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末日」降臨與否由人類決定

「末日」降臨與否由人類決定

 

【聯合報╱社論】 2012.12.21 01:51 am

 

古馬雅文明預言今天十二月二十一日的黑夜來臨時,將是世界末日。雖然迄無任何科學上的證據支持馬雅曆法的末日預言,但全球各地皆有民眾驚惶、避難、儲水、儲糧,儼然出現一股「末日熱」;儘管科學家、神學家說破了嘴也未能破除迷信。然而,此次末日預言當然不是真的,卻不妨在這末日氛圍中想一想人類是怎麼糟蹋所居的地球,若真有一天「末日」降臨,應歸咎於人,是人禍。

這次末日論述源自馬雅曆法,預測二十一日太陽、地球連線會指向銀河系中心,那將是災難的緣起。馬雅曆法以每約五千年為一個周期,歷經「地」、「水」的前二周期的萬餘年後,現在的第三個「火」周期將在二十一日、節氣冬至時終了。謂屆時將經過地磁移轉等變化的黑暗七十二小時後,「提升」進入第四、更進化的「風」周期。

不只有馬雅曆法有周期轉換的說法,東方佛學也有近似的「無量劫」之說。「劫」的意思不是劫難,而是周期,由剝而復、否極泰來的周期;當然「歷劫」不是件輕鬆的事,能夠順利度過每個劫的「成、住、壞、空」的反覆生滅過程,才可能進入下個周期,進而延續地球、物種、人類的生命。

不管馬雅曆法或是東方佛學,對「末日」或「劫」的內涵、定位或認知都不是毀滅,而是周期轉換、提升及進階;但在前一個周期遞嬗進入下一個周期之際,必然會有一段檢視、煎熬期間,其後才可能騰升至下一個周期,開始下一個「劫」的輪迴。因而,在此次「末日熱」中,不該只談逃避、遁隱、自保,而應檢討人類對地球、對環境的不友善行為;否則,若真有末日,那將是人類咎由自取。要順利進入下一個「周期」,許多的檢討是必要的。

善待地球母親了嗎?當前地球最大的課題是暖化,與極端氣候加劇,幾乎是地球生成四十多億年來之最;但糟糕的是,此刻惡化的速度遠超過以前任一時點,但此刻挽救地球的力道相形之下卻是最微弱的;事態惡化至此,人們兀自利欲薰心,相關的努力都只是表面文章,敷衍虛應。

暖化造成北極海冰剩不到四百萬平方公里,約是今年融化掉的海冰近一千兩百萬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可見情勢之險峻。當全球科學家為此憂心不已之際,俄羅斯前幾天卻大肆慶祝十五萬噸的巨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鄂畢河」號首度成功經由北極航線駛抵日本,省下過往繞經好望角、印度洋的八成油料與時間;航商的鉅額利益,哪管北極融冰,甚至期盼融越快越好。

近年來地震、海嘯頻傳,一次比一次傷害增加;各地陸續出現漢他病毒、伊波拉病毒、炭疽熱等惡性疫病,就連上世紀最可怕的黑死病「鼠疫」也再傳現蹤;再者,絕不輸給惡性疫病的威脅是糧荒,受到頻發的自然災害影響,許多國家糧食嚴重歉收,糧價飆高,搶糧、飢荒、疾病必然接踵而至;這些,都能推給天災嗎?

別以為這都是國際上的事,無涉台灣;事實是台灣的情況也糟透了,早是世界銀行直言的「災難之島」。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一場校園演講就直率地說,「抱歉,二○三○年交到你們手上的台灣是個爛攤子;……台灣未來生產的糧食根本養不活自己;……水資源絕對無法支撐兩千多萬人口,……莫拉克風災前一天全台鬧旱災,隔天半個台灣都泡在水裡……。」這些話不中聽,因為每件都是未善待地球母親的證據。

尤有甚者,人性泯滅了嗎?日前美國康州校園槍擊案,二十歲的凶手殺了母親、師長及學生共二十八人,凶手固然有自閉症的不適,但在連續開槍的過程,無疑地人性全然泯滅。本月稍早,台南方姓學童遭男子曾文欽殘殺,落網後還狂言「殺一人不會被判死,行凶只為吃牢飯……云云」,這豈止是泯滅人性,簡直喪心病狂。這兩件當然是極端的例子,但觀察庶民百姓生活周遭的瑣事,其中忽略人性、貪瞋癡,恐怕會多到難以數計,與前兩件雖程度有別,但性質並無二致。

讓我們仔細審視「愛」這個字,「受」字中夾「心」,用心接受,秉心以待,是此刻必須的態度。馬雅預言若有警世醒世之功,能否從第三周期浴火重生,提升、進階到第四個周期,人類應先從正心做起。

 

2012/12/21 聯合報】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朱學恆批私底下愛耍官威? 孫維新反駁:我跟你不熟

朱學恆批私底下愛耍官威? 孫維新反駁:我跟你不熟

 

NOWnews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121218 上午10:18.. .

 

21日世界末日快到了,人心是否也變的浮躁了?宅神朱學恆在17日晚間在臉書上引用一段科博館館長孫維新對於世界末日的說明影片,並指孫維新有失學者風度。在支持孫維新的網友批評時,又直指他在某場活動上耍官威,「如果你看到他耍官威還會尊敬他的話,我請你們吃牛排。」孫維新特別在臉書上做澄清,表示當天活動流程有疏失,令他很不滿。

因應末日說,孫維新特別拍攝一段    影片,說明末日說的原由,並強調當天並非人類的末日。朱學恆引用該影片,並直指孫維新沒有學者氣質。其後,朱學�指稱孫維新私底下愛耍官威,特別是11月的某場講座,更大發祭品文:如果你認識他許久還支持他,「我請你吃牛排」。

孫維新特別在臉書上回應,當天他特別放下科博館的會議,搭高鐵前往台北的講座會場。但到了會場,才發現當天並非他的個人演說,而是與名嘴謝哲青對談,主題更與他起初從主辦單位收到的通知截然不同。因此他當時很不高興。「如果您到了現場,發現自己的講題完全沒有出現,現場廣告的是另一個講題,同時講者不是您一個人,而是兩個人分享演講時間,這些「重要」的資訊沒有事先說明,您的心情會好嗎?」因此演說時心情大受影響,態度相當嚴肅。對於朱學恆指稱孫維新當時對謝哲青夫婦與主辦單位大發雷霆,他強調自己很尊敬謝哲青,並稱讚他的涵養,且未埋怨主辦單位。

最後,他坦承自己並未在「私底下」與朱學恆有接觸,且說明自己並未將科博館館長一職當作官,自己畢生致力於天文研究與推廣科普,希望各界的負面評價僅止於他自己,請不要批評科博館。

朱學恆甚至在其後的回應指稱孫維新發動學生來灌臉書,以及「歡迎提告誹謗」。不過,朱學恆當時是否在場,他本人則未回應。有趣的是,該祭品文下方有一名自稱孫維新家人的少女,聲稱自己被孫教授帶大,從沒看過他耍官威。許多鄉民期待的不是兩人之後的回應,而是朱學恆是否會依約送上牛排厚禮。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上帝粒子新發現 諾貝爾傷腦筋

上帝粒子新發現 諾貝爾傷腦筋

 

(中央社巴黎7日綜合外電報導)2012107 下午2:06

 

科學家74日宣布發現可能是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新粒子,堪稱是半個多世紀來最偉大物理學成就。不過對9日要宣布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評審來說,卻是讓人頭疼的難題。

 

儘管這項發現具有歷史意義,但是否足以獲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又該由誰獲獎?

 

在探索「上帝粒子」的折騰旅程當中,由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達成突破。由於這個粒子無所不在卻又難以捉摸,因此稱為上帝粒子。

 

紀念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Peter Higgs)而命名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質概念的關鍵,它解釋了粒子為何有質量。根據理論,沒有希格斯玻色子,我們所知的宇宙就不存在。

 

英國物理研究所的奈特(Peter Knight)說:「這是發現DNA的物理版。」

 

然而,74日的這項發現或許綻放煙火,但能否開得了最大獎項的大門還不得而知。

 

由於最新發現的粒子還未獲官方確認為希格斯玻色子,部分諾貝爾觀察家持保留態度。

 

新發現的粒子並非希格斯玻色子的可能性確實存在,不過很小。且若新粒子真的不是希格斯玻色子,將會是更具爆炸性的新聞。

 

事實上,1964年間,有6位物理學家在4個月期間出版了一系列這項理論的相關文章,每個人的研究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成果之上。甚至連希格斯本人都坦承,造就這項理論基礎的關鍵文章,出自他人之手。

 

首先是雙雙來自比利時的布洛特(Robert Brout)和恩勒特(Francois Englert)。布洛特去年過世。

 

再來才是希格斯,他率先說出,唯有新粒子才能解釋質量的不規則性。

 

接著還有來自美國的海根(Dick Hagen)、古拉尼克(Gerry Guralnik)和英國的基伯(Tom Kibble)。

 

更複雜的地方在於,另外還有數以千計的物理學家在CERN從事研究。

 

所以問題在於,諾貝爾評審必須考量7月宣布的這項發現是否足以獲獎,即使成果還未獲得證實。

 

其次,他們必須決定該頒獎給理論派還是實驗派,還是兩方都表揚。

 

然而1個諾貝爾獎最多只能有3個得獎人,雖可包括機構,但不頒給已過世者。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理論物理學教授艾里斯(John Ellis)預測,希格斯「總有一天」會獲諾貝爾獎肯定,「但不是今年,因為證據來得太晚,且還未證實新發現的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法國原子能委員會(Atomic Energy Commission)物理學家克雷恩(Etienne Klein)則說,希格斯玻色子贏得諾貝爾獎是十拿九穩的事。

 

他呼籲評審「冒個險」,把獎頒給希格斯、恩勒特和CERN1011007

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比月球還亮的大彗星 2013年劃過地球夜空!

比月球還亮的大彗星 2013年劃過地球夜空!

