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喝咖啡的好處又來了~

根據此兩個報導,只有數字,不見『原因』,如何使人信服?!
不知道是此兩項研究沒有提到原因,還是記者認為這不重要而不提?!
 
這該不會是咖啡廠商鼓勵大家多喝所做的『研究』吧?!
 
韻如2011/10/31

 1天3杯咖啡 預防皮膚癌

中國時報【諶悠文╱綜合報導】2011年10月31日 上午10:36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一天喝三杯以上含咖啡因咖啡的女性,罹患最常見的皮膚癌「基底細胞癌」(BCC)風險,比起一個月喝不到一杯咖啡的女性低了二○%
 
波士頓布里翰婦女醫院研究員宋豐舉(Fengju Song,音)與同事,從一九八四年到二○○八年六月追蹤研究十一萬兩千八百九十七人,這段期間記錄了兩萬五千四百八十起皮膚癌病例。
 
他們發現,咖啡因攝取可能是幫助預防基底細胞癌的重要方法,一天攝取同樣數量咖啡因的男性,罹患此種癌症的風險則減少九%,顯示喝咖啡對女性的防護效果更好。以前已有研究發現喝咖啡能防癌,有助於預防乳癌、攝護腺癌。宋豐舉說:「就我們所了解,喝咖啡有益健康。」
 
基底細胞癌很少轉移,如果即時切除,很少復發。不過研究也發現,喝咖啡不能降低最致命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
 
這項研究發現咖啡與預防基底細胞癌有關,不過還無法證明兩者有無直接因果關係,需要進一步研究確認這項發現,並探討咖啡如何發揮此一效果。

 
研究發現 咖啡可減少女性憂鬱風險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 2011.09.27 02:51 pm
 
美國一項針對5萬名女性朋友進行的調查發現,每日喝3杯以上咖啡的女性,在研究10年期間出現憂鬱的機率相對喝進較少量咖啡的女性朋友減少15%,研究人員提醒這次從結果與2者關係來看,與咖啡的本身功效無關。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調察50739位女性在1996年到2006年期間喝飲料的習慣,其中包括咖啡、茶或一般含糖飲料,結果發現在10年內,有2607人出現憂鬱現象,進一步分析後發現,其中每天喝咖啡達4杯以上的女性,出現憂鬱的風險較每周喝一杯以下的女性降低了20%,喝2到3杯的人,憂鬱風險則降低15%。
 
研究人員盧卡斯表示,「過去人們常擔心喝咖啡是否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不過越來越多研究結果都指出,原本的擔心應是多慮了,」研究人員也特別提醒,這次研究結果是透過觀察得到,因此無法交代為何喝咖啡與低憂鬱風險有關的真正原因。
 
過去,研究人員經常以咖啡作為研究題材,一般皆認為每日2到4杯咖啡是允許的「安全」範圍,之前芬蘭的研究也指出,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每日喝7杯以上咖啡自殺風險最低,不過,喝超過8杯以上的咖啡,出現自殺機率則又開始增加
 
根據《華爾街日報》引述一名研究人員的看法表示,憂鬱這種慢性疾病較易發生在女性身上,至少2成的女性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有憂鬱現象。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期刊。 
 

喝咖啡的好處又來了~

1天3杯咖啡 預防皮膚癌

中國時報【諶悠文╱綜合報導】2011年10月31日 上午10:36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一天喝三杯以上含咖啡因咖啡的女性,罹患最常見的皮膚癌「基底細胞癌」(BCC)風險,比起一個月喝不到一杯咖啡的女性低了二○%
 
波士頓布里翰婦女醫院研究員宋豐舉(Fengju Song,音)與同事,從一九八四年到二○○八年六月追蹤研究十一萬兩千八百九十七人,這段期間記錄了兩萬五千四百八十起皮膚癌病例。
 
他們發現,咖啡因攝取可能是幫助預防基底細胞癌的重要方法,一天攝取同樣數量咖啡因的男性,罹患此種癌症的風險則減少九%,顯示喝咖啡對女性的防護效果更好。以前已有研究發現喝咖啡能防癌,有助於預防乳癌、攝護腺癌。宋豐舉說:「就我們所了解,喝咖啡有益健康。」
 
基底細胞癌很少轉移,如果即時切除,很少復發。不過研究也發現,喝咖啡不能降低最致命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
 
這項研究發現咖啡與預防基底細胞癌有關,不過還無法證明兩者有無直接因果關係,需要進一步研究確認這項發現,並探討咖啡如何發揮此一效果。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賈伯斯與畢卡索 、牛頓

賈伯斯與畢卡索
 
【聯合報╱黑白集】 2011.10.28 02:42 am
 
 
賈伯斯是大學中輟生,但蘋果集團的工作者大多數皆有完整學歷及高學歷。
 
完整學歷未必能造就賈伯斯,但蘋果公司的成功卻主要是靠那些擁有完整學歷出身者。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超恨台大」的發言,現在連立法委員都對他開砲。其實,不論「四十年前的台大電機系」如何,畢竟台灣今日在電機、電子方面的成就,部分也是由「唸教本如讀聖經」那個年代的師生所引領開創的。所以,林百里對大學的評價,不可能撼動大學教育的價值與功能。
 
畢卡索自幼即受嚴格的傳統美術教育,他的畫家父親看了小畢卡索十幾歲的作品,擲去畫筆,自慚畫了一輩子竟畫不過兒子。但畢卡索之不朽,不在他對傳統畫藝的精湛,而在他能從「畫形體」,轉入「畫思想」,成了繪畫史上偉大的解放者、創新者與革命者。但是,在稱譽畢卡索的解放及創新時,無人能夠否認傳統訓練對他的重要。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本就是教育目標。不必過分渲染那些「唸書不怎麼樣,但後來很成功」的事例,因為那畢竟不是多數人的命運。較正確的觀點是:無論大學教育可愛或可恨,最後造就一個人的還是要靠自己的修為。
 
不過,林百里的發言還是給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帶來重大啟示:恨學校能恨到四十年後仍餘恨未消,學校為何竟能使學生留下如此「深仇大恨」?
 
【2011/10/28 聯合報】
 

牛頓地心引力 那顆蘋果非全貌
 
【聯合報╱林清富/台大電機系暨光電所教授(台北市)】 2011.10.28 02:42 am
 
 
近日蘋果當紅,賈伯斯傳引起轟動,讓林百里感慨台灣缺乏創新,說是恨死台大電機系,並說他因為書讀不好,所以成功;而李家同教授回應,不會創新?是基礎不扎實,重申其對母系的感激,希望母系能夠使學弟妹們有非常扎實的電機學問。
 
創新到底來自什麼?
 
