說尤是如此。

以色列科學家謝茲曼(Daniel Shechtman)因發現準晶(quasicrystal)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但他在前幾年卻被同樣研究領域的同儕批評為「半調子科學家」。甫獲得物理獎及醫學獎桂冠的得主們也表示,凡提出革命性發現或為人所忽略的新觀點時,走得太快的研究者似乎總是要擔憂這些類似的批評。

謝茲曼在今年稍早曾表示:「在科學的最前線,宗教與科學似乎沒有太大不同。人們擁有信念,當他們宗教般地信仰某事物時,就會發生這樣的問題。」
 
17世紀伽利略曾前往羅馬宗教裁判所接受審判,他因提倡哥白尼的觀點,認為地球繞太陽運動而被教廷指控為異端。

今天,科學家不眠不休進行研究,改寫長期為人所接受的自然規律時(譬如,天文學家發現宇宙正在加快膨脹速度而非放慢速度),他們不再受到輿論的撻伐及攻訐。
 
先驅如孤鳥 古今皆然
 
甫獲得201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裔澳洲學者施密特(Brian Schmidt)表示:「這看起來太瘋狂了,所以不會是正確的,但我認為我們有些擔心。」施密特因發現存在一種神祕的「暗能量」(dark energy)而獲獎。然而當年愛因斯坦提出這項觀點時,卻被批評是他「最大的愚蠢錯誤」。
 
研究者表示,上個月他們在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發射次原子粒子到義大利的格蘭沙索實驗室(Gran Sasso),發現速度竟超越光速,這一發現似乎動搖愛因斯坦的理論。但這些研究者在要求其他人來檢驗它們的發現時,卻也讓自己陷入窘困難堪的局面。

即使科學家已普遍贊成某一觀點,他們也會避免讓民眾感到驚奇,以免對新研究有過份期許。2011年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史坦曼(Ralph Steinman)在1970年代發現一種可能可以治療癌症的樹狀細胞就是一例。

謝茲曼4月接受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的訪談時,回憶起當初那些難堪的畫面。1982年他參加美國一個研究團隊,當時他發現一種後來被認為是全新種類的實體,這種實體介於玻璃這類不規則的物質與規則的結晶體之間。然而研究團隊的負責人在某一天卻來到他的書桌前。
 
謝茲曼回憶道:「他給我一個奇異的笑容,然後把一本教科書放在我桌上,他說:『請讀讀這裡是怎麼寫的。』」隔天,這名以色列的研究員被要求離開研究團隊,因為他讓這個團隊「蒙羞」。
 
在倫敦大學學院(UCL)鑽研醫學史的李維茲(Carole Reeves)表示:「科學史上經常發生放逐荒野的情況,尤其是在即將發生典範轉移的時刻。」
 
哥白尼、牛頓、拉瓦節(Lavoisier)、愛因斯坦跟達爾文,這些後來都被當成是為科學帶來革命的科學家都開創出新的模形,但這同時也需要科學社群去駁斥現存的模型。李維茲以哥白尼為例,他極不願意出版自己的新理論,這跟達爾文的進化論一樣,他們都預見這勢必會引發爭論,特別是與神學觀點相牴觸。
 
擔任英國皇家天文學家(Astronomer Royal)主席,也是劍橋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的芮斯(Martin Rees)爵士表示,近來情況沒有變得更好,仍然有「一小群人不被重視,且正經歷艱困時期」的研究者。

不幸的是,史坦曼在獲獎前3天就撒手人寰,當他耗費無數光陰在致力於研究新型的免疫系統細胞時,有好一段時間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史坦曼的兒子亞當向《路透》表示,父親在追求研究時,面臨眾人的質疑。
 

典範交替 路難行

科學進展並非總是斷裂的、違反直覺的,而是先提出一些重大觀念,然後屢經科學社群不斷試煉,才會達到斷裂點。

當選美國化學學會(ACS)主席的沙卡須利(Bassam Shakhashiri)表示,這就是遊戲的本質,他向《路透》表示:「這就是我們如何從事科學,我們仔細檢查、我們深思熟慮;我們要看證據、我們彼此對於證據的一制性及如何理解來進行激辯。」

美國化學學會在諾貝爾化學獎公布後,稱讚謝茲曼的重大發現。但在1980及1990年代初期,曾擔任ACS主席的鮑靈(Linus Pauling)就激烈批判謝茲曼的研究,他說:「根本不存在像準晶這樣的東西,只是個半調子科學家。。」
 
對於研究不符合既定教條的研究者來說,要在學術圈生存並不容易。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執行長雷希納(Alan Leshner)表示,比起點滴累進的研究進展,革命性的發現需要更多證據來支持,他說:「這就是科學的進程:向我證明,如果你無法證明,它就仍然會是個不及格的觀念。」

劍橋大學科學史暨科學哲學學系教授佛瑞斯特(John Forrester)指出,著有《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孔恩曾指出典範轉移,這是走在時代尖端的研究者所要面對的。佛瑞斯特說:「這是一個危險境地,因為這會賭上你的職業。但這就是孔恩說的故事,你會跟不同的群體產生摩擦爭議。」

愛因斯坦曾反駁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將之形容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然而在1970到1990年代,許多研究都肯定量子糾纏的效應,曾致力在這項研究的科學家,也是今年可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候選人一。
 

尾大不掉 應虛懷若谷
 
為何走在尖端的科學家總是如此孤獨?專家表示,科學革命的本質,就是新典範與原本的常態科學無法相容,新典範迫使科學社群必須去重新評估長期以來所熟悉的概念,但科學社群卻又不大願意放棄舊有的典範。