 

NOWnews 2012930 上午12:02.. .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近來讓每個天文迷都相當振奮的消息,就是2013年,將有顆比月亮亮上15倍的彗星飛過夜空。

 

彗星 ISON的學名為C/2012 S1(ISON),剛發現時的亮度為18.8度,目前正在木星軌到外進行,未來一年內將進入內太陽系航道,在2013年的1112月最接近地球,在北半球可清楚看到彗星劃破天際。遠離地球後,幾千萬年之後才會再次接近地球。

這顆彗星是利用俄羅斯國際科學光學監測站(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Optical Network telescope )的天文望遠鏡發現。它以拋物線軌道前進,彗星沿著這個軌道直徑直奔向太陽。這顆彗星的軌道因接近太陽,會變得特別明亮,但也可能被太陽光淹沒,而難以發現。

有些天文學家發現,C/2012 S1(ISON)的軌道與1680年的大彗星軌道相似,認為他們是從同一顆更大的彗星分裂出來的碎片。除了歷年已知的大彗星之外,軌道與C/2012 S1(ISON)相似的其它掠日彗星,都是在接近太陽時,彗星借助太陽的光與熱,讓自己的亮度增加可被看到,因此台北天文館的專家認為,C/2012 S1值得天文迷期待。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李家同談適性教育 挺能力分班

李家同談適性教育 挺能力分班

 

〔自由時報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2012929 上午4:30

 

因應十二年國教強調學生的適性發展,中華適性教育發展協會昨天邀請清大榮譽教授李家同談適性教育。李家同強調,談教改前不如先把書教好,教育部推動的十二年國教,讓程度不同的學生一起受教育,這種「混材施教」的做法,將對弱勢孩子不利;他支持採能力分班的「因材施教」,學生才不會因程度落差影響學習。

「有很多孩子書老是唸不好。」李家同從台灣教育界忽視的事情談起。他說,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天資及背景知識息息相關,現行的國中教育制度卻把不同天資的孩子在同一班上課,老師用同樣的教材,要求同樣的進度,導致有些學生數學永遠在卅分以下;而現在十二年國教更要將混材施教延伸到高中去,更令人憂心。

他強調,要把程度不同的孩子都教好,必須因材施教、適性發展,先從基準點教起,尤其好的教育必須先由「前測」開始,了解學生的程度;他更強調,基本的東西不會,教再難也沒用。

他也針對弱勢學生的教育提出五項辦法,包括追蹤孩子有無進步、不吝獎勵,不是考第一名才給獎,教科書必須合乎學生程度、善用電腦、注意人文素養等。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張首晟:學科學 概念重於方法

學科學 張首晟:概念重於方法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3日電)201293 下午1:53

 

物理學者張首晟今天表示,學科學不該太注重方法,而要著重概念,理解概念後靠推算也能解決複雜問題。

 

台灣大學今年邀請張首晟擔任物理系訪問講座教授,張首晟近期應邀來台,並於今天在台大專題演講。

 

張首晟表示,自己生長於文化大革命時代,當時大學都被關閉,想找本書讀都很難,幸好他的伯父曾讀過大學,伯父念過的歷史、文學、哲學等書籍就堆在家中閣樓,因此他的啟蒙教育就從閣樓自學開始,這些書不只為他帶來求知欲,也培養出自學能力。

 

靠著自學能力,張首晟讀完初中後,直接考取復旦大學,之後更前往德國和美國進修。一般人要學5年的課程,他只花3年就學完。原想實現愛因斯坦夢想,統一宇宙四力的張首晟,在恩師楊振寧建議下,轉往凝態物理學領域。

 

面臨知識爆炸的時代,張首晟說,要想真正掌握知識,需要花很長時間,而大家在學科學時,往往太過注重技巧,即使解題解得快,但卻忘了組織知識;他認為,「道高於術」,概念應該重於方法,他也用這種方式來教育兒子。

 

他曾和兒子在客廳收看電視,當時電視報導日本海外70公里處發生地震,可能會帶來海嘯。而他的兒子在幾分鐘內就算出在多長時間內地震會引發海嘯。張首晟說,只要掌握概念,靠推算也能解決生活中複雜問題。

 

「勤者靠背、才者靠推、大智者靠猜」,張首晟說,知識永遠都背不完,聰明一點的人會背公式來推論,更聰明的人理解概念後,用簡單推算來得出問題答案。1010903

2012年9月2日 星期日

紀念台灣學術界一位幕後英雄

紀念台灣學術界一位幕後英雄

【聯合報╱嚴震生】 2012.09.03 01:49 am

 

我的一位退休同事最近過世,就如同他在生前一般,他希望後事保持低調。不過,這位台灣學術界鮮少人知的幕後英雄,卻是值得撰此專文,懷念他的敬業精神及對學術出版的認真態度。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在戒嚴時期是政府唯一的智庫,它提供許多政策建言,許多主管也都為政府重用,對制定大陸政策及處理外交和國際事務,作出重要的貢獻。在對岸尚未開放之前,因為收藏了許多外界無法看到的「匪情」資料和研析,是中國大陸研究的重鎮,許多美國和歐洲的中國問題專家,都是靠這個中心的圖書館,完成他們的博士論文。

更重要的是它所發行的中英文期刊,是相關領域中歷史最為悠久者,其中的Issues & Studies更是國內英文的期刊中,最早列入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的刊物。前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也是後來出任研考會主委並擔任過立法委員的魏鏞教授,是讓此刊物列入SSCI的幕後推手,但我這位同仁則是讓此刊物長期保持高編輯水準的重要靈魂人物。

他擔任這份刊物執行編輯超過卅年,對每一篇論文都詳加研讀。首先,他會將投稿文章的論文格式調整到符合期刊的要求,才會送給主編及編委決定外審人選。雖然他可以依格式不符合而拒絕收件,但體恤學者不可能熟悉每一種格式,而希望至少在論文通過前,給他們一次機會,因而願意自己多花一些時間協助他們。更重要的是,送出去的稿件儘管不一定具足夠學術價值、獲得接受,但至少在審稿人的眼中,是一篇符合形式要件的文稿,有助於維持刊物的信譽。

其次,他會查看每一個註解和參考資料,確認這些都是引用文獻的正確出處。這項工作在今天或許看來沒有這麼難,因為網路發達,只要願意投入時間,大都可以查詢到相關資訊。但是他是在七○及八○年代時就開始在中心的圖書館認真查詢,有些作者隨便編一些專書或期刊的出處,或是自行捏造引用的頁數,都難逃他的法眼。他有一套查驗的方式,不僅努力確認作者文稿中的人事和專有名詞無誤,也會判斷文獻的相關性。

再者,由於長期投入編輯工作,因此對期刊論文的格式要求特別敏銳,什麼地方該用大寫、什麼資料得用斜體、標題該如何分段、該如何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等,他都可以立刻看出錯誤所在。在中文期刊及中文專有名詞必須採用漢語拼音呈現時,他也能很快進入狀況,確保許多對此拼音方法不熟悉的台灣學者,不至於犯錯。

最後,他對論文當中一些專有名詞有疑問時,也會和作者溝通,而不是擅自更正,展現對學術專業的尊重。當然若有人抄襲或是用翻譯代替創作,甚至是舊稿再投,他也都能夠一一辨識,讓刊物的內容不違反學術倫理、編輯永遠符合專業規範。許多國外的學者,在和他互動後,也都對他的專業讚不絕口。

這位編輯的工作相當瑣碎且重覆性高,但他卅年如一日,每天準時上下班,將分內工作兢兢業業做好,直到三年前因眼力漸差,無法負荷,才提前退休,但沒想到這麼快就離世,讓人感到無限惋惜。

最近台灣輿論界的熱門話題之一,就是人才的引進。從一些國際性指標來看,或許構不上是人才,但卻是讓我們擁有一份具國際性指標期刊的關鍵,他的敬業精神,才是更需要具備的條件。對了,他的名字叫作張深俊。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嫁三榮民還劈腿 陸女賺飽遺產

嫁三榮民還劈腿 陸女賺飽遺產

 

作者: 馬瑞君╱台中報導 | 中時電子報 201291 上午5:30.. .

 

中國時報【馬瑞君╱台中報導】

「老榮民殺手」踢到鐵板!已取得中華民國國籍的大陸女子路天顧(原名路寬),來台十四年先後嫁三名老榮民,三人逝世後繼承了二棟房屋;路女又以結婚為前提劈腿賴、李二榮民,先騙賴男交付一百萬現金,房子過戶後卻被踢出家門;李男簽下協議書,與路女交往才二個月即病逝,上百萬元定存被提領一空,路女被依詐欺罪嫌起訴。

八十七年、年方四十二歲的路女,嫁給比她大卅三歲的的劉姓老榮民。路女順利取得我國籍,劉老於九十六年七月逝世,她繼承了台中市大安區一棟透天厝。

路女展開新生活,取得看護工證照後,結識並嫁給八旬汪姓榮民,不到一年汪老心臟衰竭往生,路女又繼承台中市豐原區一棟公寓;隨後又嫁給八十多歲鄒姓老榮民,第三任丈夫又在二個月後往生,這次鄒老未留下不動產。

路女在九十九年一月間看護賴男患癌症的妻子,兩人發生婚外情;同年六月賴妻往生後公開交往,賴男曾多次為路女償還債務或購買物品,支出逾六十萬元;但路女以「需要財產保障未來婚姻生活」為由,要求賴男匯款一百萬元。

賴男去年四月匯款後,同年八月間又以相同理由要求他將名下汽車和在大雅的公寓過戶給她,路女卻一再推託結婚日期。之後,路女竟直接下「逐客令」,隔月連寫兩張紙條給賴男,「請問你能在九月底前搬家嗎?我倆暫時分開也好。」賴男才知受騙上當而提告。

賴男提出撤銷不動產登記告訴部分,一審認為在贈屋同意書載明「同意無條件贈屋」,並未寫到以結婚為前提,判他敗訴。二審認定路女無結婚之意,存有詐騙意圖,因而判決房屋歸還賴男,全案定讞。

路女去年四月劈腿李男,佯稱願結婚而使對方簽切結書,約定「日後李男去世,財產歸路女所有」,沒想到在兩個月後李男即往生,一二七萬定存又落路女口袋。

揭馬雅神秘面紗 五友邦文物聯展

揭馬雅神秘面紗 五友邦文物聯展

 

自由時報 201292 上午4:34.. .