這讓我想起大家常談的,牛頓因為被蘋果打到,所以想到地心引力。最近也有不少媒體重談此趣事,以和賈伯斯創立的蘋果電腦公司相輝映。
 
這反映了,不少人不求甚解,對於牛頓為何想到萬有引力,沒有深思。甚至於對愛因斯坦,也多強調其叛逆的一面,卻不瞭解他邏輯思考的嚴密性,不知道愛因斯坦不是為叛逆而叛逆,而是發現前人的說法邏輯性不佳,所以才另起爐灶。
 
牛頓為何想到地心引力?這個已經幾百年的問題,如果只停留在「因為蘋果掉下來,讓牛頓想到地心引力」這麼簡單的概念,顯然無法一窺創新根源的奧秘。
 
創新和社會思潮及哲學思想有很大關聯,在牛頓前不久,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產生了許多新想法,包括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哲學思想,嚴密檢驗傳統觀念,其中伽利略重新檢驗亞里斯多德的物理觀,提出新的物理觀,就是現在大家熟悉的「動者恆動,靜者恆靜」,牛頓後來進一步寫出F=ma的運動定律。
 
就當時而言,F=ma這個定律可以從水平面運動的物體得到很好的驗證,要改變速度,必須施以力量;但卻難以解釋垂直運動的物體:為什麼垂直運動的物體,沒有人對其施力,速度卻改變了?
 
為了解釋此一現象,牛頓「發明」了超距力的概念,就是某些力可以不需接觸,就會存在。後來,愛因斯坦又認為牛頓的「發明」還是不夠高明,所以提出了相對論。
 
曾經有台大物理系教授和台大心理系教授辯論,到底是牛頓「發現」或「發明」了地心引力?只要不讀死書,就可以知道,到底「發明」或「發現」,那個說法較好。
 
創新有很多層面,如思想創新、學理創新、設計創新、技術創新、組織架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不一而足,但創新的根源,應該不在書讀不好、或不讀書,而是要讀書,但不讀死書。
 
林百里董事長的驚人之語,若能帶動社會多思考創新的來源,也是很好!
 
【2011/10/28 聯合報】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木星沖日 本世紀以來最亮

木星沖日 本世紀以來最亮
中央社 – 2011年10月25日 下午5:40
 
大陸廣州五羊天象館預告,今年10月29日,木星沖日,木星亮度將達到本世紀以來的極大值。這種特殊天象,大約12年才有1次,只要天氣晴朗,中國大陸各地、乃至整個北半球都可觀看到。
 
木星的赤道半徑為7萬1492公里 ,體積等於1321個地球。
 
中新社報導,「木星沖日」是指木星位於太陽的相反方向。太陽西沉,木星東升,木星整夜可見。
 
木星公轉軌道為橢圓形,繞日公轉周期為11.862年。木星1個公轉周期之中僅有1個近日點。今年3月18日1時,木星通過近日點,距離太陽最近,反射給地球的光線也最強。
 
10月29日,木星沖日時,木星距離地球最近,因而木星最明亮,亮度達負2.9星等。木星最接近太陽和木星沖日發生在同1年的情況,平均12年左右才出現1次。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研究顯示長期講手機無關罹癌風險

丹麥研究:長期使用手機無關罹癌風險

作者: 季 平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1年10月21日 下午3:36.
英格蘭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今天(21日)報導,一項大型研究發現,長期使用行動電話與罹患腦部腫瘤之間沒有關連。
 
丹麥研究人員將大約42萬名丹麥手機用戶與其他成年人口進行罹癌風險比較。
 
丹麥癌症協會(Danish Cancer Society)研究員佛瑞(Patrizia Frei)等人檢視了35萬8,403名手機用戶的1990年至2007年健康紀錄。
 
有1萬又729人接受中樞神經系統診斷,結果發現,至少有13年長期使用手機經驗的人與那些非手機用戶的情況幾乎相同;這項研究作出結論說,長期使用手機不會升高罹癌風險。
 
不過,這項發現並不能排除頻繁使用手機和使用手機超過15年的人會增加罹癌機率。
 
今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表示,手機所產生的輻射頻率電磁場可能導致人類罹患癌症。
 
世衛組織的專家沒有就此發出正式建議,但提出一些可以降低風險的意見,包括以傳送簡訊和使用免持聽筒裝置取代直接以耳朵接聽電話,至少可以降低10倍的曝露風險。
 


研究:長期講手機無關罹癌風險

(法新社巴黎21日電)2011年10月21日 下午9:50.
英國醫學期刊(BMJ)今天發表報告指出,針對使用手機所進行的最大型研究發現,長期使用手機與罹患腦部腫瘤風險增加之間並無關聯。
 
丹麥研究人員對逾35萬手機族的健康狀況進行超過18年的追蹤後發現,沒有證據顯示這些人罹患腦瘤的風險會增加。
 
過去針對使用手機與罹癌之間有無關聯的研究,一直未得出定論,部分原因在於缺乏長期資料。
 
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今年6月將手機釋出的無線電磁波歸為「可能會使人類致癌」。
 
先前有1項研究將丹麥約42萬手機族面臨的罹癌風險與其他成年人做一比較。
 
在新研究中,丹麥癌症協會(Danish CancerSociety)的博士後研究員佛瑞(Patrizia Frei)與同僚追蹤了35萬8403名手機族1990至2007年的健康紀錄。
 
總體而言,其中1萬729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被診斷出腦瘤。
 
不過當中使用手機最少達13年的人,罹癌率幾乎等同於未使用手機者。
 
然而這項發現無法排除重度使用手機或已使用手機超過15年的人,可能「具有輕度到中度的罹癌機率增加」。(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王道還:時無英雄

王道還:時無英雄
 
【聯合報╱王道還】 2011.10.20 02:58 am 
 
每年十月上旬,諾貝爾獎「放榜」,是吸引全球媒體的盛事。有些國際通訊社如湯姆森路透,甚至有專職的研究人員從事預測。反正無論摃龜與否,都算新聞。今年十月一日的周末,正值放榜前夕,路透循例發布應景特稿,受到國內媒體的注意。因為路透的分析師潘道貝里說:「廿世紀上半葉,英、德、法三國主宰了科學界。二次大戰後,美國崛起成為世界領袖。如今我相信,我們將開始見到亞洲的諾貝爾獎得主和歐美國家一樣多。」
 
這位分析師究竟是何方神聖?根據這篇特稿,他「二○○二年以來,準確預測了十位諾獎得主」。那又怎樣!二○○二年到去年,共有六十七人得到諾貝爾獎的科學獎項。也就是說,分析師潘道貝里的預測,成功率不到百分之十五。難怪今年他點名的六個人,無一上榜。
 
不過,潘道貝里絕不會難為情,因為這是非戰之罪。他的預測來自引文分析的結果。這種分析的基本假設是:越受重視的研究成果,受徵引的次數越多。然而,這樣產生的世界科學英雄榜,排名難分高下的頂尖高手超過一千人,想在其中進一步披沙揀金,未免強人所難。
 
其實這個現象反映了科學這一行的古今之變。設立諾貝爾獎的諾貝爾先生,是徹頭徹尾的十九世紀人。那時科學還算不上職業;只有極少數人能靠「科學研究」領養家活口的薪水。現代職業科學家是廿世紀的產物。
 
