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音樂語言是義大利文?
克洛滋格、博尼格 2012/04/05
義大利從十七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經歷了一場真正的音樂盛世。這個在音樂出版品、音樂教育以及音樂贊助方面都早已是先驅的國家,從十四世紀以來就吸引了大批來自法國和荷蘭的音樂家。義大利在此時期已然成為世界最大的音樂與音樂家出口國。義大利的音樂家,尤其是威尼斯和羅馬的音樂家和作曲家,移居歐洲的各個角落,並占據了歐洲各宮廷裡具影響力的位置,尤其特別受到哈布斯堡皇室家族的青睞,被視為受過最優良音樂培訓的音樂家。位於羅馬的日耳曼學院(Collegio Germanico)向全歐洲提供歌唱家,義大利的歌劇也因著巡迴各地的音樂團體而聞名國際,因此義大利文自然成為許多歐洲國家的歌劇腳本用語。義大利的詞彙和表達方式因此貫徹至音樂演出中,而樂譜也在出版業的傳播下,初次極為大量地在義大利出版,並漸漸在國際間被使用。然而,許多傑出音樂家移居國外的結果,卻造成了自己國家音樂的衰退。
隨著時間推移,許多義大利文用語的應用也跟著改變了,或者由於這些用語在音樂術語當中已相當普遍地受到使用,反而在現今的義大利文裡,它們的意義已不同於在音樂當中所指的意義,例如allegro這個字意思是生氣勃勃的,但在音樂術語裡通常只指快速的意思。在今日,義大利文主要是用來說明音樂的表現方式(強度、速度或演奏技巧),相較之下,很多音樂術語的基本概念都是起源於希臘文(如和聲[Harmonie],旋律[Melodie]、「音樂」[Musik]這個字本身)或是拉丁文(如音程的名稱:一度音程[Prime]、二度音程[Sekunde]或三度音程[Terz])。早在十九世紀時就已經有作曲家如舒曼、芳妮.亨塞爾(Fanny Hensel)和貝多芬等人,他們為了能更準確地標明表達方式,在作品裡使用了愈來愈多自己的母語詞彙。到了二十和二十一世紀,義大利文仍舊是專業術語的典律,但隨著塑造音樂形態的方式大量增加,很多作曲家開始使用他們的母語來標示,或者為了便於國際間的相互理解,也開始使用英語,例如來自於電子領域的音響合成器或是取樣程序(Sampling)等專業概念,還有爵士以及流行音樂的術語(爵士樂的和弦配置、爵士樂譜或其他類似用語)主要都是使用英語辭彙。
(本文轉載安妮特.克洛滋格-海兒、溫弗里德.博尼格之書《古典音樂的101個問題》,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