李維茲指出,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馬歇爾(Barry Marshall)與瓦倫的身上,他們發現有80%的胃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所引起,但這項發現有好幾年的時間是受到冷落的。

李維茲表示,當時醫學界普遍認為,胃潰瘍是分泌過多胃酸所致,這項觀點在1980年代支持葛蘭素史克藥廠(GlaxoSmithKline)大量生產賣得極佳的善胃得(Zantac),善胃得的藥效主要是抑制胃酸。

李維茲指出,這是攸關數十億美元商機的產品,強而有力的藥廠、以及接受藥廠提供研究資金的科學家,都將重點放在胃酸分泌。儘管許多醫生在動胃部與12指腸手術時,已經發現胃潰瘍的因素可能與研究發現有出入。

歷史上,許多革命性的科學家都保持了堅強的風骨與信念。謝茲曼在得知獲獎後,回想起過去被人要求念點教科書的窘境,他只在推特上以簡單的一句話來表示自己的感想:「一名好的科學家,就是不會百分之百確信在教科書裡念到的內容的科學家。」
 

 

臨終關懷-安寧療護 安頓癌患身心靈

臨終關懷-安寧療護 安頓癌患身心靈

中國時報【李盛雯/台北報導】2011/10/12 05:30 李盛雯/台北報導
安寧療護在台灣推動多年,仍有不少民眾對安寧療護一知半解甚至存有「讓病人等死」的誤解。事實上,安寧療護對末期患者提供了生命旅程中身心靈最後的安頓與安慰,讓病人和家屬都能擁有最美好的告別。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陳虹汶呼籲大家選擇安寧註記,拒絕痛苦醫療,不要做無效醫療的犧牲者。

55歲肺腺癌患者陳鳳鸚選擇了安寧照顧,她說人生最後一程因安寧而無病痛,走得快樂、有尊嚴,這是她最在乎的;金曲歌手吳昊恩的父親因肝癌過世,也是在安寧病房照顧下走完最後一程。

蓮花基金會董事長陳榮基手腕掛有安寧療護拒絕無效急救(DNR)手環,他希望別人能「讓我好走,不要修理我」。健保IC卡可註記安寧緩和意願,他在妻子和兒子見證下完成註記;但擔心萬一突發狀況被送醫院,醫護來不及查看健保卡而進行無效急救,所以戴上手環,提醒別人注意,千萬不要「修理他」。
 
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指出,台灣安寧照顧品質排名全世界第14,居亞洲之冠,從95年開始民眾可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並在健保IC卡上註記。全國完成註記人數超過8萬5千人,希望
 
今年突破10萬人。健保局98年9月1日起將安寧住院與安寧居家照護納健保給付,已有49家醫院提供安寧住院、73家提供安寧居家服務。
 
衛生署規定新設立的醫院須有安寧緩和醫療設備,100年4月1日起健保局展開「安寧共同照護試辦計畫」,現在一般醫院普通病房也可提供相關照顧,53家醫院參與此計畫,不用全擠到醫學中心等候安寧病房空床。
 

 

重大突破!我國發現控制免疫疾病關鍵因子

重大突破!我國發現控制免疫疾病關鍵因子
新頭殼 newtalk 2011.10.11 徐千雅/綜合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11)日公布一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發現,只要對在人體免疫系統內扮演重要角色的酵素蛋白激酶加以控制,就能治療如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此重大醫學發現,為自體免疫系統疾病與癌症都等難解的醫學治療露出一線曙光,目前國衛院已經向美國申請專利,並將著手開發治療用標靶藥物。

國衛院與台中榮民總醫院合作,歷經2年研究發現,人體中存在一種調控自體反應的酵素蛋白激酶,一旦激酶過度產生,將帶來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與癌症。

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部主任譚澤華表示,絕大多數紅斑性狼瘡患者血中的免疫T淋巴細胞內,都有此一激酶的存在,病情愈是嚴重者,此一激酶的量愈多。

研究團隊以小鼠作實驗,發現對酵素蛋白激酶MAP4K3加以抑制後,老鼠的免疫發炎反應,也受到控制。譚澤華指出,酵素蛋白激酶MAP4K3扮演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就像水龍頭一樣,把水龍頭關起來或關小,就能夠調控後續的免疫發炎反應。

譚澤華說:「找到這個結果,我們都非常驚訝,因為這麼多年我們一直找不到這個激酶的功能,沒想到,最後找到了,而且它的功能這麼大,對這麼多自體免疫疾病,都有很明顯的大量產生。這表示此激酶分子大量產生後,人體如果對激酶的調控失去控制,讓它大量產生後,就會造成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與癌症。」

譚澤華指出,激酶的發現,提供了醫界未來對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淋巴癌與血癌等自體免疫系統疾病與相關癌症藥物發展的方向,目前國衛院已經向美國申請專利,並將著手開發治療用標靶藥物。

這項研究成果於10月10日發表於國際頂尖、免疫學第1名的期刊「自然雜誌免疫學期刊(Nature Immunology)」。
 


調控免疫疾病 發現關鍵蛋白質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1日電)日期:2011/10/11 13:05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酵素蛋白激(酉每)MAP4K3在人體免疫系統扮演「水龍頭」般的關鍵角色,只要能調整這個免疫系統的水龍頭,就能治療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
 

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部主任譚澤華今天表示,絕大多數的紅斑性狼瘡患者血中的免疫T淋巴細胞內,都有此一激(酉每)的存在,病情愈是嚴重者,此一激(酉每)的量愈多。
 