科學史上最偉大的三位科學家: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與今日的職業科學家毫無相似之處。牛頓是劍橋大學教授,但是十七世紀的劍橋大學教授與今日的完全不同:學校供食宿以及微薄的薪水,可沒有研究經費。牛頓可以切磋論學的同事,整個歐洲都沒幾個。此外,他做研究出自興趣,沒有必要發表成果。牛頓四十五歲發表以萬有引力解釋太陽系運行的巨著,是比他年輕十四歲的小朋友催生的。
 
十九世紀的達爾文一生沒領過薪水,靠家產做研究。愛因斯坦是廿世紀最家喻戶曉的科學家。可是他大學畢業後,得不到深造的機會;為了生活,幹了兩年流浪家教,再進瑞士專利局,下班後才做研究。一九○五年他完成五篇論文,包括後來得到諾貝爾獎的量子論文、博士論文,以及第一、二篇狹義相對論論文,全是業餘產品。
 
俱往矣。如今科學不只是正當職業,還被宣傳成國家競爭的工具,參與科學研究的人數史無前例。結果卻是: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少,科學的國家戰略地位越來越可疑,科學社群變成了爭奪國家預算的利益團體。
 
在這種情況下,亞洲的諾貝爾獎得主就算增加了,又有什麼意義?何況潘道貝里只不過是隨著歐美的中國熱起鬨。現實冷酷多了。
 
不談美國,就比較英國與日本罷。英國人口是日本的一半,政府投入的科研經費比日本差得更多。可是自兩千年以來,英國獲得了十個諾貝爾科學獎。日本也獲得十個,但是其中三人的獲獎成果是在美國完成的。不過這樣的比較仍嫌膚淺。
 
須知東亞國家高中生進大學主修科學的比例全球第一。這麼多人犧牲志趣、浪費青春,是國家發展的危機,不會是創造願景的資本。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2011/10/20 聯合報】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近九成中學生、六成上班族恐成腦過勞族

太操!近九成中學生、六成上班族恐成腦過勞族

中廣 – 2011年10月17日 下午6:21

愛拼才會贏,當心累過頭也會「腦過勞」!臨床發現一名每天上班十小時的設計師黃小姐,連續三天「腦過勞」工作,「專注力」竟然衰退兩成。調查顯示,國內上班族和中學生,平均每天工作或上課的時間超過九小時。醫師憂心,近年來因為專注力、記憶力下降而就醫的患者持續增加,而且還有年輕化的趨勢。  (陳奕華報導)
 
用腦過度,當心腦過勞!根據「全台上班族 與 中學生腦過勞大調查」顯示,全台有六成上班族每天用腦達十個小時以上;中學生九成也超過九小時,平均每週超標勞工局與教育部規定的八到十三小時以上。
 
腦細胞負荷沈重,不少人常覺得忘東忘西、反應變慢,雙和醫院神經主治醫師胡朝榮解釋,腦部在長期密集工作後會累積許多代謝廢物,造成有害物質增加,導致學習力、記憶力與專注力衰退。「短期影響在生理上,我們都可以從抽血看得到發炎指數、自由基在血裡面的濃度都上升、腦的功能也下降,這個是還算滿清楚,比較有興趣看他長期的影響。三天我們就看到他的認知功能就有往下走,比如說他的記憶力、學習能力還有專注力都有下降。」
 
 
要避免腦過勞,台灣抗老化保健學會理事長王銘富提醒,平常保養不可少,建議每天至少睡足六到八個小時,適當運動與紓壓,同時透過蔬果、優質蛋白質等攝取腦部相關營養,來減緩腦力衰退。
 

日操10小時 上班、課族腦過勞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1年10月18日 上午12:02.

根據調查,有近六成上班族為腦過勞一族,平均每天上班高達十小時;更有近九成的中學生,平均每天上課高達九小時。台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胡朝榮昨(十七)日表示,長時間用腦恐造成腦損傷,而腦過勞的生理機制為腦部在長期密集的工作後,會累積許多代謝廢物,造成有害物質增加,導致學習力、記憶力、專注力下降,若不及早正視此問題,此高危險群恐暴露在腦損傷的風險下。
 
從事平面設計業卅二歲的黃小姐表示,平均每天工作十小時,常覺得記憶力越來越差,如:常忘記主管的交辦事項,畫圖時也經常沒有更創新的點子,甚至常有遲交設計圖的狀況,在專業醫師進行此問卷量表的分析後,才驚覺自己真的有腦力衰退的情形,特別是在記憶力竟退步了十%,專注力也退步了廿%。
 
台灣抗老化保健學會理事長王銘富表示,由於現代人在外在環境因子(如:壓力、環境毒素)及營養不均衡(如高油、高糖飲食)的交錯作用下,容易出現腦部過氧化物質堆積(即類澱粉蛋白蓄積)進而產生「氧化壓力」與「腦細胞內鈣離子恆定性改變」,進而造成「腦神經毒性」的病因,導致「阿茲海默症」的疾病,而這樣的患者中有高達五成的人就會成為失智症的患者。近年國際間的衛生組織與專家們都已開始重視失智症,因其為家庭與社會所帶來沉重的精神與經濟負擔實不容忽視,「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主席也已於今年中發出沉重警告:失智症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健康問題與社會危機。
 
根據最新實驗研究,證實胜可以有效延緩腦力老化。王理事長表示,當腦細胞老化時,大腦會出現過氧化物質堆積似髒汙的斑點(即類澱粉蛋白蓄積),這些斑點的累積,會阻礙腦神經訊息傳導,造成腦力退化、使記憶力逐漸喪失,而飲用含有胜肽的食物一百廿天後,發現造成腦細胞老化的斑點明顯變少,經科學研究證實的確可以有效延緩腦力老化。
 
何謂胜肽?王理事長表示,每一個蛋白質都可能有胜肽,胜肽分子量都有其特性。而胜肽是蛋白質與胺基酸中間的物質。像是雞精中,則含有優質的胜;另,像是自己熬煮的雞湯等,王理事長也表示,其含有的胜肽會較少,且須注意其膽固醇、油脂的攝取。
 
王理事長表示,根據動物實驗,觀察腦部類澱粉蛋白蓄積中發現,無論是全腦或是海馬迴之病理切片皆發現給予雞精的小鼠,這種會影響學習記憶力之蛋白蓄積的數目及面積百分比都有減少的現象,β類澱粉蛋白在腦部的蓄積越少,表示學習記憶的能力越佳。
 
學會也提供延緩腦力退化四原則:一、睡眠充足,一天睡眠至少六~八小時;二、適量運動,遵守三三三運動原則(一周運動三次一次卅分鐘心跳一百卅以上);三、紓解壓力,培養休閒活動、以及;四、重視營養,適時攝取腦食物:如維生素A、C、E、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或是雞精等。
 

精算小數點後10兆位數 日圓周率達人再創紀錄

精算小數點後10兆位數 日圓周率達人再創紀錄

自由時報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 2011年10月18日 上午4:23.
 
