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士黑手:教育和產業遺失的連結
【聯合報╱社論】 2012.06.29 02:28 am
《為台灣經濟開路╱系列之四》
宏�創辦人施振榮在《為台灣經濟開路》高峰會上提出「學士黑手」的概念,認為教育部門應將科技大學定位為培養「世界級」學士黑手的搖籃,為台灣成為研發及全球運籌中心提供高品質技術人才。這項建議,為我國高等教育無法因應社會所需之困境指引了一道出口。
台灣十幾年來大學激增,錄取率接近百分之百;然而,訓練出來的大學畢業生卻高不成、低不就,既無法勝任企業實務所需的職務,又不願屈就需要勞力的生產工作。教育和市場的脫節,造成台灣青年就業困難;相對的,許多企業卻需要倚賴進口外籍人才來補充人力。這種矛盾現象,反映出國家教育規劃的目標模糊,以及教育投資的缺乏效率。
「黑手」是傳統社會對製造業工人的稱呼,認為是骯髒、辛苦,甚至沒前途的工作;也因此,學生無論如何要擠進大學,畢業後想做白領工作。然而,台灣產業經過數十年的飛躍和提升,許多製造業早已擺脫昔日的「黑手」形象,工作環境一塵不染,生產作業仰賴的是高度技術而非勞力。遺憾的是,目前大學偏重理論式的教育,無法產生熟悉技術又懂得原理的學士,企業也無法找到足堪任用的人才。施振榮倡議「學士黑手」,就是要打破方帽的傳統幻覺和黑手的刻板印象,希望大學訓練出高品質的技術人才,擔當新產業迎戰世界的生力軍。
對於高等教育逐漸脫離產業需求,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也深有所感。卓永財說,台灣有些電機系畢業生連馬達都不懂,有些新進員工甚至一百一十伏特和兩百廿伏特都分不清,一插上插頭,就燒壞機器。可見,高等教育一味追求量的擴增,卻無法同時充實學生的實務知識品質,在在削弱台灣大學生的就業與競爭能力。這個危機,教育當局不能再視若無睹。
回顧過去十多年,台灣耗費無數的心力討論教育改革,但最後卻把絕大部分力氣只放在如何減輕壓力和照顧公平分發,對社會的需求及教育品質的提升反被推到其次。政府寧可砸下五年五百億元,一心要爭奪「頂尖大學」的華麗桂冠,卻無意放長眼光,布局台灣的長期競爭力。十年來台灣薪資停滯不前,青年失業日益嚴重,許多人怪罪企業家吝於加薪且不願投資;但教改誤導下的高等教育投資之偏差和盲目,恐怕也該負一半的責任吧?
除了人才培育失去方向感,大學裡的研究脫離社會及產業的需要,亦是同樣嚴重的問題。卓永財在高峰會上指出,他看過學生寫出很傑出的論文,但若依照台灣學界獨尊的SCI(科學引文指標),一定不被接受;台灣過度重視SCI,無論教學或研究都逐漸脫離台灣產學需求,容易造成制度性的誤導。對此,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坦承,科研量化指標會讓研究者「變懶」,並隨即在高峰會後兩日宣布放棄論文計點排序的審查方式,改依研究成果的實質影響決定經費補助,可謂從善如流,立竿見影。長期而言,這勢必有益於產學關係的正向變化。
國科會短短兩天即以行動回應產業界的建言,令人刮目;而教育部能否提出符合時代需要的大學教育轉型計畫,則是更受關注的大事。我們認為,大學要如何減肥瘦身轉型,只是大學自身經營的問題;唯如何讓學生在校接受紮實的訓練,使他們畢業後足以安身立命,才是大學教育的初衷。也因此,在課程的安排、跨科系學習的鬆綁、乃至實務的演練,都要有變革性的規劃才足以成事,教育當局必須拿出大魄力和大瞻矚。
當世界經濟潮流來到亞洲的時代,台灣年輕人的失業率卻高居四小龍之冠,薪資甚至不如十多年前的水準,國內高等教育的失敗難辭其咎。大學有責任要為產業預籌人才,也有義務幫助學生做好準備,以減少他們進入社會的障礙和挫折;因此,大學對社會和產業的發展必須寄以密切的關注。「學士黑手」是個有創意的建議,它也是重新建立大學與產業之連結的解答。
【2012/06/29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