譚澤華和台中榮民總醫院研究團隊又以小鼠作實驗,在抑制酵素蛋白激(酉每)MAP4K3之後,老鼠的免疫發炎反應,也受到控制。
 

他解釋,酵素蛋白激(酉每)MAP4K3扮演承上啟下的角色,就像水龍頭一樣,把水龍頭關起來或關小,就能夠調控後續的免疫發炎反應。
 

在國衛院技轉及育成中心的協助下,這項研究成果,已獲得美國暫時性專利 (Provisional Patent),在台灣及美國的正式專利已進入申請階段,準備與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合作開發治療用的標靶藥物。
 

這項研究成果也在10月10日於國際頂尖、免疫學第一名的期刊「自然雜誌免疫學期刊(NatureImmunology)」上發表。

大笨鐘歪了 眼力好就看得到

大笨鐘歪了 眼力好就看得到
(中央社倫敦10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期:2011/10/11 13:19 
 
英國地標「大笨鐘」傾斜程度,現在連肉眼都看得出來。
 
根據路透社,議會大廈這座高96公尺的鐘塔,不對稱往下沉,導致其朝西北傾斜。

倫敦地鐵(London Underground)及議會資產部門所授權報告顯示,大笨鐘傾斜速度自2003年來加快,從過去每年0.65公釐的長期平均數字,加速到每年0.9公釐。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榮譽教授及資深研究人員布蘭(John Burland)告訴「週日電訊報」(The Sunday Telegraph):「若你站在議會廣場朝東邊河流望去,就可見到有些傾斜。我聽過在那裡拍照的遊客說『我覺得它不太正』─他們說的沒錯。」

美聯社報導,專家表示,目前不到拉警報的時候。這座倫敦地標要花上萬年才會傾斜到比薩斜塔的程度。

他表示:「以目前的速度,將花上1萬年才能達到那程度。」

根據美聯社,負責看管這座鐘塔的麥甘(Mike McCann)並不理會這問題,他表示,這類瑕疵是老舊建築宿命。

他指出,大笨鐘傾斜的程度「極、極細微」,雖然他坦承好眼力的旅客仍可能會發現。

根據英國議會網站,這座鐘塔地基於1843年打好之後,工程進度落後,直到1859年才完工。1001011
 
 

(中央社檔案照片)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趙友欽《革象新書》

趙友欽精通經學、天文曆算及經緯數術,在科學與數學尤其表現特出,而且是一位如假包換的全真道士。
 
趙友欽或名敬,字子恭,自號緣督。宋末元初人。他是宋室漢王十二世子孫。籍貫為江西鄱陽。宋朝滅亡後,為避新王朝,浪蹟江湖,隱逸道家。
趙友欽是中國古代卓越的科學家,在天文學、數學和光學等方面都有成就。他注《周易》數萬言,著有《革象新書》、《金丹正理》、《盟天錄》、《推步立成》等書,可惜除《革象新書》外的其他著述,都已失散了。
中國古代光學有著許多輝煌的成就,對光線直進、小孔成像與照明度最有研究並最早進行大規模實驗收的當推趙友欽。他的這些實驗在世界物理學史上是首創的,它被記載在《革象新書》的「小罅光景」那一部分中。「小罅光景」中介紹了兩個關於小孔成象的光學實驗。第一個是,利用壁間小孔成象,第二個實驗則是一個在樓房中進行的、更為復雜技的大型實驗。趙友欽既重視實驗,又重視理論探索。在安排實驗步驟時,每一個步驟都確定一個因素作為研究對象,而將其它的因素控制不變。這種思想方法也是十分科學的。趙友欽是十三世紀末的光學實驗物理學家。 
 
在《革象新書》第五卷「乾象周髀 」中記載了趙友欽對於圓周率的研究。他的研究特點是,他分析了歷代圓周率的近似值,並提出了外圓內接正四邊形起算圓周率的方法,由圓內接正方形算起,逐次由四邊求八邊,八邊求十六邊,求到16384邊,獲得近似值為3.141592,驗證了祖沖之π值估計的正確性。
 
 
 

趙友欽(1279~1368) 宋元天算物理學家。著有科學著作《革象新書》。這本書有一篇名為《小罅光景》的文章,罅就是小孔或狹縫。趙友欽做了一系列實驗,研究小孔成像規律,以及由此引申的物理現象。
宋末元初趙友欽作了一個非常大型的光學實驗,記錄在他的《革象新書》一書中,他把這個實驗稱為「小罅光景」(罅:ㄒㄧㄚˋ)。他很有系統的做了變因的控制,分別改變光源(日月、千燭)、物距、像距來進行實驗,還進一步改變孔的大小和形狀,比較小景(小孔成像)和大景(大孔成像)的差別。
元代高道趙友欽的大型光學實驗就是一個型例子。我國古代很早就對光線直進、針孔成象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墨經》、《夢溪筆談》中就有這方面的討論記錄。然而在中國科技史上對光線直進、針孔成象與照度最有研究並最早進行大規模實驗者當推趙友欽。
道教科學家趙友欽在其著《革象新書》卷五《小罅光景》中精心設計了一個相當完備而又十分複雜的大型光學實驗,這個光學實驗被公認為世界物理史上的一個獨創,享有盛譽。通過一系列實驗研究,趙友欽歸納出小孔成像的規律:"景之遠近在竅外,燭之遠近在竅內。凡景近竅者狹,景遠竅者廣;燭遠竅者景亦狹,燭近竅者景亦廣。景廣則淡,景狹則濃。燭雖近而光衰者,景亦淡;燭雖遠而光盛者,景亦濃。由是察之,燭也、光也、竅也、景也四者消長勝負皆所當論者也。"這裡,趙友欽通過實驗實際上已經定性也得出了光學的一個基本定律思想,即照度隨光源的強度增大而增大,隨距離的增大而減小。這一照度隨距離成反比的光學思想早于西方科學四百年。這充分說明道教科學家趙友欽在天文、物理領域內所具有的深邃而先進的科學思維方式。