去年八月才計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後五兆位數、榮登金氏世界紀錄的日本「圓周率達人」近藤茂,最近又利用自己組裝的電腦算出小數點後十兆位數,一舉刷新自己的紀錄,年底將申請金氏紀錄。對於再創紀錄,近藤說有如釋重負的感覺,近藤妻子苦笑,電腦散熱讓家裡經常處於四十度高溫,衣服晾在室內馬上就會乾。
 
現年五十六歲的近藤是電腦系統工程師,就職於長野縣飯田市。去年,他花了台幣五、六十萬元自組電腦,在家裡計算起圓周率。在此之前,近藤透過網路結識一名美籍香港第二代移民余智恆(譯音),余智恆主修電腦,是西北大學高材生。兩人透過網路,由余智恆提供軟體、近藤操作硬體模式,去年五月開始計算圓周率,花了九十天後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後五兆位數,打破法國工程師創下的二.七兆位數紀錄,今年一月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
 
近藤去年十月和余智恆再次聯手,以配備四十八TB硬碟的組裝電腦,挑戰圓周率小數點後十兆位數。今年三月日本大地震後,近藤電腦因故障中斷十幾次,一度還停擺兩天,讓他差點想放棄。經過一年努力,終於達成目標,確定圓周率小數點後第十兆位數的數字為「五」。高中時代就對圓周率充滿好奇的近藤,對於算出一長串的數字,曾說過自己也知道沒什麼意義,但仍樂此不疲。妻子則笑稱,一個月將近三萬圓(約台幣一.二萬元)的電費讓人有點吃不消。
 
算出圓周率十兆位數後,近藤曾因是否要花一千歐元(約台幣四.一萬元)申請金氏紀錄而掙扎。至於是否繼續挑戰二十兆位數,近藤笑著說休息一下再說吧!
 

為了創記錄 日男子計算圓周率一年

為了創記錄 日男子計算圓周率一年
中廣 新聞網– 2011年10月17日 下午7:31.

日本長野縣一名男子,利用自己組裝的電腦,從一年前開始計算圓周率,一直算到小數點後10兆位數,刷新自己保持的5兆位數的金氏世界紀錄。
 

共同社報導,這位男子叫近藤茂,今年56歲。他利用自己組裝附有48TB硬碟的電腦,從去年10月起開始展開計算。在整個計算過程中,因為硬碟故障及停電等原因一共中斷了10次。在聽說可能因東日本大地震實施計劃停電後,他還打算自備發電機來繼續計算。
 

由於電腦持續運轉散發出來的溫度,讓房間內溫度上升到攝氏40度左右,近藤茂的妻子幸子苦笑著說,洗好的衣服晾在室內馬上就乾了,這點倒是很好,但是1個月3萬日圓,將近一萬兩千台幣的電費,實在是讓人吃不消。
 
..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每天跳繩30分鐘 孩子長高腦力好

學者研究:每天跳繩30分鐘 孩子長高腦力好
作者: 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1年10月17日 上午10:32.

台灣學者找到了學童長高的處方!陽明大學副教授劉影梅針對宜蘭縣四鄉鎮逾千位小四學童進行研究,發現只要每天跳繩三十分鐘,連續跳二十周,就能比對照組同齡生多長高一點五公分;這項研究將在本月底於香港舉行的全球健康與公眾健康教育國際研討會中發表。
 
劉影梅說,每天跳繩三十分鐘不只能長高,實驗採用陽明大學教授郭博昭研發的心率頻譜計進行前、後測,發現跳繩還能讓學童有較佳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即自律神經)控制能力,「不只長高,還可能變聰明、學習表現更好。」劉影梅說,體力加腦力就等於競爭力,如果全台都能推行跳繩,定能「強國強身」。
 
教育部的體適能檢測發現,宜蘭縣小一學童的身高、體重都排名全台倒數第二,國小生的平均身高低於全國一公分,劉影梅因此針對宜蘭南澳、壯圍、五結、宜蘭市四鄉鎮共廿七校、一一七三名小四學童進行實驗,發現持續跳繩,就能比不跳繩的學童長得高。
 
劉影梅指導碩士生楊雅嵐在宜蘭縣公館、光復國小等校的實驗顯示,跳繩的四年級學童從去年九月的平均一三七點一公分,長到今年一月的一三九點九公分,比沒跳繩的對照組多長一點五公分,且女生的長高效果比男生更明顯。
 
她強調,只要是戶外的跳躍運動,如追趕跑跳,都有助於長高;選擇跳繩則因易於普及,最便宜的跳繩一條只要十元,且即使下雨,也可在室內跳。
 
但劉影梅也提醒學生及家長,最好進行中強度的跳躍,以跳繩為例,一分鐘跳六十至一百下即可;高強度、長時間的訓練,如跳司令台,則可能破壞生長板,反而長不高。
 
劉影梅建議,每天跳繩三十分鐘,可分成十次循環,每個循環跳一分半鐘,休息一分半鐘,且不要急跳急停,要停時可慢跳、或改為步行。學童可利用在校的早自習、課間及課後,或回家後的時間,分次把十個循環跳完。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諾貝爾獎物理得主:學生,別太在乎名次

諾貝爾獎得主:學生,別太在乎名次
 
2011/10/14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1987年以高溫超導研究獲得諾貝爾獎的比得諾茲(J. Georg Bednorz),昨天對成大學生演講時說,求學時期是影響他一生研究最重要的時期,鼓勵學生不要太重視名次,應該找出自己的興趣,努力從事,就能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今年剛好是超導體發展100周年,適逢成大80年校慶,昨天邀請目前擔任瑞士IBM蘇黎士研究室教授的比得諾茲到校發表「高溫超導─發現及其影響」。
 
比得諾茲演說時說,超導體起源於1911年,荷蘭科學家海克‧卡末林‧昂內斯(Onnes)發現以液氦冷卻汞,當溫度下降到絕對溫度4.2K(-268.8度C)時,汞的電阻會完全消失,這種現象稱為超導電性,此溫度稱為臨界溫度。昂內斯因為這項發現,得到諾貝爾物理獎,也開啟科學家尋找新超導體的熱情。
 
超導的運用廣泛,像日本把它應用在磁浮列車,美國與歐洲則著力於研究超導運用在電力傳輸上,可以更為節能,在資源有限的未來,超導的運用將更形重要。
 
比得諾茲表示,每一個人出生時都是科學家,即使在探索新事物的過程中出錯,也是一種經驗的累積,學生應該在求學的時候培養創造力與好奇心,打破固有的想法與觀念,才會有突破;他並引用知名德國化學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的一句話「發明家的秘密就是相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鼓勵在場者。
 
