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和改革 真的錯很大?
專欄文章..作者: 唐湘龍 | 社會觀察 – 2012年4月18日 下午4:45.
(調漲要魄力,抗漲要能力)
油價漲,不算改革。電價漲,不算改革。水價漲,不算改革。………
但是,所有該漲未漲的一起漲,而且,稅費雙漲,就是改革。改革不容易。改革要有魄力。但改革不一定改對。對不對?跟改革的初衷無關,跟改革後的「風險管理」有關。改革是高風險的政治事業。
不管馬英九的改革成不成功,這個黨,越來越不像「保守黨」。從奢侈稅、廢國光石化,到這一波的物價調整,這個黨,轉性了。比在野黨更激進。
反對黨,更可以有魄力。千萬不要模擬兩可、含混龜縮,以程序正義之名干擾實質正義落實。中央執政過八年了。地方縣市有的執政2、30年了。不要再停留在「黨國體制」那套「我很努力查,但還是不了解」的怪論述。如果覺得漲價就是不對,覺得如果我執政,絕對可以不漲,那就要具體、完整強烈表達反對的立場,然後訴諸公決。反正,照新台灣智庫的民調,馬英九政府的滿意度只剩18% ,和扁家貪腐總爆發時一樣,可見,這個政府多麼不得人望。2年後、4年後,選民鐵定給反對黨上台的機會。
所以,最簡單的魄力,反對黨可以直接訴諸民意:等我執政,通通調回來。千萬別像三通、直航、陸客、陸生、ECFA…,半推半就,前倨後恭。一到選舉,又「概括承受」。更不要像是蔡英文在當副院長時,全力為油電健保漲價辯護,現在又覺得什麼都不對。這樣,對人,對事,都不好。
所以,要走議會路線,可以。要走街頭路線,也可以。這些,民主政治之名下,都可以。兩年之後,有七合一選舉,這是馬英九的「期中考」。照反對黨的邏輯,到時候,選民回頭想今天,一定覺得馬英九政府的改革一蹋糊塗,錯的離譜,然後,死當馬英九。讓馬英九連補考的機會都沒有。然後,恭喜!今天以各種理由反對這些漲價措施的,都有福了。執政權到手。話語權到手。然後,再兩年,思思念念的2016年到來,訴求選民支持,看看會不會超過608萬。看看會不會超過50%。然後,這麼多的然後,就讓國民黨政權gameover,人亡政息。
簡單講,如果今天馬英九、陳冲真的是所謂的「無能」、「傲慢」、「天怒人怨」、「視民如芻狗」,那一切的改革之聲,都是反對黨的上台的禮炮。雖然,我不了解,不了解蔡英文的十年政綱裡,要廢核,如何不漲電價?要把國家財政赤字四年減半,八年打平,但國營事業赤字不能補,要如何辦到?我不了解。現在的總預算,公營事業預算,都只是鼓勵主計處努力「做假帳」,把虧損藏在老百姓看不到的地方。等它爆。爆或不爆,債都是留子孫。
改革有風險。結果一定是兩面評價在人間。改革之初,一定是反對之聲、失敗之聲盈耳。兩年之後,四年之後,會不會像是鄭國子產,給老百姓一種「微子產,吾誰與歸」的感動,那就不能只靠魄力。魄力難能可貴。有魄力,有能力,才是「正德、利用、厚生」的政府。簡單講:調漲,靠魄力,抗漲,靠能力。改革,靠魄力。避險,靠能力。一個有魄力調漲的政府,更要有為民眾抗漲的能力。
台灣物價長期穩定。1974、1981年兩次能源危機之後,根本不太知道什麼叫通貨膨脹。30年來,和世界各國相比,失業率加通膨率,「痛苦指數」一直低。這個指數,客觀上告訴大家,其實過去30年,台灣民眾再痛也沒多痛。但也因此,民眾對政策的「痛感」很敏銳。不要說5%的通膨警戒標準的「大痛」,只要超過2%的「小痛」,民眾的感覺就很強烈了。這種主觀上的痛感,不能用「痛苦指數」去描述。
面對油電價上漲所產生的成本推動型通膨,政府當然必須讓民眾了解,某種程度的消費物價反應將是難免。但這個程度要怎麼抓?還是要靠政策監控。我講三件事。
第一、王品集團的戴勝益,我很佩服他。他做餐飲,不到20年,營收竟然近百億。賺錢賺到股票上市,還成了傳產股王。他說,電費佔王品成本的5%,商業用電如果漲兩成,算成總成本,大概就是增加1%,這個成本,他的集團能接受。能吸收。那麼,就看其他的餐飲、服務業者,如何用價格來表達這個「1%」。如果動不動就以撐不住為理由,藉機漲價,一漲就是5趴、10趴,政府當然就該好好查一查。消費者也應該有軟性抵制的警覺。
第二、民以食為天。食物類價格經常是物價上漲過程,媒體最常拿來做文章的題材。但是,在國民統計上,現在家庭部門的支出結構,和30、40年前已經有很大很大不同。1974時,食物類的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比例超過4成,食物類價格上漲,當然是非常大的事。蔣經國的物價督導,主要督的,當然是食物。但是,到了2011年,食物類支出已經節節下滑到了16%,2成都不到。食物類已經不是家庭支出的大宗。增加的是通訊、網路,旅遊等等,跟生活品質與生型態改變有關的支出。以實質效果來看,如果能迫使通訊費用下調,網路費用更便宜,不但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更足以充分抵銷其他類型物價上漲的效果。
第三、不要害怕反對黨質疑公營事業的經營效率。雖然民進黨執政8年,蘇貞昌、謝長廷都當過行政院長,蔡英文當過副院長,對這些問題根本一籌莫展,但今天,所有質疑公營事業的聲音,都是改革公營事業的助力。民氣可用,借力使力,在不違反「信賴保護」和「國家信用」的原則下,進行公營事業的體檢、改造,正是時候。但是,不要順著反對黨的笨邏輯,只想以壓低公營事業員工的薪資為改革祭旗。就生活水平來講,現在的問題,不是公營事業或是政府官員的薪資太高,而是民營企業的平均薪資太低。薪資問題的重點,是拉高民營,不是壓低公營。如果一味壓低公部門待遇,只會使民間薪資更沒有調漲的動力。
「彎弓沒有回頭箭」。但是,徒善不足以為政。改革,可以有中興之象,也可能是末日預言。反正,拿出辦法,兩年後論輸贏。讓51.5%,690萬的支持者看看,這張票到底有沒有投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