 《革象新書》五卷
元趙友欽撰。舊題趙緣督者,其號也。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名曰革象,蓋取革卦大象之文。所論疎密互見,明王禕病其冗蕪,嘗刪潤之。然術數主於測算,不論文詞之工拙;且儒者之兼通,終不似專家之本業。故二本今並存焉。
 
《重修革象新書》二卷
元趙友欽撰。明王禕刪定,其修飾字句較原本斐然可觀,猶《新五代史》之於《舊五代史》也。
 
 
 
其它參考資料
 
戴念祖   《革象新書》作者趙友欽,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第一卷第二期(2000年7月)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夢溪筆談》

沈括(Shen Kuo)(1031年-1095年),中國北宋科學家,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杭州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夢溪筆談》(DreamPool Essays)是北宋的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分為二十六卷,又《補筆談》三卷,《續筆談》一卷。因寫於潤州(今鎮江)夢溪園而得名,大約成書於1086年-1093年,收錄了沈括一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
 
現存《夢溪筆談》分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17目共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美術及音樂等學科。
 
其中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的成就,詳細記載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貢獻,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文獻,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例如在數學方面開創了「隙積術」和「會圓術」、天文方面指出極星不在天極;得出冬至日長、夏至日短等結論、並且對天文儀器也有所改進;曆法上大膽創新,提出《十二氣曆》;地理學方面以流水侵蝕作用解釋奇異地貌成因。物理方面記載了磁偏角、凹面鏡成像實驗和聲音共振實驗;技術方面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河工高超關於合龍堵口的方法;建築工匠喻皓的《木經》及其建築成就;指南針、煉銅、鍊鋼、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詞是在該書中首次提出的,並且沿用至今。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稱讚本書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關於社會歷史現象部分,比如叛亂軍李順的事迹,賦稅實況,北宋時西北和北方軍事,典制禮儀的演變,也有較詳細的記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地球海洋 可能來自彗星冰塊

地球海洋 可能來自彗星冰塊

自由時報 日期:2011/10/07 04:21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
 
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線上版六日刊出的最新研究顯示,地球上的汪洋海水很可能是數十億年前,彗星撞進地球時,帶入大量冰塊造成的。此一發現很可能推翻過去認為地球的水主要來自小行星的說法。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MPS)科學家利用赫雪爾太空望遠鏡,發現哈特利彗星二號冰塊中,氘與氫的比例值和地球海水幾乎完全相同。氘是氫的同位素,比一般水中的氫多了一個中子。
 

如果沒有水,地球上就不會出現生命。由於地球剛形成之時,十分炙熱,包括水的所有揮發物質都蒸發光,因此水只可能存在於太陽系外圍氣溫較低的地方。先前的研究認為,地球上水的主要來源是從在火星與木星附近繞行的小行星而來,只有不到十%來自彗星,新發現恐將推翻這項說法。
 

彗星是由冰塊、塵埃、氣體所組成,常被稱為「骯髒的雪球」。哈特利二號彗星可能來自冥王星附近的「柯伊伯帶」(或譯庫柏帶,Kuiper Belt),和太陽的距離是地球的三十至五十倍。該彗星是科學家第一個分析氘與氫比例的柯伊伯星帶彗星。科學家表示,他們還需要觀測更多來自柯伊伯星帶的彗星,看看其他彗星冰塊的氘與氫比例,是否也和哈特利二號彗星相同。
 

赫雪爾太空望遠鏡近年來同時觀測的其他六顆彗星冰塊中,氘與氫的比例幾乎是地球海水的兩倍。這些慧星可能來自更遠的歐特雲(Oort cloud)。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一切從車庫開始! 賈伯斯蘋果傳奇

一切從車庫開始! 賈伯斯蘋果傳奇

華視新聞日期:2011/10/06 14:37 
 
賈伯斯的一生,真的非常精彩,也充滿傳奇。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媽媽未婚懷孕,他其實是個私生子,大學沒有念完,21歲時他就在車庫裡跟朋友一起創立了蘋果電腦,接著發明了IPOD、IPHONE手機、還有IPAD平板電腦,不但成為億萬富翁,也讓他成為全球風雲人物。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我25歲時身價就超過百萬美元,那一點都不重要,賈伯斯出生在美國舊金山,母親是名未婚懷孕的大學女生,只好把他送給別人收養,由於有閱讀障礙,所以賈伯斯把精力都發洩在調皮搗蛋和惡作劇上面,是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
 

不過他在數學和電子方面,卻有驚人的才華。當電腦還是個新奇玩意的時代,還在念高中的賈伯斯就自費參加惠普公司舉辦的電腦研習課程。後來賈伯斯進入著名的瑞德學院就讀,但是因為負擔不起昂貴的學費,只念了一個學期就被迫休學。
 