他認為,得獎之前,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得獎之後,大家都以為他是天才,事實上他還是原來的他;而影響他一生最大的是在求學階段,「當學生不要太在乎名次」,他說,只要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貫徹到底,就可活出自己的人生。
 

 

張俊彥「媒體科學素養量表」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

台師大研究上國際期刊 聯合知識庫建功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2011.10.13 03:21 am 
 
 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團隊發表「媒體中的科學素養」研究成果斐然,為目前世界第一個利用文字檢索完成科學素養量表的研究,研究成果並登上國際知名期刊;其中團隊用來做新聞檢索分析的工具,是經日本學術單位推薦的聯合知識庫。
 
由台師大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率領的九人研究團隊,結合教科書和新聞最常出現的科學名詞,開發「媒體科學素養量表」,研究成果登上國際全球排名第五的期刊「Computers&Education」,並成為第二個登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公眾對科學了解期刊)的台灣研究代表。
 
團隊研究員曾元顯表示,研究利用文字探勘技術,準確找出教科書科學名詞在新聞媒體出現頻率的關係圖,而研究所需的完整新聞資料,則是透過聯合知識庫。曾元顯表示,國內新聞媒體目前只有聯合知識庫有完整的全文字檔,其他媒體都只提供檢索權限,團隊使用近八年,約九十萬筆新聞資料。
 
聯合線上副總經理賴健汀表示,聯合知識庫目前主要用戶為國內外公、私立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因為新聞內容完整,從聯合報系創設六十年以來的民生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和聯合報,超過一千一百萬筆資料新聞都有,「再老的新聞都能找到歷史紀錄。」
 

 
科學名詞測驗 大學生輸高一生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1/10/12
 
台師大利用國中科學教科書的名詞索引,對照兩年內媒體資料庫的90多萬筆新聞中,篩選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並設計50題讓國一、高一及大二生測驗,結果發現,高一平均答對37.4題,大學生32.8題,國一僅27.2題,高中生表現優於大學生。
 
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指出,國外針對大眾科學素養的研究,都是按照學歷分布,學歷越高、答對的題數越多,但台灣的研究結果大不同,高一生表現優於大二生,平均多答對4.6題。
 
張俊彥分析,由於採用國中教科書中的科學名詞,加上高一生剛經歷國中基測,熟悉國中課程,因此測驗成績明顯優於其他兩個年齡層;大學生則是因為經歷過高中分組,進大學後,對科學名詞逐漸生疏,以致分數不如高中生。至於國一生才剛剛進入國中,課程都還沒上完,分數低可以理解。
 
仔細分析50題的內容,生物與地球科學的題目最多,分別是22題與19題,物理與化學僅有6題與3題。張俊彥表示,各領域的題數完全按照資料庫的關鍵字出現次數來分布;這顯示新聞中出現生物與地科的頻率最高勻。
 
張俊彥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國中與高中課程可以調整,加強新聞中最常出現的內容與詞彙,畢竟不是所有學生都要當科學家,而且多數的內容未來根本不會用到;不如試著增加未來常接觸的名詞,加強課程內容,讓科學教育可以更實用。
 
這項研究也登上國際期刊,首度採用教科書比對媒體資料庫來歸納關鍵字的研究方法,更獲得國際期刊的肯定。
 


媒體科學詞彙 生物、地科最常見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1/10/12  

新聞報導中最常出現的科學詞彙有哪些?據台師大篩選90多萬筆新聞後發現,天氣、醫療等類別的新聞最容易出現,例如颱風、土石流、天氣、基因、蛋白質等,都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
 
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指出,這是學術界首度嘗試將媒體的資料庫對照教科書的索引詞彙,經過電腦篩選後發現,天災新聞與醫療新聞最常出現科學詞彙,可分別歸類於生物與地球科學。
 
根據台師大的研究顯示,地震、土石流、颱風與天氣出現頻率高,都是國中教科書中常提及的內容;另外,病毒、細菌、血糖等,出現頻率也不少,醫療新聞中頻繁出現的基因、組織、器官也是很常出現的關鍵字。張俊彥分析後發現,這些關鍵字隱藏在醫療新聞與天氣新聞,物理與化學的內容就很少出現,即使出現也都是很基本的詞彙。而從這次研發的題目當中,物理答對率最高,就能充分顯示,物理出現在新聞中都很簡單,即使國中生都可以答對。
 
張俊彥表示,這只是兩年內的媒體資料庫內容,未來考慮擴大資料庫的對照範圍,拉長至十年,以分析常會出現在新聞中的科學名詞究竟是什麼,十年前與十年後是否有區別,甚至可以作為未來國中課程綱要調整的重要參考。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拜會全教總 宋楚瑜端教育牛肉

拜會全教總 宋楚瑜端教育牛肉 

台灣立報【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2011/10/14
 
總統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候選人紛紛拜會民間團體,祭出政策拉攏群眾。總統候選人宋楚瑜13日前往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辦事處,向老師分享教育政見。教師紛紛提出目前教育問題,包括因應少子化的配套不足、技職教育發展不健全、私校品質不穩現況,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秘書長吳忠泰直指,恐怕是執政者「用人」出問題。宋楚瑜委婉回應,若當選會慎選教育首長。
 
宋楚瑜端出政策牛肉,盼穩定教育經費。他提出中央總預算中,純教育經費應佔15%,現今教育預算雖已超過,並非完全投注於教育,還有其他「灌水」款項。宋楚瑜也提出,因應少子化現象,應落實一班25人為上限,提升教學品質並減少流浪教師;由校長的監督,在不體罰的狀況賦予老師適當管教權;並重建技職教育體系。
 
私校把關鬆 品質堪慮
 
對於台灣教育面臨的瓶頸,教師爭相提出問題。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常務理事黃文龍指出,實施12年國教的配套令人憂心,國中端應落實適性輔導及教學正常化,高中端則須達成均優質化,但目前沒有有效對策,擔心政府無嚴格把關私校財務收支、教師聘雇制度等問題,就輕易補助私校,不但無助提升辦學品質,反而會間接降低公立學校水準。
 
全教會私立學校委員會主任委員簡添枝進一步指出,目前並無針對私校做整體性的管理與監督的單位,建議由政府成立私校專責機構,保障學生與教職人員,公私立學校資源公平化。對此,宋楚瑜表示支持成立私校專責機構。
 
宋提螺旋升級教學

課綱方面,宋楚瑜提出應全面重新檢討,包括中小學課程不應重複,應採螺旋式升級,而非同心圓式重複教學,刪除不必要的教材減輕課業負擔;此外,課程內容應拋開意識形態,忠實面對歷史。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常務理事黃文龍則建議要穩健落實課綱,他認為,課綱朝令夕改影響教學,目前高中國文課綱,四書被列為必選,佔掉總選修學分的一半,剝奪學生的學習選擇權。
 