〔自由時報記者黃其豪╱台北報導〕

 

美洲三大古文明之一的馬雅文明,神秘面紗昨天透過在士林公民會館展示,由中美五國使館所提供的照片、文字及文物複製品中,讓參觀民眾大開眼界,展期至九月廿七日止。

士林國際文化節揭幕

士林國際文化節昨天由「在士林~遇見馬雅」跨世紀聯展率先登場,參展的貝里斯、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及墨西哥等馬雅五國均有駐台使節與會,展品包括木雕面具、祭祀用陶壺、圖騰陶盤、馬雅統治者雕像等,加上該國馬雅文化遺址照片,使觀者如同穿越時空與古文明相會。

主辦單位表示,馬雅文明是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文字等方面有較高成就的文明,尤其曆法是世界上最正確的,天文學家研究,古代馬雅人使用的月曆,比我們現在使用的月曆更正確,誤差只不過是○.○○○二天,若換算成秒,一年只差十七.二八秒,誰也不知道,馬雅人是怎樣精算出來的?

另外,以預言著名的「馬雅曆」是一套以不同曆法與年鑑所組成的系統,盛行於當時所有的中美洲社會,幾乎是當地最古老的曆法之一,現仍使用於墨西哥、瓜地馬拉的馬雅社群中,而馬雅版的二百六十天曆法被學者稱為「卓爾金曆」,這次展品中,也有銅版卓爾金曆。

士林區代理區長龔金龍說,馬雅神話中推論地球有五個紀元,第五個紀元結束日期剛好是二○一二年十二月廿一日,但這個結束對於馬雅人有極為重大的意義,根據他們的信仰並非世界末日,而是重生的時刻,由於這個日子就在今年底,相信這個議題仍會持續被討論。

為讓民眾更了解馬雅文明,九月十六日下午一時卅分在台北市立圖書館士林分館,安排「失落的馬雅文明」電影賞析;九月廿一日晚上七時在士林行政大樓十樓禮堂,有一場「馬雅風情」講座,邀請旅遊作家褚士瑩主講。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王道還:背誦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

王道還:背誦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

 

【聯合報╱王道還】 2012.08.31 02:25 am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背誦」成為關心教育的人最痛心疾首的議題。論者口誅筆伐,視背誦為教育的對立面,完全忽略了:教育的具體內容,是傳授值得背誦的知識。

 

將背誦視為教育的對立面,出自一個直覺的誤解:以為動用理性的過程才是「理解」,而背誦只是不經大腦的機械過程。由於科學一向被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最高成就,科學教育更強調理解。背誦無異放棄磨鍊理性的機會,更令人難以容忍。

這個看法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越是基本的科學事實,越沒有什麼道理,無從理解。例如我們從小就聽說過:光速每秒卅萬公里,是運動速度的極限。這個說法怎麼理解?當然只能死背。光速的值是實測的結果。物理學者測出光速後,不研究物理的人都能利用這個只好死記的數值算出:從太陽發出的光必須旅行八分鐘以上才抵達地球表面。這個發現令人驚訝、感動:原來我們一直生活在八分鐘以前的世界裡!莊周夢蝶的故事在這個科學事實的襯托下,突然產生了新的意義。

科學的原型是西元前四世紀成形的歐基里德幾何學。這套幾何學是以定義、公設建構的體系,而定義、公設都不是理解的對象。學生先死記,然後學習運用定義、公設演繹出規範圖形、空間的規律—定理—以及利用它們描述現象的技巧。學習這種知識體系,越深入越依賴記憶力提供的便利。健全的知識體系,產生的知識哪怕學生只會背誦,依舊是有用的知識。不會證明畢氏定理,並不妨礙學習這個定理的應用範例。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他的意思是:利用知識、能產生力量。而理解未必產生力量。

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都不強求理解。牛頓發明萬有引力概念,解釋太陽系各行星的運行。他拒絕對萬有引力做進一步的解釋,許多學者都覺得困惑。牛頓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描述自然;好的理論能精確描述自然、精確預測自然的運行。至於追根究柢,是哲學家的事,因此他不對萬有引力的緣由做任何臆測。

八月初,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一份報告,凸顯流行教育觀的盲點。研究人員分析了四百卅個人的資料,其中最重要的變項是:四歲的行為特徵;七歲的語文與算術測驗;大學畢業與否。他們發現:學齡前的行為特徵最能預測此人是否能夠大學畢業,而不是七歲時的語文、算術能力。孩子若從小就表現出專注、又能遵循指示的性向,最有可能在廿五歲前完成大學學業。「遵循指示」是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在許多情境中,就是背誦。

我們自命為萬物之靈,相信理性是人類最寶貴的天賦,對理性有無限的信心。可是學者(如二○○二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卡尼曼)早已發現,攸關我們生活、生存的許多認知技巧,不出自理性,而是直覺,或者說簡單的公式(heuristics)。顯然大自然對於我們的理性並不那麼放心。也難怪,十八世紀偉大的蘇格蘭哲學家休姆一語道破:理性只是熱情的奴隸。我們不禁好奇:批判背誦的熱情,到底哪裡來的?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2012/08/31 聯合報】

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親子天下調查╱7成1老師 對12年國教沒信心

親子天下調查╱71老師 12年國教沒信心

 

【聯合報╱記者劉盈慧╱台北報導】 2012/08/31

 

《親子天下》昨天公布12年國教調查結果,高達95的受訪國中老師同意教育制度應有所改變,但71老師對12年國教的推動沒有信心。

 

《親子天下》在6月中,針對全台2880位國中老師進行12年國教問卷調查,副總編輯陳雅慧說,老師們都感受到大環境需要改變的壓力,卻對12年國教沒有信心。最大的挑戰是政策不斷「滾動」,政府沒有具體呈現政策,老師們覺得還可能再繼續改。方向待觀望,不知從何處著手改變,變得沒有信心。

調查發現,有95%的老師同意應有所改變;有63%的老師表示,學校已為12年國教做出改變;但只有20%的老師已採取行動,在教學及課程安排上改變。陳雅慧說,老師「想」與「做」之間落差很大,顯示意願與行動脫節,「政府應該引導老師,在教學上做改變。」

另外,儘管有8成的老師已經參加過12年國教的相關宣導課程,但仍有51%的老師不清楚政策細節。比率最高的是台中市與連江縣,有67%的老師回答不清楚12年國教政策細節。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文山社大9/5三晚上本校有個特別的講座:【登山,才看得見最美的台灣】

 

文山社大今年第2期的課程將於9/3開學了!

下週三9/​5晚上本校有個特別的講座:【登山,才看得見最美的台灣】。(!​ 其實它也是一本新書的名字喔! )

演講者就是任教於文山社大「全台郊山勝境小百岳深度探訪」的崔祖錫教師。

無論您是崔老師的新生.舊生或好友,

歡迎一起來聽聽崔祖錫老師多年來一步一腳印與台灣山林共舞的日子

 

講座日期:10195(星期三)晚上7:00-8:20

地點:景美國中多功能教室

【免費講座,歡迎參加】

 

崔祖錫

山岳探險與旅遊攝影玩家、本科是念物理,後來因為太專心爬山,陸續念了三個研究所,終於在台大森林所畢業。因熱愛與長期從事戶外與旅遊活動,看起來總是特別長不大。鬼混在山裡的日子已經近廿年,雖然可說山海全包,卻特別喜愛中級山探勘與山岳攝影領域,也常出國當個背包客看看人家的名山大川。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要把在山岳與旅行中自己所獲得那種感動動與震撼原封不動的感染給更多的人。在現為文山與大安社大登山與戶外課程講師、臺灣山岳雜誌特約企劃與編輯。

氦氣即將用罄 十年後無氣球可玩

氦氣即將用罄 十年後無氣球可玩

 

中廣新聞網 2012827 下午5:44.. .

 

炒油、炒糧。國際炒手現在連氣球用的「氦氣」都要炒。十年以後,孩子連氣球都沒得玩了。

氦氣是生產天然氣的副產品。目前每年的產量有六十億立方英呎,其中美國供應的達七成五。

這幾年經濟不景氣,廠商生產天然氣的意願不高,影響了氦氣的產量。最近更因為位在德州的世界最大氦氣生產工廠七月起歲修,另一家在懷俄明州的大廠產量大減,讓氦氣價格飆升了兩成。

更讓氣球業憂心的是,十年以後或許根本買不到氦氣。他們下個月將集會商討因應策略。目前看起來似乎還找不到替代氣體。

另外,液態的純氦是核磁共振攝影機的冷卻劑。氦氣漲價,醫院的負擔也會增加。


‎1.氦氣是稀有氣體啊,用這麼凶,怎會不用盡?

2.沒氦,就不能玩氣球喔?

3.核磁共振的冷卻劑溫度要多低?用液態氮不夠喔?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記得阿姆斯壯

記得阿姆斯壯

 

【聯合報╱黑白集】 2012.08.28 02:09 am

 

太空人阿姆斯壯去世。按照這幾年流行的說法,一個英雄或偉人去世,人們常說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多少反映人們懷舊、傷逝的心情。

 

阿姆斯壯去世,雖同樣喚起人們對於他登月年代的種種舊日回憶,但處於今日美國正進行火星探勘的時代氣氛中,阿姆斯壯所表徵的那種永無止境的探險精神,奇妙地留下了「老兵不死」的回味。阿姆斯壯肉身凋零,但「人類的一大步」由他而開啟,至今還在繼續向前探索之中。

人類登月成功,如今已是「不足為奇」,但一九六九年阿姆斯壯踏出的那一步,當時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六億人在同步觀看或收聽轉播,引發的心靈震撼、感動、鼓舞,無法言喻。月球實景和很多人的美麗幻想相去甚遠,但「人類因夢想而偉大」在那一刻的實踐,是多麼強大的啟發力量!