35年前,當時還沒有滿21歲的賈伯斯,在自家車庫裡和朋友華茲尼亞克創立了蘋果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個人電腦,蘋果創辦人賈伯斯,10年之內蘋果從個車庫裡的兩人公司。發展成為20億美元4000名員工的企業。而公司名稱的由來,則是因為蘋果是吃素的賈伯斯,最愛吃的水果。
 

賈伯斯是個工作狂,一生擁有313項專利,是個不折不扣的發明家,而他工作的時候脾氣暴躁,六親不認,是個令人害怕的暴君。但賈伯斯卻被蘋果迷,當作偶像巨星一般的崇拜和擁戴。就連他的服裝造型,也成為蘋果迷效法的標的。
 

最近十年來,賈伯斯每次出現在公開場合的時候,造型永遠都是一件黑色的高領卡司米爾毛衣、牛仔褲和運動鞋。不過,他可不是一套衣服走天下,光是同樣的牛仔褲,就有一百多條。賈伯斯的人就如同蘋果的產品一樣,簡單的外表下,其實充滿了驚奇。
 
 

賈伯斯:死亡是決定的助力

賈伯斯:死亡是決定的助力
(中央社舊金山5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期:2011/10/06 10:27
 
矽谷傳奇賈伯斯今天逝世,令外界震驚。不過對賈伯斯來說,「死亡」反而成為令他做出重大決定的助力。2005年,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對畢業生發表演說,娓娓道來他對死亡的看法。
 

「沒有人想死,就算是想上天堂的人也不希望透過死亡達到這個目標,但死亡卻是每個人最終的目的地。沒人躲得過,這是注定的,因為死亡極可能是生命最棒的發明。死亡是生命交替的媒介,送走老一代的事物,迎接新生代。」
 

「記得我將死這件事,是我所用過,幫我做出人生重大決定最重要的工具。」
 

「因為幾乎所有的事-外界的期望、自尊、對難堪或失敗的恐懼-這些在死亡面前,都將煙消雲散,僅留下最重要的事物。」
 

「記得自己將死,是我所知最能避免畏懼失去的最佳方法。因為你已經赤裸裸地面對著生命,所以沒有理由不順從內心的聲音。」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印度 發現全球最大鈾礦

印度 發現全球最大鈾礦
 
【2011-07-20/聯合報/A15版/國際】 【編譯卓佳萍╱報導】

印度政府19日表示,他們在南部安德拉省發現全球最大的鈾礦蘊藏,預估有15萬噸,將在年底開採。
 
這次發現的15萬噸鈾礦可供8000百萬瓦的核電廠發電40年。印度原子能部門次長巴納吉表示,經過4年勘查,終於測得當地鈾礦的正確藏量值,是過去預估值4萬9千噸的3倍。
 
但原子能部發言人瑪哈拉表示,「這裡的鈾礦品質並非最高等的,無法與跟在澳洲發現的優質鈾礦相比。」
 
由於印度沒有簽署「禁止核武器擴散條約」,澳洲至今仍拒絕提供可提煉核燃料的礦產給印度。
 
為解決核原料缺乏問題,印度長期以來都在尋找可合作的鈾原料供應國,法國、哈薩克及俄羅斯等國已表明願意提供鈾原料給印度。
 
不過,即使印度發現大量鈾礦,仍難以填補鈾原料短缺問題,巴納吉說:「雖然這次新發現可增加國內鈾礦供應量,但還是有一段落差,未來將繼續從國外進口原料。」
 
日本311地震引發的核災,並沒有讓印度對核能心生畏懼,目前印度有20座核子反應爐,另有7座可生產5300百萬瓦的反應爐在建造中。
 


擁核日本核災斷了全球鈾交易,卻擋不住中國364億元收購大計,外媒:奪標機率相當高…
 
中廣核 要買非洲鈾礦
 
【記者李宇欣╱綜合報導】
 
在日本核危機四伏的期間,中國最大的鈾礦收購交易仍然持續進行,中國廣東核電集團(簡稱:中廣核)砸下7.56億英鎊(約新台幣364.23億元)收購英國的Kalahari Minerals。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日本地震所引發的核危機,讓鈾礦交易的其他投資者「失去理性」,不是喊卡就是暫停,但中國大陸卻保持著「冷靜」的態度,該交易不僅持續進行當中,並且成功收購的機率相當高。
 
在中廣核收購英國Kalahari Minerals的交易中,目前中廣核處在極為有利的地位,交易完成後可獲得非洲納米比亞的全球最大鈾礦床之一。
 
據悉,Kalahari Minerals公司的所有資產中,最重要的是,持有非洲納米比亞鈾礦床探勘公司Extract Resources約43%的股份。
 
然而,在日本福島強震和海嘯後出現的核危機,引發了鈾礦相關股價的爆跌,這令中廣核收購的價格被極度高估,目前Kalahari Minerals的股價平均約2.4英鎊(約新台幣115.63元),而中廣核的報價則是每股2.9英鎊(約新台幣139.73元),讓全球對核電的前景感到憂慮。
 
目前全球核領域的其他交易幾乎都重新談判,並且交易金額大幅降低,例如俄羅斯JSC Atomredmetzoloto公司原本以11.6億澳元(約新台幣346.75億元)收購坦桑尼亞得鈾礦探勘商Mantra Resources,但如今報價已經降低1.4億澳元(約新台幣67.46億元)。
 
反觀中廣核的態度卻令人意外,並沒有重新談判報價。華爾街日報指出,該舉動意味著,目前大眾對於核電的擔憂(尤其是中國大陸)似乎已經實在太過頭。
 
在全球計畫新建的479座反應堆中,中國和印度幾乎就占據一半,目前上述兩國都迫切需要電力來維持經濟的發展,因此,放棄核技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對於中廣核持續收購交易,另一個說法指出,許多投資者認為力拓(Rio Tinto)公司也對該交易極有興趣。
 