至於技職教育的方面,全教會高中職委員會主委張文昌提出,近年技職院校陸續改制,卻無助於適性發展,原因在於缺乏妥善的證照制度。不少技職生取得證照,擁有專業技能,卻對就業無直接幫助,因而轉向考大學、研究所,希望取得文憑換取競爭力。他憂心技職教育未受重視,導致學生無法適性發展,相較於國外,協助學生探索性向的工作極為匱乏。
 
對於多名老師提出種種的教育困境,最後吳忠泰大膽向宋楚瑜提問,是否認為馬英九用人有問題,宋楚瑜表示盼能找導一位好的教育首長。會後,黃文龍表示,宋楚瑜對台灣教育的認識還有待加強。全教總理事長劉欽旭感謝宋楚瑜願意傾聽師聲,他認為從事公共服務的人都應聽到人民需求,也呼籲各級教師一同關心所有將的總統候選人是否能端出可行的教育政策。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科學要革命 先過同行這一關

科學要革命 先過同行這一關
w9台灣立報 編譯李威撰整理報導】日期:2011/10/12 00:27
 
現代科學家雖不用像伽利略那樣,擔憂自己會遭到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迫害,但《路透》報導指出,科學家仍可能被自己的同儕指控為異端,並受到他人奚落,對走在學術最前端的科學家來說尤是如此。

以色列科學家謝茲曼(Daniel Shechtman)因發現準晶(quasicrystal)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但他在前幾年卻被同樣研究領域的同儕批評為「半調子科學家」。甫獲得物理獎及醫學獎桂冠的得主們也表示,凡提出革命性發現或為人所忽略的新觀點時,走得太快的研究者似乎總是要擔憂這些類似的批評。

謝茲曼在今年稍早曾表示:「在科學的最前線,宗教與科學似乎沒有太大不同。人們擁有信念,當他們宗教般地信仰某事物時,就會發生這樣的問題。」
 
17世紀伽利略曾前往羅馬宗教裁判所接受審判,他因提倡哥白尼的觀點,認為地球繞太陽運動而被教廷指控為異端。

今天,科學家不眠不休進行研究,改寫長期為人所接受的自然規律時(譬如,天文學家發現宇宙正在加快膨脹速度而非放慢速度),他們不再受到輿論的撻伐及攻訐。
 
先驅如孤鳥 古今皆然
 
甫獲得201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裔澳洲學者施密特(Brian Schmidt)表示:「這看起來太瘋狂了,所以不會是正確的,但我認為我們有些擔心。」施密特因發現存在一種神祕的「暗能量」(dark energy)而獲獎。然而當年愛因斯坦提出這項觀點時,卻被批評是他「最大的愚蠢錯誤」。
 
研究者表示,上個月他們在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發射次原子粒子到義大利的格蘭沙索實驗室(Gran Sasso),發現速度竟超越光速,這一發現似乎動搖愛因斯坦的理論。但這些研究者在要求其他人來檢驗它們的發現時,卻也讓自己陷入窘困難堪的局面。

即使科學家已普遍贊成某一觀點,他們也會避免讓民眾感到驚奇,以免對新研究有過份期許。2011年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史坦曼(Ralph Steinman)在1970年代發現一種可能可以治療癌症的樹狀細胞就是一例。

謝茲曼4月接受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的訪談時,回憶起當初那些難堪的畫面。1982年他參加美國一個研究團隊,當時他發現一種後來被認為是全新種類的實體,這種實體介於玻璃這類不規則的物質與規則的結晶體之間。然而研究團隊的負責人在某一天卻來到他的書桌前。
 
謝茲曼回憶道:「他給我一個奇異的笑容,然後把一本教科書放在我桌上,他說:『請讀讀這裡是怎麼寫的。』」隔天,這名以色列的研究員被要求離開研究團隊,因為他讓這個團隊「蒙羞」。
 
在倫敦大學學院(UCL)鑽研醫學史的李維茲(Carole Reeves)表示:「科學史上經常發生放逐荒野的情況,尤其是在即將發生典範轉移的時刻。」
 
哥白尼、牛頓、拉瓦節(Lavoisier)、愛因斯坦跟達爾文,這些後來都被當成是為科學帶來革命的科學家都開創出新的模形,但這同時也需要科學社群去駁斥現存的模型。李維茲以哥白尼為例,他極不願意出版自己的新理論,這跟達爾文的進化論一樣,他們都預見這勢必會引發爭論,特別是與神學觀點相牴觸。
 
擔任英國皇家天文學家(Astronomer Royal)主席,也是劍橋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的芮斯(Martin Rees)爵士表示,近來情況沒有變得更好,仍然有「一小群人不被重視,且正經歷艱困時期」的研究者。

不幸的是,史坦曼在獲獎前3天就撒手人寰,當他耗費無數光陰在致力於研究新型的免疫系統細胞時,有好一段時間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史坦曼的兒子亞當向《路透》表示,父親在追求研究時,面臨眾人的質疑。
 

典範交替 路難行

科學進展並非總是斷裂的、違反直覺的,而是先提出一些重大觀念,然後屢經科學社群不斷試煉,才會達到斷裂點。

當選美國化學學會(ACS)主席的沙卡須利(Bassam Shakhashiri)表示,這就是遊戲的本質,他向《路透》表示:「這就是我們如何從事科學,我們仔細檢查、我們深思熟慮;我們要看證據、我們彼此對於證據的一制性及如何理解來進行激辯。」

美國化學學會在諾貝爾化學獎公布後,稱讚謝茲曼的重大發現。但在1980及1990年代初期,曾擔任ACS主席的鮑靈(Linus Pauling)就激烈批判謝茲曼的研究,他說:「根本不存在像準晶這樣的東西,只是個半調子科學家。。」
 
對於研究不符合既定教條的研究者來說,要在學術圈生存並不容易。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執行長雷希納(Alan Leshner)表示,比起點滴累進的研究進展,革命性的發現需要更多證據來支持,他說:「這就是科學的進程:向我證明,如果你無法證明,它就仍然會是個不及格的觀念。」

劍橋大學科學史暨科學哲學學系教授佛瑞斯特(John Forrester)指出,著有《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孔恩曾指出典範轉移,這是走在時代尖端的研究者所要面對的。佛瑞斯特說:「這是一個危險境地,因為這會賭上你的職業。但這就是孔恩說的故事,你會跟不同的群體產生摩擦爭議。」

愛因斯坦曾反駁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將之形容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然而在1970到1990年代,許多研究都肯定量子糾纏的效應,曾致力在這項研究的科學家,也是今年可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候選人一。
 

尾大不掉 應虛懷若谷
 
為何走在尖端的科學家總是如此孤獨?專家表示,科學革命的本質,就是新典範與原本的常態科學無法相容,新典範迫使科學社群必須去重新評估長期以來所熟悉的概念,但科學社群卻又不大願意放棄舊有的典範。

李維茲指出,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馬歇爾(Barry Marshall)與瓦倫的身上,他們發現有80%的胃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所引起,但這項發現有好幾年的時間是受到冷落的。