那雖然不可歸功於阿姆斯壯個人的成就,但平心而論,「太空人」在全世界不分種族的孩子心中都是偶像英雄,不是沒有理由的。在阿姆斯壯和艾德林等人享有高度榮光之外,為工作罹難的太空人亦所在多有,從之前的阿波羅一號出事,到一九八六年挑戰者號在眾人注視下於升空後幾十秒即爆炸,近至二○○三年仍有哥倫比亞號於返航時墜毀而致全員七人喪生事件,都是太空人為夢想而殉身的值得致敬的紀錄。

阿姆斯壯個性謙遜,曾說希望有人上去月球把他的腳印擦掉。個人的是非成敗或許終有「轉頭空」的領悟,但阿姆斯壯留在月球上的,是人類集體築夢且實踐成功的足跡,也留在世人心頭永遠不會忘記。

抬頭望月,向阿姆斯壯眨眨眼。

 

2012/08/28 聯合報】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教室排排坐 「教出的學生不利創新產業」

教室排排坐 「教出的學生不利創新產業」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南報導】2012/08/15

 

「教室排排坐,學生上課只聽老師講,只能培養聽指令、組裝的製造業人才,不利創新產業發展。」新北市秀山國小校長林文生今天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座談中,引述日本研究結果。他指出,馬里蘭大學教授花半年時參觀台灣的高中和大學後曾問:「為什麼台灣學校的教室都排排坐?這對學生合作學習很不利。」

政務委員黃光男今天主持「十二國教高峰對話」時表示,十二年國教攸關人才培育和國家競爭力,「只許成功」。參與對談的小學及國高中校長則說,十二年國教成功的關鍵在老師。

林文生引述日本學者左藤學的研究指出,傳統老師講、學生聽的上課方式,教出來的學生適合聽命令和以組裝為主的製造業,不利創新產業,這也是日本產業快速跌落的原因。他認為,推動十二年國教也要「名師」,但不是很會講的老師,而是很會啟發學生的老師。

他主張課堂教學要轉型,學生討論和操作的比率至少要超過50%,但他發現,現在90%的上課時間都是學生聽老師講,有的甚至是超過100%,因為老師下課了還在講,學生完全沒有發言機會。

台北市育成高中校長周寤竹說,十二年國教是推動教室「寧靜革命」的契機,十二年國教要走下去而且開花結果,關鍵人物在老師,老師要自我超越,不能用舊的教學模式來教「P世代」的學生。

 


日研究:上課排排坐 教不出創意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南報導】 2012/08/16

 

新北市秀山國小校長林文生昨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座談中,引述日本東京大學教育系教授佐藤學研究結果說,「教室排排坐,學生上課只聽老師講,只能培養聽命令組裝的製造業人才。」

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昨天舉行,其中「高峰對話」由老師、校長談十二年國教。林文生指出,去年一位馬里蘭大學教授問他:「為何台灣學校的教室都排排坐?這對學生合作學習很不利。」

林文生說,歐美的教室是大桌子,四到六位學生坐在一起;台灣教室都是排排坐。佐藤學的研究指出,歐美教室沒有排排坐,但在以考試為主的東亞常見,且上課模式以老師教為主,而非學生參與。

林文生表示,現在所謂名師,就是「老師很會講」,但上課都是老師講,學習效果好的是老師,不是學生。

 

他引述佐藤學的研究,傳統講授的上課方式,教出來的學生適合聽命令和以組裝為主的製造業,不利創新,造成日本產業崩跌主因。

 

林文生說,教學要轉型,從「老師教」變成「學生學習」,學生討論和操作的比率至少要超過五成。他也說,新北市會選出廿所學校,除了培訓老師,空間安排也會從排排坐,改成歐美式的大桌子上課。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感動450萬人的大陸「花甲背包客」 3年跨7大洲走40多國

感動450萬人的大陸「花甲背包客」 3年跨7大洲走40多國

 

NOWnews 2012815 下午4:47.. .

 

記者黃憬真╱台北報導

你曾想過「當年過60歲後,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有一對花甲夫妻,3年來跨過7大洲,走過40餘國,其感人的故事在2012年被拍攝成象徵運動員精神的奧運微電影,兩天內的流覽率超過450萬次,目前已超過1200萬個感動點閱,在倫敦奧運期間,2位的大頭照更登上倫敦數百輛紅色巴士的車身。

這對花甲夫婦名字是張廣柱與王鐘津,是不會三句英文的北京退休夫妻,從2008開始出國自助旅行,幾年下來,走了7大洲、40多個國家,6次穿越赤道,最北進入北極圈,最南到南極洲,還去了地球第三極──海拔5200公尺的「珠峰」大本營。

他們2人堅持腳踏實地徒步欣賞各國風情。相信只要有勇氣和信心,一切都不是阻礙!也因為如此,現在成為環球自助遊達人,甚至可說是永遠不老的傳奇人物。因為喜歡年輕人的活力,自稱花甲青年,而花甲背包客則是他們最熟為人知的網名,至今仍持續透過部落格將感動和驚豔即時分享給大家。

花甲妻王鐘津說每次出國旅遊都會寫遺囑,她對女兒說,「如果有天我們失蹤了,請不要來找我們」。老公張廣柱則是表示,「那些風景、那些山,根本不在乎你年齡有多大、你口袋裡有多少錢。他們在乎的是,你是不是足夠的健康,能不能走到他們的面前。」

他們以旅遊養老,而非舊時代養兒防老觀念。若要在環遊世界與房子間二選一,他們選擇環遊世界。對他們而言,如果和所愛的人在一起,走到哪裡都是家,哪怕沒有房子。因為環遊世界,使得他倆更珍惜更愛對方,就像談了第二次戀愛。花甲妻說,登馬丘比丘時她生了重病,為了讓她可以有熱水喝、有粥吃,老公寧願把電鍋背著,也不帶一向隨手攜帶的電腦。

這世界,有夢想的人很多、有勇氣的人很少,這對夫妻兩者兼有,而且他們豁達的人生觀,是他們雖然沒有美色與年輕,其部落格卻能在廣大美女及明星部落格中殺出血路,並獲得「微博」給與菁英盟主的榮譽的主因。不只這樣,目前這些已超過250萬點閱率的部落格故事,也由出版社集結成書於台灣發行。

另外,這對令人感動的花甲背包客將於8/16抵台,會停留兩周至8/30,預計在8/25()下午2點至5點,假金石堂信義店舉辦新書發表會,並邀請到奇哥的陶爸陶媽為與談人,歡迎各地背包客與自助旅之友一同來見證夢想、勇氣與感動的生命態度。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2012 LaNew西藏哲古草原大健走 青藏鐵路探秘之旅12天

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美譽,是許多人一生的旅行夢想,尤其在青藏鐵路開通後,交通條件大幅改善,旅人們圓夢的機會似乎也隨之增多。那米哥旅行社為此特別策劃【2012 LaNew西藏哲古草原大健走 青藏鐵路探秘之旅12天】行程。

 

 

獨家安排在美麗的哲古草原大健走,哲古湖四周是一望無際的廣闊大草原和連綿起伏的雪山,除了美麗的湖泊,此地更可以看到廣闊的草原和成群結隊的犛牛群,印入眼簾的是連綿雅拉香布雪山倒影在湖中的原始絕美風貌。在哲古草原上還有一道靚麗的風景就是野生動物,主要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野驢為主,還有野羊、草狐狸等,有這些野生動物結伴而行,是您一生難得的機會。續前往參觀西藏第一座宮殿,建於西元前2世紀的【雍布拉康】,為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的宮殿,居高臨下,氣勢宏偉,頗具古西藏的豪邁風采。

 

 

此外行程尚包括:勇探青藏鐵路藏北大草原壯麗風光、造訪震撼人心的札耶巴修行洞、擁抱西藏三大聖湖之首─納木錯、親臨全世界最高的宮殿「布達拉宮」、再馳騁於柴達木盆地壯覽沙漠大奇觀、船遊中國最大鹹水湖「青海湖」絕景、這樣一整個融合藏傳佛教與大自然的豐富旅程,絕對是您一生難忘的壯遊。

 

 

詳洽:那米哥國際旅行社www.lanew.com.tw

 

http://www.lamigo.com.tw/index.html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八八節∼給爸機會 學做岳父阿公

少子化問題╱給爸機會 學做岳父阿公

 

【聯合報╱彭懷真╱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委員(台中市)】 2012.08.08 02:28 am

 

有一句廣告詞:「我是當了父親才學習如何做父親。」當父親需學習,與父親有關的幾個角色:岳父、養父、繼父、祖父、外公等,也需學習。

 

在多變的時代,結婚率下降則當岳父的機率下降,收養家庭增加則養父增多,離婚與再婚率上升則當繼父的機率上升。更重要的,少子化使當祖父與外公的機率下降,不過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有比較長的人生去等待做阿公,甚至可能做「阿祖」!