目前力拓已經持有Kalahari Minerals公司11.5%的股份,並且力拓經營的Rossing鈾礦距離Extract Resources的鈾礦並不遠,如果中廣核不表現出收購Kalahari Minerals公司的「堅決度」,極有可能被競爭對手搶走。
 
【2011-03-24/經濟日報/A11版/兩岸話題】

39層樓驚晃…跳有氧害的

數百人逃出

39層樓驚晃…跳有氧害的
 
【2011-07-20/聯合報/A15版/國際】 【編譯組╱綜合報導】

南韓首爾一棟大樓本月5日突然搖晃10分鐘,引發數以百計民眾倉皇逃命。南韓多位專家詳細調查後19日表示,這起事件應是民眾在大樓內動作一致跳有氧運動,正好和大樓的震動頻率相同,才會造成大樓「共鳴」搖晃。
 
專家表示,測試結果顯示,在這棟樓高39層的商廈TechnoMart12樓跳跆博(Tae Bo)健身操的17名民眾,動作顯然和建築物產生共鳴。跆博是1種有氧運動,包含快速拳擊和類似跆拳道的武術動作。
 
鄰近首爾的龍仁市檀國大學教授張蘭(Chung Lan,譯音)表示,這個現象和物理原理有關,當1棟建築物的震動頻率和外力相符,就有可能搖晃甚至發生事故。張蘭說,這棟鋼骨水泥大樓,其震動頻率恰好和跳跆博健身操的民眾動作「一致」。
 
為了證明這項說法,張蘭和其他6名專家當著記者的面重建5日的場景。他們找來17名中年人,隨著德國樂團Snap的歌曲「力量」(The Power)跳跆博,這棟建築物果然出現類似搖晃。
 
當天建築物搖晃約10分鐘,數百民眾倉皇逃離,廣津區政府下令暫時關閉大樓,但在專家表示結構穩固後,再度開放;當地官員打算禁止在12樓的健身俱樂部跳跆博。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去世享年56歲

賈伯斯逝世╱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去世 享年56歲

TVBS 日期:2011/10/06 07:50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蘋果前執行長也是創辦人之一史蒂夫•賈柏斯過世了,他在2003年首次發現癌症之後一直跟病魔對抗,昨天蘋果才推出最新iPhone,不過今天蘋果確認賈柏斯離開了人世。

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它將成為世界第一名的可攜式遊戲機,真的很驚人。」
 
總是穿著招牌黑色上衣和牛仔褲,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堪稱自家產品的最佳推銷員。賈柏斯:「今天,蘋果將重新打造『電話』這項產品。」
 
出生於1955年,賈伯斯21歲時與好友共同創立蘋果公司,1984年,他公開展示了第一台Apple麥金塔電腦,讓全場大為驚豔。
 
1985年賈伯斯離開蘋果,隔一年成立了動畫公司「皮克斯」,製作出「玩具總動員」等賣座電影。前蘋果執行長艾梅利歐:「我可以很興奮地說,我真的很期待他(賈伯斯)能為公司帶來的貢獻。」
 
1996年,虧損嚴重的蘋果決定找回賈伯斯,賈伯斯用他所謂的「披頭四」商業模式,也就是充分發揮團體精神,加上全新行銷手法,並且著重影音功能研發,終於讓蘋果起死回生。賈柏斯:「iPod是什麼呢?iPod是一種MP3音樂播放器。」
 
從2001年推出iPod,到後來發表的iPhone以及iPad,蘋果股價在短短10年內,股價漲幅高達3600%,成功讓「爛蘋果」變成「金蘋果」,也讓賈伯斯的名字從此與蘋果畫上等號。CNN記者:「賈伯斯就代表蘋果,賈伯斯是蘋果的創辦人,也是這間公司的核心與靈魂。」
 
看著蘋果茁壯成長,賈伯斯自己的健康狀況卻是頻頻亮紅燈。賈伯斯:「大約5個月前我接受肝臟移植,所以我現在有個20多歲小夥子的肝臟,他在車禍中過世,但很慷慨地捐出他的器官。」
 
2004年,賈伯斯因為胰臟癌首度請病假,09年,又因為肝臟移植動了大手術,2011年,賈伯斯第三度請病假,原因卻是保密到家,外界只能從幾張照片猜測他的健康狀況,賈伯斯後來選擇辭去蘋果執行長職務,也讓外界懷疑與健康惡化有關。
 
艾梅利歐:「(賈伯斯)不僅名聲上具有遠見,事實上,他就是個有遠見的人。」
 
一手打造蘋果傳奇的賈伯斯,不僅改變了許多人使用科技的習慣,也掀起了一波通訊的新革命。
 

 

印表機印器官?移植器官新選擇

印表機印器官?移植器官新選擇
(中央社記者黃巧雯台北5日電)日期:2011/10/05 16:42
 
器官移植需求漸增,但僧多粥少,多數人恐難如願,中研院教授沈家寧結合國外概念,提出利用幹細胞製成生物墨水,透過3D印表機列印器官的想法,未來器官移植或許有新選擇。
 

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所舉辦「2011科學季:未來科技狂想曲」特展,14日開展,國科會副主委周景揚表示,這次展出項目中,「未來醫療」主題占相當大比例,突顯該議題的重要性。
 