李維茲表示,當時醫學界普遍認為,胃潰瘍是分泌過多胃酸所致,這項觀點在1980年代支持葛蘭素史克藥廠(GlaxoSmithKline)大量生產賣得極佳的善胃得(Zantac),善胃得的藥效主要是抑制胃酸。

李維茲指出,這是攸關數十億美元商機的產品,強而有力的藥廠、以及接受藥廠提供研究資金的科學家,都將重點放在胃酸分泌。儘管許多醫生在動胃部與12指腸手術時,已經發現胃潰瘍的因素可能與研究發現有出入。

歷史上,許多革命性的科學家都保持了堅強的風骨與信念。謝茲曼在得知獲獎後,回想起過去被人要求念點教科書的窘境,他只在推特上以簡單的一句話來表示自己的感想:「一名好的科學家,就是不會百分之百確信在教科書裡念到的內容的科學家。」
 

 

臨終關懷-安寧療護 安頓癌患身心靈

臨終關懷-安寧療護 安頓癌患身心靈

中國時報【李盛雯/台北報導】2011/10/12 05:30 李盛雯/台北報導
安寧療護在台灣推動多年,仍有不少民眾對安寧療護一知半解甚至存有「讓病人等死」的誤解。事實上,安寧療護對末期患者提供了生命旅程中身心靈最後的安頓與安慰,讓病人和家屬都能擁有最美好的告別。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陳虹汶呼籲大家選擇安寧註記,拒絕痛苦醫療,不要做無效醫療的犧牲者。

55歲肺腺癌患者陳鳳鸚選擇了安寧照顧,她說人生最後一程因安寧而無病痛,走得快樂、有尊嚴,這是她最在乎的;金曲歌手吳昊恩的父親因肝癌過世,也是在安寧病房照顧下走完最後一程。

蓮花基金會董事長陳榮基手腕掛有安寧療護拒絕無效急救(DNR)手環,他希望別人能「讓我好走,不要修理我」。健保IC卡可註記安寧緩和意願,他在妻子和兒子見證下完成註記;但擔心萬一突發狀況被送醫院,醫護來不及查看健保卡而進行無效急救,所以戴上手環,提醒別人注意,千萬不要「修理他」。
 
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指出,台灣安寧照顧品質排名全世界第14,居亞洲之冠,從95年開始民眾可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並在健保IC卡上註記。全國完成註記人數超過8萬5千人,希望
 
今年突破10萬人。健保局98年9月1日起將安寧住院與安寧居家照護納健保給付,已有49家醫院提供安寧住院、73家提供安寧居家服務。
 
衛生署規定新設立的醫院須有安寧緩和醫療設備,100年4月1日起健保局展開「安寧共同照護試辦計畫」,現在一般醫院普通病房也可提供相關照顧,53家醫院參與此計畫,不用全擠到醫學中心等候安寧病房空床。
 

 

重大突破!我國發現控制免疫疾病關鍵因子

重大突破!我國發現控制免疫疾病關鍵因子
新頭殼 newtalk 2011.10.11 徐千雅/綜合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11)日公布一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發現,只要對在人體免疫系統內扮演重要角色的酵素蛋白激酶加以控制,就能治療如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此重大醫學發現,為自體免疫系統疾病與癌症都等難解的醫學治療露出一線曙光,目前國衛院已經向美國申請專利,並將著手開發治療用標靶藥物。

國衛院與台中榮民總醫院合作,歷經2年研究發現,人體中存在一種調控自體反應的酵素蛋白激酶,一旦激酶過度產生,將帶來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與癌症。

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部主任譚澤華表示,絕大多數紅斑性狼瘡患者血中的免疫T淋巴細胞內,都有此一激酶的存在,病情愈是嚴重者,此一激酶的量愈多。

研究團隊以小鼠作實驗,發現對酵素蛋白激酶MAP4K3加以抑制後,老鼠的免疫發炎反應,也受到控制。譚澤華指出,酵素蛋白激酶MAP4K3扮演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就像水龍頭一樣,把水龍頭關起來或關小,就能夠調控後續的免疫發炎反應。

譚澤華說:「找到這個結果,我們都非常驚訝,因為這麼多年我們一直找不到這個激酶的功能,沒想到,最後找到了,而且它的功能這麼大,對這麼多自體免疫疾病,都有很明顯的大量產生。這表示此激酶分子大量產生後,人體如果對激酶的調控失去控制,讓它大量產生後,就會造成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與癌症。」

譚澤華指出,激酶的發現,提供了醫界未來對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淋巴癌與血癌等自體免疫系統疾病與相關癌症藥物發展的方向,目前國衛院已經向美國申請專利,並將著手開發治療用標靶藥物。

這項研究成果於10月10日發表於國際頂尖、免疫學第1名的期刊「自然雜誌免疫學期刊(Nature Immunology)」。
 


調控免疫疾病 發現關鍵蛋白質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1日電)日期:2011/10/11 13:05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酵素蛋白激(酉每)MAP4K3在人體免疫系統扮演「水龍頭」般的關鍵角色,只要能調整這個免疫系統的水龍頭,就能治療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
 

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部主任譚澤華今天表示,絕大多數的紅斑性狼瘡患者血中的免疫T淋巴細胞內,都有此一激(酉每)的存在,病情愈是嚴重者,此一激(酉每)的量愈多。
 

譚澤華和台中榮民總醫院研究團隊又以小鼠作實驗,在抑制酵素蛋白激(酉每)MAP4K3之後,老鼠的免疫發炎反應,也受到控制。
 

他解釋,酵素蛋白激(酉每)MAP4K3扮演承上啟下的角色,就像水龍頭一樣,把水龍頭關起來或關小,就能夠調控後續的免疫發炎反應。
 

在國衛院技轉及育成中心的協助下,這項研究成果,已獲得美國暫時性專利 (Provisional Patent),在台灣及美國的正式專利已進入申請階段,準備與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合作開發治療用的標靶藥物。
 

這項研究成果也在10月10日於國際頂尖、免疫學第一名的期刊「自然雜誌免疫學期刊(NatureImmunology)」上發表。

大笨鐘歪了 眼力好就看得到

大笨鐘歪了 眼力好就看得到
(中央社倫敦10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期:2011/10/11 13:19 
 
英國地標「大笨鐘」傾斜程度,現在連肉眼都看得出來。
 
根據路透社,議會大廈這座高96公尺的鐘塔,不對稱往下沉,導致其朝西北傾斜。

倫敦地鐵(London Underground)及議會資產部門所授權報告顯示,大笨鐘傾斜速度自2003年來加快,從過去每年0.65公釐的長期平均數字,加速到每年0.9公釐。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榮譽教授及資深研究人員布蘭(John Burland)告訴「週日電訊報」(The Sunday Telegraph):「若你站在議會廣場朝東邊河流望去,就可見到有些傾斜。我聽過在那裡拍照的遊客說『我覺得它不太正』─他們說的沒錯。」