目前八十五歲左右的男性在二十五歲時多數都已經是父親了,他剛過耳順之年的長子平均在二十八歲時做父親,這位目前三十二歲的長孫應該在最近做父親了。台灣八十五歲以上的長輩有二十七萬人,男性遠少於女性,約十萬人,加上還不到八十五歲就晉升的,台灣的曾祖父應在十萬人左右。但是能夠五代同堂,鳳毛麟角。

做祖父不難,但也有相當難度。首先要有兒子,其次是兒子又結婚,第三是媳婦生兒育女。做外公的難度更高,女兒原本就少於兒子,年輕女性結婚意願低,生育意願更低,當外公可喜可賀。

男性目前平均三十二歲第一次做父親,所以民國七十年之前出生的應該多數在今天過父親節。七十年時生了二十一萬四千個男嬰,但到了八十年降為十六萬九千,九十年不到十二萬五千,去年勉強有十萬一千,另有九萬四千多女嬰。換言之,只有不到二十萬中老年人在去年晉升阿公阿媽。

你較常收到喜帖還是滿月禮盒?去年有十六萬五千多對新人結婚,結婚加上文定累積超過三十萬場,所以按照機率收到喜帖的機率遠高於收到滿月禮盒。能送親友吃滿月油飯蛋糕是多麼令人珍惜的祝福啊!這些在人生下半場、動能漸漸下降的男人「成功了」,成為阿公,比做岳父還要令人羨慕。

無數中老男人都願意學習做阿公,但是還要先學習做岳父。「翁婿關係」是一個被忽略的議題,幾乎沒有什麼專書專論探討。丈母娘看女婿滿意度高,老丈人呢?當自己的前世情人女兒被那年輕帥哥帶走了,自己的心情通常不會太好,因此少有翁婿貼心互動吧!即使在男性掌權的家族企業,俗稱半子的女婿接班還是極少。

日本企業常見女婿接班,因為「婿養子」的情形普遍。企業家欣賞某位年輕人,先收為「養子」,使其在企業裡任職,對方表現好,再安排與女兒成婚。如此親上加親,女婿不僅與女兒有連帶,也了解丈人的心事與理念。接班後比較順利。在日本,「父子關係不親、翁婿互動頻繁」的現象很普遍。

做岳父的把女婿當養子,多些生命的連帶是不錯的。不要把女婿當外人,總是好一點。

 

「生命連帶」是家族綿延的關鍵。在父親節的今天,做女婿的、做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做養子養女、做繼子的,想想那位中老男人在乎的「生命連帶」。中老男人多半想學習做岳父與阿公,請多給他們機會。

 

2012/08/08 聯合報】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系列活動

http://www.ncl.edu.tw/ct.asp?xItem=16198&ctNode=1789&mp=2

 

「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系列活動

 

國家圖書館

為倡導提昇閱讀能力與陶冶文化修養,本館將於8月中旬至10月底陸續舉辦「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系列活動,除古籍展覽,同時邀請學者與專家擔任系列講座,分別就不同主題與面向,暢談東坡研究迷人之處,歡迎各界踴躍參加。

專題講座

期:民國101818日至1027日(詳細如下表)

間:活動當日下午14:00-16:30

點:國家圖書館  國際會議廳(8)、演講廳(9-10)

活動網址與講者簡介:http://101read.ncl.edu.tw  或 http://goo.gl/DLkmK  

報名方式:一律採網路報名請按此連結至http://activity.ncl.edu.tw 國家圖書館報名系統 

(每場講座提供公務人員及教師研習時數)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教我如何不死背? (李家同)

教我如何不死背?
 
【聯合報╱李家同╱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 2012.08.06 02:18 am
 
 
教育界常指責說我們的學生不會發問,沒有好奇心,也不會思考,只會死背。很多學者也將矛頭對上了老師,認為教法有問題。可是我認為該檢討的是我們的教科書。
 
一個小學生畢業,上國中一年級的第一學期就要學DNA,中文叫做去氧核醣核酸。我因此去看了教科書,裡面有關DNA的解釋,只有三句話:染色體內的遺傳物質稱為去氧核醣核酸,又稱DNA。基因為染色體上特定的片斷。染色體上有不同的基因,分別控制不同的性狀。我曾經問過很多孩子懂不懂DNA?他們的回答只有一句,就是去氧核醣核酸。再問為什麼DNA有遺傳功能?我沒有碰到一個孩子能回答。我問他們當年為什麼不問老師?他們對我的問題感到吃驚。所有同學都說問了也是白問,老師再怎麼解釋也聽不懂。是老師的錯嗎?不是。要懂得DNA必須要先懂化學,以及編碼。小孩子才從小學畢業,不可能懂得DNA。但是書本上有,全國的孩子百分之百就採取應對的方法:把它死背下來。
 
到了高中,情況更嚴重。高一不分理組文組,都要學量子力學和馬克斯威方程式,以及宇宙的起源。我絕不相信一個高中生能夠瞭解量子力學。我也去查了高中的教科書,發現量子論的介紹只有一頁半。我以為要懂得量子力學,必須要懂微分方程。高一的學生連微積分都不會,如何能夠搞懂量子力學。
 
高一的學生也要學電磁波,於是教科書中就有一個電磁波的描述,內容有電場和磁場,我也問過學生何謂磁場?何謂電場?沒有一個能夠回答。這又能怪老師嗎?電場的觀念是相當奇怪而抽象的觀念,通常大學的物理會將它解釋得非常清楚。可是談到電磁波的前進方向,就必須要懂得馬克斯威方程式,牽涉到偏微分。高一學生如何能懂,唯一辦法就是死背。
 
最奇怪的是,高中教科書上提到霹靂說。又說在大霹靂的 到 秒之間,宇宙膨脹 倍。四種作用力開始分離。四秒鐘後,開始產生質子,中子與電子。四秒到三分鐘內,開始產生原子核。高一學生根本不懂,只好把它背下來。坦白講,對於眾多高一學生而言,物理是一個鬧劇,一個非常滑稽可以當做笑話談的東西。有些學生還將宇宙的起源編成了劇本,質子中子在幾秒鐘內一定要跑出來。如果你沒有辦法使學生了解,學生只好以輕鬆而胡鬧的心情來念物理。
 
我知道很多高中生厭惡物理、化學以及數學。尤其是想學人文科學的人,被這些艱難的學問搞得頭昏眼花。很多學生連背都不會背。最嚴重的是有些認真的學生,設法要搞清楚,但這是不可能的事。他們會感到沮喪,認為自己老是學不好。他們不了解政府對他們的期望,並不是要徹底了解這些學問,而是要他們把這些名詞背起來。難怪我們的學生只會死背,不會問問題,不會思考,當然很難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我們的高中生中,不知道有多少在痛苦呻吟之中。希望有權決定教科書內容的官員們,了解現況,否則孩子永遠只會死背書的。
 
【2012/08/06 聯合報】

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希格斯粒子 千呼萬喚始出來

王道還:千呼萬喚始出來
 
【聯合報╱王道還】 2012.07.31 04:43 am
 
 
七月初,專家宣布在大強子對撞機(LHC)的實驗數據中,發現了特徵與希格斯粒子相符的基本粒子。一九六四年,好幾位物理學者不約而同預測了希格斯粒子的存在與特徵。直到二○○八年,實驗物理學者才能利用跨越瑞士、法國國界的大強子對撞機做實驗,搜尋它的蛛絲馬跡。關於基本粒子的理論中,只有希格斯粒子還缺乏實驗證據。這個發現,是理論物理學的勝利,更讓人對於愛因斯坦的慧見,產生莫名的感動:宇宙最大的奧祕,就是人居然能夠理解宇宙的奧祕。
 
不過,粒子物理學家對這個發現,並不欣喜異常。理由有好幾個。一來,理論預言四十八年前即已發表,患得患失的懸疑感早已消磨殆盡。二來,實驗結果要是只能證明先前的臆測是正確的,便無助於拓展知識的疆界。出乎意料的結果,往往是新知識的重要線索。而有意對自然結構追根究柢的理論物理學者,正迫切需要可以指引研究方向的線索。更令人沮喪的是現實:世界經濟前景不佳;建造更大的粒子加速器以創造理論線索,是難以推銷的夢想。
 
其實大強子對撞機本來就只是粒子物理學家的「備案」。一九八○年代美國籌備的超導對撞機(SSC),規模、功率更大:一九八八年決定設立於德州;一九九一年動工;到一九九三年十月國會取消計畫,隧道開挖了廿三公里,已開支廿億美元。
 
關於超導對撞機計畫,當年美國物理學界內部的爭論都大得令人驚訝。反對者口舌滔滔,不見得全出自門戶之見,例如一九七七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安德森。但是科學家畢竟不是政客;這一場科學家的政治鬥爭,促成了一本書,超越了鬥爭的格局。那本書就是《終極理論之夢:追尋最基本的自然律》(一九九二),作者是一九七九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溫伯格。
 
溫伯格支持超導對撞機計畫,著書的目的是宣傳粒子物理學的價值,以說服納稅人與國會議員支持超導對撞機的預算。但是溫伯格不只表演了他的專業功力,還展現了對於科學研究、科學史,以及科學哲學之關鍵問題的洞察力,寫作本領猶其餘事。以本地流行的話語來說,物理學者溫伯格的人文素養令人肅然起敬。更重要的是,他對理性溝通抱著信心,並不隱藏或裝飾自己的立場。簡言之,溫伯格寫了一本可以傳世的書。今天,任何一位對希格斯粒子好奇的外行人,本書仍是最佳起點。
 
發現希格斯粒子的消息,西方主流媒體都以顯著的方式報導。連專業的財經周刊《經濟學人》都將它做成封面故事。溫伯格這種等級的寫手功不可沒。廿世紀的科學變得越來越複雜,與常識、日常生活距離越來越遠。結果是:學習科學與動員大眾、政客支持科學,都越來越困難。粒子物理學可以追溯到一八九五年發現的X光。可是X光有立即的醫學用途。由X光衍生的放射性科學,也有立即的醫學用途(治療癌症)。武昌起義那年,現代原子核理論誕生,而發現原子核的實驗,經費只有七十英鎊。
 
粒子物理學沒有利用厚生的價值,又要龐大經費才能獲得研究線索,前景著實堪慮。但是只要有溫伯格這種寫手,有欣賞他的作品的群眾,就有希望。遺憾的是,在國內,科學界並不重視溫伯格這種學養與本領;科研預算的折衝過程不靠說服納稅人的本領。我們的偉大科學家,從來沒有用中文寫過感動人的科學作品。我們的科學界,自外於文化建設大業。在我們的社會,科學居然成了寄生蟲。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2012/07/31 聯合報】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振奮人心的倫敦奧運

聯合筆記╱英倫的驕傲與自省

 

【聯合報╱林以君】 2012.07.29 01:59 am

 

看了丹尼•鮑伊執導的倫敦奧運開幕典禮,原來文創可以讓傳統更亮眼,也看到在變與不變間,穿插交錯著英倫式的驕傲與自省。

 

工業革命興起,田園牧場風光不再,素人志工演員離場時,順手捲起一片片綠色草皮;的確,很多事都在變,而且是被迫改變。綿羊、牛、馬在內的八十九位「動物演員」退場,七座煙囪拔地而起,有工業革命起源的驕傲,但失去的可能更多。

唯一能讓人稍微安心的,是莎翁「暴風雨」名句,「不要恐懼,島上充滿了各種聲音。使人聽了愉快,卻不會傷害人。」

 

互動式的網路世界,誰還記得是英國科學家、倫敦人伯納斯•李的發明呢?鮑伊提醒了世人,卻用現場八萬觀眾當配角。英國女王「跳傘入場」、「火戰車版」的豆豆先生做白日夢,億萬螢幕前的閱聽大眾,比包括媒體在內的現場八萬觀眾,更能感受鮑伊的巧思。

把一九四八年率先實施的免費醫療系統加進開幕,是要大家別忘了很多制度,其實都來自英國。

 

各城市辦奧運時,都想要抓住機會展現自我,英國人做到了,但在展現文化厚度之外,也有反思。

 

鮑伊有至少四年時間,準備這場大秀,他卻希望未來想起倫敦奧運開幕,也能想起「與生俱來的誠實」,也是英國的特色之一。

 

自省,帶來動力。英國人誠實地問自己,這麼多起源英國的文化,廣為流傳後,英國還能不能維持競爭力?