未來醫療的部分,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教授沈家寧在今天記者會提出,如何由病人幹細胞製造所謂的生物墨水,再利用器官列印(3D organ printing)技術,製造出立體的組織和器官。
 

由於人類器官可能因各種因素導致功能異常或損壞,若無法利用藥物治癒時,需透過器官移植救助,沈家寧認為,器官移植面臨最大難題,是器官來源「絕對缺乏」,或儘管移植成功,但由於不是本人的器官,病患常須服用具副作用的免疫抑制劑,以控制排斥反應。
 

沈家寧說,最近有科學家發現幹細胞(Stem cells)具分化成各種細胞的能力,或許可應用於製造器官。
 

不過,沈家寧也坦言,該技術最大瓶頸在於當幹細胞分化後,必須形成構築細胞的3D組織結構,這些細胞才能夠發揮功能。
 

沈家寧進一步解釋,科學家正嘗試開發器官列印技術,大概就是延伸3D列印技術(3D Printingtechnology)概念。
 

首先,需利用病人的幹細胞製造成生物墨水(作用等同印表機油墨),列印時將組織細胞的特製溶液噴射到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上,再以水膠或特定的生物性黏著劑讓細胞能附著在特定位置,再將數千張平面材料1張張地堆疊起來。降解後,細胞原封不動地留下來,形成具立體結構的組織和器官。
 

沈家寧表示,目前科學界只能列印出結構較簡單的類血管組織,但科學家預期10年內可望列印出皮膚等結構較簡單的人體器官,甚至預估20至30年內,可列印出肝臟、心臟或腎臟 。
 

至於製造出的器官放入人體後是否還可繼續運作,沈家寧說:「3D組織結構屬較物理性突破,但細胞性的突破還在進行中。」
 

沈家寧表示,這次藉國外類似概念進一步做延伸,主要提出用病患自身幹細胞製成生物墨水,不過由於後續列印方式很多,相關概念和列印方式還會再開發,另外3D定位概念堆疊和軟體設計部分也會再改善,不是單一國家和團隊就可以完成。
 

「2011科學季:未來科技狂想曲」特展這次將在中正紀念堂舉行,展期為10月14日至11月25日。

死海不再「死」 湖底發現新生命

死海不再「死」 湖底發現新生命

【台灣醒報記者林宜靜綜合報導】日期:2011/10/05 16:47
 
著名的觀光景點「死海」可能需要改名了,因為死海不再「死」了。潛水員之前在死海底部發現巨大火山口,而科學家證實火山口噴發出的淡水,孕育新生命。
 

死海其實不是海,而是位於約旦和以色列交界處的湖泊,之所以被稱為「死海」,是因為湖裡的鹽份密度極高,大型生物無法在此生存。
 

有時死海會出現神祕的波紋,因此許多人懷疑死海海底有生命存在。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有潛水員在死海底部發現一個巨大火山口,科學家發現,火山口噴發出含細菌的淡水,證實死海的確有生命存在。
 

報告指出,在火山口有強大的淡水不斷向上噴出,其中發現有微小的生命,和一般海洋中石頭縫隙中生物類似。研究顯示,這種細菌在高鹽度的湖水中,仍可大量繁殖,甚至能在水底中自由移動。
 

死海探險並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每個潛水員必須攜帶40公斤重的配備克服死海浮力,因為死海高鹽量會讓人體漂浮在海面上。
 

據了解,聖經《約書亞書》第三至第四章提到,上帝為了使以色列人順利地通過約旦河,便叫河水停住,立起成壘,通往鹽海死海的水全然斷絕,以色列人便從乾涸的河底走了過去。
 

基督徒相信,耶穌是在死海附近接受洗禮;《聖經》也指摩西在死海附近,看見神應許以色列人以迦南地。
 

死海低於水平線四百米,是全球陸地的最低點,也是世界最鹹的水域。它也是美洲豹、野山羊和數種瀕危鳥類的孕育泉源,自成一個生態系統,其獨有的礦物不但具有治療作用,也給主要化工業供應化學原料碳酸鉀。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溪口晨光數學1001005:你的姓值多少錢?

今天是第一次上溪口小一的晨光數學。
 
除了我和唐詩媽媽外,還來了五位家長。
 
遊戲名稱:你的姓值多少錢。
 
0.你們會不會從一數到100?會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會不會唸注音符號?
 
1. 先用黑板上的注音貼片,
從ㄅ開始,1元,請姓名中有此符號的小朋友舉手。
接著是ㄆ,2元,請姓名中有此符號的小朋友舉手。
依序ㄅㄆㄇㄈㄉㄊㄋㄌ一個一個標價。
 
2.讓小朋友上台排順序及標價。
 
把ㄍㄎㄏ交給一個小朋友,讓他上台貼在黑板上。請另一個小朋友標價。
接著是ㄐㄑㄒ,ㄓㄔㄕㄖ,....
小朋友對ㄧㄨㄩ擺哪兒意見非常多。
有的小朋友順序會排錯,有的小朋友數字會寫錯。
 
 
3.請小朋友寫出自己的姓。發現價錢太高了,很難算。就來給他重新標價。
讓每個注音的價錢在10以下。
請小朋友把自己的姓給算出來,看看多少錢。
鼓勵用手指頭幫忙算。看誰的最貴,誰的最價美物廉。
 
 

超音速太空船 倫敦飛雪梨不到2HR

超音速太空船 倫敦飛雪梨不到2HR
 
TVBS 日期:2011/10/04 17:21
 
航空科技日新月異,美國業者研發出一種超音速太空船,時速可飆到3500多公里,從倫敦飛到雪梨,原本需要飛行23個小時,搭乘這種新的太空船,只需要1個小時45分鐘,省下不少時間,這架太空船,2014年將展開試航,全球有35位富商已經登記報名。
 