 

這次開幕典禮,連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都能入戲,還有什麼不能變的呢。既然「改變」也成為開幕的代名詞,那更有理由將「期待那無法期待的驚喜」,定位為倫敦奧運給下一代最大的啟發。


危機世界看奧運振奮人心

 

【聯合晚報╱社論】 2012.07.28 02:51 pm

 

多數人大約都有這種體會,只要日曆一翻頁,往往就把昨天給埋藏了,心思全被新的事物占領。譬如今天就是個典型,倫敦奧運開幕了,昨天以前的紛擾好像都可以暫時拋開,未來的十多天,我們過的日子中,倫敦可能就是最響亮的名字。

四年前的北京奧運,是人類創造過的最大的煙火秀。整個北京的夜空如畫布,蔡國強在上頭揮灑出豪奢、壯盛的燄火,而「鳥巢」與「水立方」則是以最具顛覆感的建築美學,做出另一種空間的誇示。然而,彷彿巔峰過後就是走下坡的難堪預言,北京奧運結束後那種甜蜜的、飄浮的幸福感都還未消散,一個月不到,雷曼兄弟在太平洋彼端倒閉,金融海嘯在眾人的驚慌失措中,撲向每一個角落,幾乎無人倖免。

從北京到倫敦,這四年世界是在驚懼猶疑中度過的,美國用兩次量化寬鬆政策,投入巨量的資金才稍可喘息。但緊接著是歐洲的債務危機,讓人發現這艘大船上竟有補不完的破洞,許多人的領悟是:以永無止境的成長為目標的資本主義,大概已走到盡頭了。就身處在危危顫顫的歐洲大陸之濱,倫敦奧運是在這種悲觀的氛圍下,勉力地粉墨登場。

但如此登場,不也具有「此其時矣」的意義?奧運本身就是人類「向上提升」精神的表徵,藉運動競技,追求一個和平團結、互助奉獻的理想世界,它是至今全人類共同參與的最龐大而普遍的活動,也因此是在展現人類逆境中奮鬥的超越意志。而全球如今就在經濟衰退的泥淖之中,正需要用奧運的精神,將全世界的心志和同伴感情再度緊緊地團結起來。

在奧運殿堂,每一位競賽選手追求極致、崇高與完美,每一次的衝線、達陣,每一個打破紀錄的畫面,都像是在向為操持生計而煩惱的芸芸眾生宣示:世上激勵人心,讓人澎湃不已的美好事物、美好時光,還是存在的!

縱使不能再誇耀奢華,倫敦奧運仍將是一場美好的饗宴,除了享受運動本身的美感,倫敦所蘊涵的西方現代文明與民主典範,在盛夏時分,都是人類沁涼心靈的聖品。

 


倫敦不想比京奧

 

【聯合報╱黑白集】 2012.07.29 01:59 am

 

倫敦奧運開幕典禮,五花八門的演出,有些創意、有些搞怪、有些精心安排,昔日榮光和現代神采相互穿插,很難說震撼或餘音嬝嬝,卻也真實描繪了英國此刻的心境。

 

接在北京之後舉辦奧運,倫敦不免要承受被相提並論的壓力,策劃開幕式的導演丹尼鮑伊一開始就拋棄和中國比宏大、比排場的想法,實屬明智。就如首相卡麥隆駁斥羅姆尼的唱衰時所說的,這不是一場「國營」的運動賽事,這是「民營」的奧運會,也是意在清洗人們的京奧印象。

也因此,倫敦開幕式中,有從天而降的扮裝女王及哈利波特,有插科打諢的豆豆先生,有網際網路發明人博納斯李;還把數百名兒童和醫護人員連同病床一起推上舞台,代表英國人自豪的醫療保健服務。這裡要呈現的不是國威,而是人的價值。

倫敦是全球唯一第三度舉辦奧運的城市,但距離一九四八年那次,也已超過一甲子了。但論國力,今天的英國已不再是昔日那個「日不落」的大不列顛;論局勢,經濟又正處於衰退的關頭,因此,若要把奧運辦成一場閃亮絕世的盛會,恐怕滋味和心情都不對。從這個角度看,昨天新舊及多元拼貼的開幕典禮,反讓世人能以輕鬆、愉快的心情看待英國變化中的風貌。

配合奧運,英國郵政還宣布:凡該國運動員在比賽中獲得金牌,選手家鄉的一個郵筒將被漆成金色,以為紀念。這個頗富巧思的設計,仍把榮耀回歸到人。

 

一個不滿開幕演出的英國保守黨議員批評說,這是我看過最「左傾」的開幕,比北京還左。這話,是在諷刺倫敦,還是北京?

 

2012/07/29 聯合報】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蒙娜麗莎》骸骨驚世現身 科學家將進行DNA比對

《蒙娜麗莎》骸骨驚世現身 科學家將進行DNA比對

 

作者: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 鉅亨網 2012719 下午3:44.. .

 

十六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驚世名畫《蒙娜麗莎》,令全球無數人著迷,至今仍有許多人揣測畫中女子的身分。一批考古學家聲稱,他們在意大利佛羅倫斯一間女修道院地底,挖出一副人類骸骨,可能是當年為達文西充當模特兒的女郎麗莎蓋拉爾迪尼 (Lisa Gherardini)

去年在同一地點,也有一個女性頭骨出土,當時考古學家也懷疑是屬於麗莎,相信今次挖出的骸骨就是《蒙娜麗莎》女主角真身,與頭骨同屬一人。

《星島日報》報導,蒙娜麗莎是當年意大利絲綢富商德爾焦孔多 (Francesco del Giocondo) 的妻子,而《蒙娜麗莎》在意大利有另一個名字叫《La Gioconda》,令大部分現代歷史學家都同意,畫中的女郎就是嫁給德爾焦孔多的麗莎。德爾焦孔多死後,麗莎成為修女,並於 1542 7 15 日去世,終年 63 歲。

一隊考古學家去年開始,在現已廢置的聖烏蘇拉女修道院遺址挖掘,掘穿厚厚的石屎層後,發現一個密室,相信那�就是麗莎安息之所,考古學家繼而掘出一個女性人類頭骨,以及一些骨頭碎片。由於缺乏經費,考古隊伍被逼停止挖掘,至上月才恢復,到本周他們再發現更多更完整的人類骸骨。

他們已經把這些骸骨送往化驗,以確定是否與去年發現的頭骨匹配。科學家稍後也會進行 DNA 測試和分析,比對麗莎兩名孩子的遺骸 DNA ,從而可以確定這副骸骨是否真的屬於麗莎。一旦確定骸骨屬於麗莎,科學家便會利用現代科技,還原她的容貌,然後與畫中的蒙娜麗莎作出比較。

達文西 1503 1504 年揮筆創作《蒙娜麗莎》這幅不朽名作,大約於 1519 年完成,隨即移居法國,不久便死去。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智商測驗100年 女人首勝男人

智商測驗100 女人首勝男人

 

.自由時報 2012717 上午4:23.. .

 

女性智力分數 以前總比男性低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智力測驗已問世一百年,女性的分數始終比男性低,某些心理學家甚至據此暗示,智力可能因性別而異;但紐西蘭智商測驗專家指出,男女在智力測驗分數上的差距近年來已逐漸縮小,女性甚至在今年首度後來居上,在智力測驗分數上超越男性。

舉世聞名的智商測驗專家詹姆斯.弗林(James Flynn)指出,兩性的智力測驗成績在過去一百年來都有所提升,但女性提升的速度更快…此一結果肇因於現代性(modernity),現代社會的複雜性迫使人腦必須有所適應,以致智商分數提高。

兼顧家庭與職業 女智商大躍進

在新作中披露女性智商分數後來居上的弗林說,現代人的大腦認知複雜能力增加,而這一點被視為智商增加;此等改進在過去處於弱勢的女性身上,又比在男性身上更為明顯。

弗林的研究彙整來自紐西蘭、澳洲、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愛沙尼亞與其他西歐國家的智商測驗結果,在紐西蘭、愛沙尼亞與阿根廷,女性智商測驗分數略高於男性;在澳洲,男女分數不分軒輊。弗林說,女性智商提升的解釋之一,可能是迫於生活所需,因為現代女性必須兼顧家庭與職業;至於另外一種可能,則是女性潛在比男性聰明,只是這一點直到現在才展現出來。

智商無關基因 一代比一代好

智力測驗始於一百年前,爭議性始終不斷,尤其兩性的測試結果有明顯分野,女性智商一般比男性低五分。而一九八○年代以弗林為名的「弗林效應」(Flynn Effect),則指出每一代的智力測驗成績都比前一代好,尤其是西方國家,人民的智商每十年大約增加三分。該理論也主張智商無關基因,而且可以改善。

智商的進步可歸功於許多因素,包括更好的營養、更長的受教育時間、知識水準較高的父母,以及更複雜的環境刺激,例如電視、電腦等。弗林是紐西蘭奧塔戈大學(Otago University)政治學名譽教授。

弗林說,還需要更多資料才能解釋女性智商分數後來居上的趨勢;現代性對女性的完整影響才剛顯現,在各國間進行比較的資料也很少;隨著世界變得更為複雜,以及生活在現代社會需要更抽象的思考,人們也會逐漸適應這種情況,致使智力測驗分數提高。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考古」取才 公務員能創新?

「考古」取才 公務員能創新?

 

【聯合報╱王釗洪╱大學教授(嘉縣民雄)】2012.07.17 01:51 am

 

一連五天,關係到十五萬名考生公職生涯的高普考,在烈日下如火如荼地進行。相信經過劇烈競爭,許多聰明勤奮的年輕人,都可以如願以償,金榜題名。

 

聯合報幾個月前,推出每周日、一見刊的「考公職」專欄,除了介紹各種大大小小的公職考試的類型、性質以及條列各項資訊以外,內容重心是專訪近年各項考試的狀元、榜首,提供事前準備、應考心情等的經驗分享。

筆者拜讀了幾篇考試經驗談,對於受訪狀元、榜首的苦讀經驗,有志竟成的毅力,最終脫穎而出的成就,深感欽佩。然而從這些經驗談裡,卻也發現一個現象,無法不令人憂心。

 

從聯合報刊登的這些佼佼者的應考經驗,印象中幾乎十有八九,他們考試的致勝關鍵都是「熟讀補習班筆記,勤作考古題」。就在上周(七月八日)的「高普考衝刺」一文中,專家也說:「往往有五到七成題目不脫考古題範圍,萬變不離其宗,絕不能因題目考過很多次就忽略。」這讓人懷疑我們的國考是以「熟記考古題」來取才。

廿一世紀是國際競爭激烈的時代,不但科技日新月異,社會也瞬息萬變,如果不能因應,就會不進則退,終被淘汰。姑不論工程、土木、水利、農業等類科的公務人員,需要有與時俱進的科技新知;財稅、勞工、經建、社福等類科的問題也都是日日推陳出新,這些領域的公務人員,又怎能秉持「古早」的思想,一成不變?就拿最需要背法條的司法、律師考試來說,難道不知今日的貪汙、行賄、詐騙、殺戮手法已經比幾年前更「魔高十丈」了?數十年前的考古題怎夠用?

看了國考經驗談,筆者終於明白,為什麼老百姓經常接觸到的第一線公務員,說好聽一點是循規蹈矩,奉公守法,卻總給人保守、陳腐的感覺,不僅不知變通,也欠缺應變能力。取才既由「考古」而來,無怪乎社會上常出現「恐龍公務員」、「恐龍法官」這些稱號了。「考古題」背多了,哪來創新、改進的能力?

為了讓國家未來主人翁的腦筋靈活一點,現在各級入學考試,幾乎都不再鼓勵死背,更不允許使用考古題了。國家公職考試還在食古不化地重複考古題,怎不令人憂心?學校教育是百年大計,國家文官制度卻稱得上是千年大計。政府感嘆人才難覓,其實人才可以不假外求,端看如何培養。要使國家進步,就從高普考試拋棄考古題開始罷!

 

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

解嚴廿五周年:民主憲政與兩岸關係的交纏

解嚴廿五周年:民主憲政與兩岸關係的交纏

 

【聯合報╱社論】2012.07.15 03:22 am

 

今天是解嚴二十五周年,可對這四分之一世紀的雷電風雨作一回顧。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蔣經國政府公告解除實施了三十八年又五十六天的戒嚴令,宣布進入民主憲政(解除黨禁、報禁),並開啟兩岸交流(開放赴陸探親);蔣經國的歷史感是準確的,此一架構使得兩岸關係與台灣的民主憲政出現麻花式的交纏,一方面因民意而維持兩岸交流,另一方面也因民意而建立兩岸區隔。二十五年來,台灣一直走在蔣經國鋪設的這條道路上,北京在兩岸關係上也不能跳出此一道路。

台灣最重要的生命課題就是兩岸關係。在戒嚴時代,是以戒嚴統治來處理兩岸關係;在解嚴之後,則是改以民主憲政來處理兩岸關係。方法雖異,但兩岸關係作為台灣最重要生命課題的地位並未動搖改變。

然而,歷史也充滿諷刺,促成蔣經國路線之所以能在兩岸間初告確立,其關鍵事件其實是二○○○年李登輝輸掉了國民黨政權,改由民進黨的陳水扁政府主政八年。如果不是李登輝輸掉國民黨的政權,連戰就不可能在二○○○五年以國民黨主席身分訪問大陸,開啟了兩岸的機會之窗;又如果不是李登輝及陳水扁的台獨操作,北京亦不可能對兩岸政策痛切省思,從「文攻武嚇」轉為「和平發展」。這一段曲折的歷史是:一方面,李扁兩朝的台獨操作,經台灣民眾以民主程序給予否定;另一方面,北京亦從與李扁對應的失敗中,領悟了台灣民意的底蘊。

其中的啟示是:在台灣,民主憲政與兩岸關係是交纏的麻花,若是符合民意的兩岸關係,就是合理的兩岸關係;而合理的兩岸關係,又必須獲得民主憲政的支撐。台灣的執政者與北京當局皆不易背離此一法則,這是蔣經國在二十五年前預設的兩岸遊戲規則。

如前所述,蔣經國解嚴,有兩條主線。一是推進民主憲政,一是開放兩岸互動;這正是麻花的兩股。二十五年來,就民主憲政的演化言,李登輝就是一個顯例:他從頒行「國家統一綱領」、「說了三百次的反台獨」,到「外來政權」、「兩國論」、「中華民國已經滅亡」,最近又變成「喊台獨沒有用」,甚至說「我沒有主張台獨」……。這是李登輝的「憲法履歷」,也是台灣二十五年憲政風潮的濃縮版。

再看兩岸關係,二十五年來,李登輝預言的「中國崩潰論」並未實現,反而「大國崛起」成了舉世的話題;李登輝的「戒急用忍」也難以為繼,扁政府將大陸市場推到占台灣外銷總額的四十%,而如今ECFA又成為台灣最成功的經貿談判,大陸來台觀光客更使原本年產值十幾億的鳳梨酥飆到二五○億。

由此可見,民主憲政與兩岸關係是一個麻花。主張「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者,就會主張「中國崩潰論」,就會主張「戒急用忍」,就會主張「正名制憲」;但選擇維持及護衛「中華民國」者,就會主張「三通」,主張ECFA,主張「和平協議」,主張「一中各表」,主張「不統、不獨、不武」。正因如此,台灣的民主憲政是以兩岸關係為主要的課題,而兩岸關係這個課題也制約了台灣的民主憲政;此一民主憲政與兩岸關係的麻花架構,遂成為解嚴二十五年的歷史主軸。

二十五年來,在民主憲政及兩岸關係屢屢出現驚濤駭浪;但即使是一些重大的脫軌事件,也對這個麻花關係的推進作出了貢獻。例如:若不是李登輝輸掉國民黨政權,連戰不可能訪陸;若不是陳水扁把台獨搞砸搞臭,國人不知「正名制憲」的虛無;若不是一九九六年的「飛彈危機」計不得售,北京的兩岸政策不會走到今日的「和平發展」。二十五年間,兩岸藍綠紅三黨的領導階層,應皆領悟到台灣「民主憲政與兩岸關係」的麻花效應。

二十五年來,兩岸都有人嘗試背離這一套蔣經國設定的遊戲規則,但皆告失敗。未來,也許兩岸仍有人會作此嘗試,但恐怕還是不易跳出蔣經國的宏觀擘劃。

 

2012/07/15 聯合報】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地震受損 華盛頓紀念碑延至2014開放

地震受損 華盛頓紀念碑延至2014開放

 

【聯合報╱華盛頓記者賴昭穎╱10日電】2012.07.12 02:37 am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宣布,華府知名地標華盛頓紀念碑因為去年地震受損嚴重,修復期間將從原本預估的明年底延後到2014年底。

 

將近170公尺高的華盛頓紀念碑一直是遊客到華府必到的景點之一,每年吸引約70萬名遊客參訪,遊客可進入內部搭乘電梯或走樓梯到頂端俯瞰華府景致。去年823日華府發生芮氏規模5.8地震,導致紀念碑內部結構受損,外部石塊也脫落,頂端的尖塔受損情況尤其嚴重。

官員表示,修復工程預計9月展開,總經費高達1500萬美元(約45億台幣),紀念碑從地震受損後就未對外開放。

 

未來將築起鷹架進行整復工程,因此圍繞在紀念碑周邊的部分旗桿和長椅也會暫時遷移。

 

除了華盛頓紀念碑「不得其門而入」,在華盛頓紀念碑和林肯紀念館中間的知名景點映照池(Reflection Pool),先前也因為漏水問題進行整修一段時間,預計最快8月才會整修完成。

官員指出,在工程進行期間,可能會在紀念碑的尖頂附近架設一台網路攝影機,讓民眾可以線上觀看工程進度。

 

華盛頓紀念碑在1848年開始興建,1884年才完工,當時是全世界最高的紀念碑;但1889年法國興建艾菲爾鐵塔,取代華盛頓紀念碑世界第一的頭銜。

 

2012/07/12 聯合報】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文山區設雲端園區 在羅斯福路六段

文山區設雲端園區 北市評估

 

陳漢明 | 臺灣時報 201277 上午1:00.. .