引擎不斷噴出火光,這架名為「山貓1號」的超音速太空船蓄勢待發,準備飆速升空。旁白:「山貓1號,準備起飛,3、2、1。」
 
太空船風馳電掣,以75度的仰角直衝雲端,火箭推動器全面加速,不到1分鐘時間,太空船時速就可飆到驚人的3540公里。研發公司總裁:「速度愈來愈快,爬升角度也愈來愈陡。」
 
透過超音速旅行,從英國倫敦到澳洲雪梨,以往動輒23個小時的航程,只需要短短的1小時又45分鐘,除了省下不少寶貴時間,甚至還能從外太空以無重力狀態,俯瞰地球之美。研發公司總裁:「你將有幾分鐘的時間享受美景,享受身處罕有人跡的那種感受。」
 
這架太空船,2014年即將展開載客試航,目前已吸引了35位富商名流報名體驗,但一張票可不便宜,要價6萬英鎊,折合台幣288萬。試航駕駛:「能登上山貓1號的乘客,將並肩而坐,我們將穿上壓力衣。」
 
但要真的普及到商業用途,業者預估,最快也要15年之後,輕鬆到世界的另一角落度假才能成真。
 

 

克卜勒任務首度發現同時環繞兩顆恆星公轉的系外行星

克卜勒任務首度發現同時環繞兩顆恆星公轉的系外行星
台灣立報 更新日期:2011/10/04 00:07 PanSci 泛科學網
作者 網路天文館

美國航太總署(NASA)克卜勒任務(Kepler)首度發現一顆環繞雙星公轉的行星(circumbinary planet),這個發現使得欣賞雙落日不再是星際大戰(Star Wars)電影的科幻情節,而是個科學事實。

先前研究就已經暗示可能有環雙星的系外行星存在,但一直無法清楚證明,這個問題已懸宕了10幾年。克卜勒任務是經由凌日法(transit)偵測到這顆行星的存在,亦即當它經過所環繞的恆星前方時,會使恆星亮度稍微下降的現象。

這顆編號為Kepler-16b的系外行星,距離地球約200光年遠;體積相當於土星,或許是由一半氣體、一半岩石所組成;繞兩星公轉一週約229天,類似金星繞太陽公轉一圈的天數,但與星際大戰中的塔圖因(Tatooine,天行者路克出生的行星)不同的是:由於母恆星們都是表面溫度不高、輻射不強的矮星,所以Kepler-16b也是顆溫度不高的行星,表面的水可能都在冰的狀態,不適合生命居住。不過這顆行星的發現,至少證明了我們銀河系中有各式各樣的行星系統,不見得都和太陽系相同。克卜勒任務首席研究員William Borucki表示:由於我們銀河系中的恆星大多是雙星系統或聚星系統的成員之一,這個發現也顯示生命可存在的區域範圍比先前所認為得更廣泛。

由SETI研究所Laurance Doyle領軍的研究團隊,經由克卜勒太空望遠鏡15萬顆恆星的亮度變化觀測資料搜尋系外行星。科學家在這批資料中發現Kepler-16系統有顆新行星,而Kepler-16本身又是食雙星系統,兩星互繞一週約41天,兩子星都比太陽稍小,其中A子星僅有太陽質量的69%,為K型矮星,表面溫度約4400K左右;另一顆B更僅有太陽質量的20%而已,是顆紅矮星,表面溫度當然也比我們的太陽低得多。當比較小的B部分遮蔽到較大的A時,會發生主食(primary eclipse),而A部分遮蔽或完全遮蔽這個較小的B子星時,亮度下降的比較少,是所謂的「次食(secondary eclipse)」。

然而當他們再仔細觀測這個系統的亮度變化狀況時,發現在主食和次食之外,還有其他的亮度下降現象,顯示應有第3個天體存在。這些被稱為「三食(tertiary eclipse)」和「四食(quaternary eclipse)」的亮度變化,時間間隔並不規則,意味著每次第3個天體通過這對雙星中任一顆恆星前方時,彼此的相對軌道位置都不太相同。這顯示第3個天體是以很寬的軌道同時環繞這對雙星公轉,而非單僅環繞其中一顆子星公轉。

從第3個天體的重力拖曳(gravitational tug)對恆星們造成的掩食時間變化,科學家可估算出第3個天體的質量大小,結果發現其重力拖曳非常微弱,所以第3個天體的質量必定不大。

天文學家絕大部分對恆星質量大小的認知都來自這種食雙星系統,而從凌日事件中又可得知行星的體積大小。讓Doyle等人最狂喜的發現,就是Kepler-16在一個恆星系統中,同時結合了這兩種狀況,這讓Kepler-16b成為有史以來質量測得最精準的系外行星之一,這些天文學家們得以好好認識這個特異的行星系統。
 

資料來源:NASA's Kepler Mission Discovers a World Orbiting Two Stars [09.15.11]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The Opportunity Equation

The Opportunity Equation: Transform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Issues Two-Year Update
Major developments in four key areas of STEM education reform are evident two years after the release of a major report issued by the 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and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say the authors of the report.
 
The Opportunity Equation: Transform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the Global Economy called on districts and states to "do school differently to improve STEM education." The update released last week found signs of improvement in Excellence and Equity; Standards and Assessments; Teaching and Leadership; and School and System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