 

 〔記者陳漢明台北報導〕台北市議員王欣儀昨天與立委賴士葆會同中央與市府官員會勘文山區景福街、羅斯福路六段一四二巷之公有土地,呼應當地周邊里長提案,要求市府應全力規劃爭取將此地設置為「雲端科技園區」,中央也應配合釋出閒置土地活化利用,共同打造雲端產業競爭力,促進地方發展。

 王欣儀指出,經查文山區景福街、羅斯福路六段一四二巷及水源快速道路所環繞之三角形區域內之空地,除少部份現為北市新工處六區隊使用外,其餘皆已閒置多年,總面積為一點四七八公項,且大多為公有土地,十分有運用可行性。

 王欣儀表示,過去許多像焚化爐、公營住宅、出租國宅、殯儀館等鄰避設施皆放在文山區周邊,多年來未有任何回饋帶動地方發展的建設;反觀鄰近的內湖、南港皆有科技園區,也造成此區房價居全市之末,對總統的老家文山區極不公平!因此繼六月五日市政總質詢時提出設置此地為雲端科技園區的建議後,才進一步辦理會勘。

 王欣儀說,市長郝龍斌在總質詢中明確答覆,中央屬意將雲端園區置於台北市,只要有適合地點他也將優先考慮文山區,故希望透過評估在此設立本雲端園區來加強發展雲端運用、數位內容、手機app軟體之研發及行銷。

 立委賴士葆則表示,曾向立法院提案,目前台灣計劃於五年內投入二四0億發展雲端產業,但放在軟體的部分卻不到二十億,僅占8%,故整個發展架構仍是以「硬體」為主,若不修正會很慘!未來,發展重心應從硬體代工轉型為軟體研發,故希望透過設立雲端園區以搶攻三00億美金之Mobile App商機市場。

 賴士葆、王欣儀及在地景仁里里長張耿暉、景慶里里長黃逢廣、萬和里里長吳祚榮皆要求,政府應積極協調中央、地方各單位,儘速辦理土地移撥、地上物騰空、都市計劃使用分區變更等相關作業;

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熱水結冰比冷水快 英化學學會千鎊徵答

熱水結冰比冷水快 英化學學會千鎊徵答

 

自由時報〔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12628 上午4:24.. .

 

熱水為何會比冷水還快結冰呢?這是20世紀和21世紀的科學家與知識份子想破頭也沒有答案的問題。現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祭出1000英鎊(約46500元台幣)獎金,徵求對這種所謂「彭巴效應」(Mpemba Effect)最好與最有創意的解釋。

競賽評審希望看到的是,有發想力的解答,參賽者可參考現有研究資料,也可以運用各種媒體或技術,包括文章、插畫、甚至影片形式提交答案,形式不拘,但最好吸睛又富創意。意者可在730日截止日前上網www.hermes2012.org/ice提交,化學學會邀請的科學家小組,將負責評審工作。

來自全球各地頭腦最棒的一群年輕科學家,也將在奧運開幕第一週前往倫敦參加科學會議時,接力挑戰解答同樣的問題。

皇家化學學會主席菲利浦斯教授表示:「現代科學家對於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還是百思不得其解,冰淇淋店家與酒保每天都會遇到熱水冷凍比冷水快的現象,但也沒人真正了解為什麼。這個問題存在幾千年了,亞里斯多德還有笛卡兒等哲學家也曾反覆思索,但科學界重新研究這個問題,卻要等到1968年坦尚尼亞學生彭巴提出他在實驗時發現的這個現象之後。」

當時彭巴在實驗課堂上問老師,為什麼製作冰淇淋,水滾的時候做得比較快?老師馬上反駁他怎麼可能,但老師親身實驗後發現,熱水確實較快結凍。

菲利浦斯說,學界發現這個現象後,一直在研究原因,但對於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彭巴效應」,意見卻嚴重分歧,雖然有許多可能的解答,卻始終沒有決定性的解釋

學士黑手:教育和產業遺失的連結

學士黑手:教育和產業遺失的連結

 

【聯合報╱社論】 2012.06.29 02:28 am

 

《為台灣經濟開路╱系列之四》

 

宏�創辦人施振榮在《為台灣經濟開路》高峰會上提出「學士黑手」的概念,認為教育部門應將科技大學定位為培養「世界級」學士黑手的搖籃,為台灣成為研發及全球運籌中心提供高品質技術人才。這項建議,為我國高等教育無法因應社會所需之困境指引了一道出口。

台灣十幾年來大學激增,錄取率接近百分之百;然而,訓練出來的大學畢業生卻高不成、低不就,既無法勝任企業實務所需的職務,又不願屈就需要勞力的生產工作。教育和市場的脫節,造成台灣青年就業困難;相對的,許多企業卻需要倚賴進口外籍人才來補充人力。這種矛盾現象,反映出國家教育規劃的目標模糊,以及教育投資的缺乏效率。

「黑手」是傳統社會對製造業工人的稱呼,認為是骯髒、辛苦,甚至沒前途的工作;也因此,學生無論如何要擠進大學,畢業後想做白領工作。然而,台灣產業經過數十年的飛躍和提升,許多製造業早已擺脫昔日的「黑手」形象,工作環境一塵不染,生產作業仰賴的是高度技術而非勞力。遺憾的是,目前大學偏重理論式的教育,無法產生熟悉技術又懂得原理的學士,企業也無法找到足堪任用的人才。施振榮倡議「學士黑手」,就是要打破方帽的傳統幻覺和黑手的刻板印象,希望大學訓練出高品質的技術人才,擔當新產業迎戰世界的生力軍。

對於高等教育逐漸脫離產業需求,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也深有所感。卓永財說,台灣有些電機系畢業生連馬達都不懂,有些新進員工甚至一百一十伏特和兩百廿伏特都分不清,一插上插頭,就燒壞機器。可見,高等教育一味追求量的擴增,卻無法同時充實學生的實務知識品質,在在削弱台灣大學生的就業與競爭能力。這個危機,教育當局不能再視若無睹。

回顧過去十多年,台灣耗費無數的心力討論教育改革,但最後卻把絕大部分力氣只放在如何減輕壓力和照顧公平分發,對社會的需求及教育品質的提升反被推到其次。政府寧可砸下五年五百億元,一心要爭奪「頂尖大學」的華麗桂冠,卻無意放長眼光,布局台灣的長期競爭力。十年來台灣薪資停滯不前,青年失業日益嚴重,許多人怪罪企業家吝於加薪且不願投資;但教改誤導下的高等教育投資之偏差和盲目,恐怕也該負一半的責任吧?

除了人才培育失去方向感,大學裡的研究脫離社會及產業的需要,亦是同樣嚴重的問題。卓永財在高峰會上指出,他看過學生寫出很傑出的論文,但若依照台灣學界獨尊的SCI(科學引文指標),一定不被接受;台灣過度重視SCI,無論教學或研究都逐漸脫離台灣產學需求,容易造成制度性的誤導。對此,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坦承,科研量化指標會讓研究者「變懶」,並隨即在高峰會後兩日宣布放棄論文計點排序的審查方式,改依研究成果的實質影響決定經費補助,可謂從善如流,立竿見影。長期而言,這勢必有益於產學關係的正向變化。

國科會短短兩天即以行動回應產業界的建言,令人刮目;而教育部能否提出符合時代需要的大學教育轉型計畫,則是更受關注的大事。我們認為,大學要如何減肥瘦身轉型,只是大學自身經營的問題;唯如何讓學生在校接受紮實的訓練,使他們畢業後足以安身立命,才是大學教育的初衷。也因此,在課程的安排、跨科系學習的鬆綁、乃至實務的演練,都要有變革性的規劃才足以成事,教育當局必須拿出大魄力和大瞻矚。

當世界經濟潮流來到亞洲的時代,台灣年輕人的失業率卻高居四小龍之冠,薪資甚至不如十多年前的水準,國內高等教育的失敗難辭其咎。大學有責任要為產業預籌人才,也有義務幫助學生做好準備,以減少他們進入社會的障礙和挫折;因此,大學對社會和產業的發展必須寄以密切的關注。「學士黑手」是個有創意的建議,它也是重新建立大學與產業之連結的解答。

 

2012/06/29 聯合報】

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颱風停課 家長要有應變力

颱風停課 家長要有應變力

 

【聯合報╱李根樂╱退休國小校長(金門金城)】 2012.06.20 02:31 pm

 

颱風來了,又要面臨停課的問題,紛紛嚷嚷教人聽了難過。

 

氣象局的豪雨、強風等特報,是要有科學數據的,界限在那裡要依法行政,縣市首長的停課停班裁處也要有所本,學校轉達也是奉命行事,這那裡有錯?怎麼見諸媒體的都是怪東怪西,一片謾罵,社會公義在那裡!

當家長接到停課通知時,應變能力要有點智慧,當你無法去接回子女時,是否請老師幫忙先照顧一下,等下班或雨小些再接回,相信老師都會答應的,這豈不是一幀很溫馨的畫面嗎!相信很多校長、老師在發布停課令前都會叮嚀:倘若家長不便,老師會代為照料,請慢慢來。實際上每次偶發事件,都有不少老師留下來陪伴學生很久很久,這溫馨的場景怎麼不見記者記一筆呢?

讓我們再把場景拉到另一角度,倘若風雨交加,學校未宣布停課,但你家門前的大樹倒了或馬路積水盈尺或路崩橋裂,有應變能力的家長必會掛個電話給老師請個假,一天不上學又有何妨?可不要再透過媒體抱怨政府,為何我家淹水不停課。

多年前筆者在一個小學校服務時,記得有一天上午天氣還正常,但放學前雷電交加,傾盆大雨,當下我決定,通知各班導師,暫緩放學,學生在教室休息,等雨小了再說。因為一來學生都沒帶雨衣,二來冒雨急跑易生危險,三來本校多年前曾有位學生被大水沖走。不到一小時光景,附近的家長紛紛來校把學生接回,距學校較遠的兩個村之學生,我用九人座校車請工友分二趟送他們回家,之後家長會都很肯定。

停課是為孩子的安全設想,隨時都會發布,願家長大人善用智慧應變之,願媒體多給正向引導,此乃社會國家之福。

 

2012/06/20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