美聯社報導,專家表示,目前不到拉警報的時候。這座倫敦地標要花上萬年才會傾斜到比薩斜塔的程度。

他表示:「以目前的速度,將花上1萬年才能達到那程度。」

根據美聯社,負責看管這座鐘塔的麥甘(Mike McCann)並不理會這問題,他表示,這類瑕疵是老舊建築宿命。

他指出,大笨鐘傾斜的程度「極、極細微」,雖然他坦承好眼力的旅客仍可能會發現。

根據英國議會網站,這座鐘塔地基於1843年打好之後,工程進度落後,直到1859年才完工。1001011
 
 

(中央社檔案照片)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趙友欽《革象新書》

趙友欽精通經學、天文曆算及經緯數術,在科學與數學尤其表現特出,而且是一位如假包換的全真道士。
 
趙友欽或名敬,字子恭,自號緣督。宋末元初人。他是宋室漢王十二世子孫。籍貫為江西鄱陽。宋朝滅亡後,為避新王朝,浪蹟江湖,隱逸道家。
趙友欽是中國古代卓越的科學家,在天文學、數學和光學等方面都有成就。他注《周易》數萬言,著有《革象新書》、《金丹正理》、《盟天錄》、《推步立成》等書,可惜除《革象新書》外的其他著述,都已失散了。
中國古代光學有著許多輝煌的成就,對光線直進、小孔成像與照明度最有研究並最早進行大規模實驗收的當推趙友欽。他的這些實驗在世界物理學史上是首創的,它被記載在《革象新書》的「小罅光景」那一部分中。「小罅光景」中介紹了兩個關於小孔成象的光學實驗。第一個是,利用壁間小孔成象,第二個實驗則是一個在樓房中進行的、更為復雜技的大型實驗。趙友欽既重視實驗,又重視理論探索。在安排實驗步驟時,每一個步驟都確定一個因素作為研究對象,而將其它的因素控制不變。這種思想方法也是十分科學的。趙友欽是十三世紀末的光學實驗物理學家。 
 
在《革象新書》第五卷「乾象周髀 」中記載了趙友欽對於圓周率的研究。他的研究特點是,他分析了歷代圓周率的近似值,並提出了外圓內接正四邊形起算圓周率的方法,由圓內接正方形算起,逐次由四邊求八邊,八邊求十六邊,求到16384邊,獲得近似值為3.141592,驗證了祖沖之π值估計的正確性。
 
 
 

趙友欽(1279~1368) 宋元天算物理學家。著有科學著作《革象新書》。這本書有一篇名為《小罅光景》的文章,罅就是小孔或狹縫。趙友欽做了一系列實驗,研究小孔成像規律,以及由此引申的物理現象。
宋末元初趙友欽作了一個非常大型的光學實驗,記錄在他的《革象新書》一書中,他把這個實驗稱為「小罅光景」(罅:ㄒㄧㄚˋ)。他很有系統的做了變因的控制,分別改變光源(日月、千燭)、物距、像距來進行實驗,還進一步改變孔的大小和形狀,比較小景(小孔成像)和大景(大孔成像)的差別。
元代高道趙友欽的大型光學實驗就是一個型例子。我國古代很早就對光線直進、針孔成象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墨經》、《夢溪筆談》中就有這方面的討論記錄。然而在中國科技史上對光線直進、針孔成象與照度最有研究並最早進行大規模實驗者當推趙友欽。
道教科學家趙友欽在其著《革象新書》卷五《小罅光景》中精心設計了一個相當完備而又十分複雜的大型光學實驗,這個光學實驗被公認為世界物理史上的一個獨創,享有盛譽。通過一系列實驗研究,趙友欽歸納出小孔成像的規律:"景之遠近在竅外,燭之遠近在竅內。凡景近竅者狹,景遠竅者廣;燭遠竅者景亦狹,燭近竅者景亦廣。景廣則淡,景狹則濃。燭雖近而光衰者,景亦淡;燭雖遠而光盛者,景亦濃。由是察之,燭也、光也、竅也、景也四者消長勝負皆所當論者也。"這裡,趙友欽通過實驗實際上已經定性也得出了光學的一個基本定律思想,即照度隨光源的強度增大而增大,隨距離的增大而減小。這一照度隨距離成反比的光學思想早于西方科學四百年。這充分說明道教科學家趙友欽在天文、物理領域內所具有的深邃而先進的科學思維方式。

 《革象新書》五卷
元趙友欽撰。舊題趙緣督者,其號也。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名曰革象,蓋取革卦大象之文。所論疎密互見,明王禕病其冗蕪,嘗刪潤之。然術數主於測算,不論文詞之工拙;且儒者之兼通,終不似專家之本業。故二本今並存焉。
 
《重修革象新書》二卷
元趙友欽撰。明王禕刪定,其修飾字句較原本斐然可觀,猶《新五代史》之於《舊五代史》也。
 
 
 
其它參考資料
 
戴念祖   《革象新書》作者趙友欽,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第一卷第二期(2000年7月)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夢溪筆談》

沈括(Shen Kuo)(1031年-1095年),中國北宋科學家,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杭州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夢溪筆談》(DreamPool Essays)是北宋的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分為二十六卷,又《補筆談》三卷,《續筆談》一卷。因寫於潤州(今鎮江)夢溪園而得名,大約成書於1086年-1093年,收錄了沈括一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
 
現存《夢溪筆談》分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17目共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美術及音樂等學科。
 
其中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的成就,詳細記載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貢獻,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文獻,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例如在數學方面開創了「隙積術」和「會圓術」、天文方面指出極星不在天極;得出冬至日長、夏至日短等結論、並且對天文儀器也有所改進;曆法上大膽創新,提出《十二氣曆》;地理學方面以流水侵蝕作用解釋奇異地貌成因。物理方面記載了磁偏角、凹面鏡成像實驗和聲音共振實驗;技術方面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河工高超關於合龍堵口的方法;建築工匠喻皓的《木經》及其建築成就;指南針、煉銅、鍊鋼、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詞是在該書中首次提出的,並且沿用至今。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稱讚本書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關於社會歷史現象部分,比如叛亂軍李順的事迹,賦稅實況,北宋時西北和北方軍事,典制禮儀的演變,也有較詳細的記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地球海洋 可能來自彗星冰塊

地球海洋 可能來自彗星冰塊

自由時報 日期:2011/10/07 04:21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
 
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線上版六日刊出的最新研究顯示,地球上的汪洋海水很可能是數十億年前,彗星撞進地球時,帶入大量冰塊造成的。此一發現很可能推翻過去認為地球的水主要來自小行星的說法。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MPS)科學家利用赫雪爾太空望遠鏡,發現哈特利彗星二號冰塊中,氘與氫的比例值和地球海水幾乎完全相同。氘是氫的同位素,比一般水中的氫多了一個中子。
 

如果沒有水,地球上就不會出現生命。由於地球剛形成之時,十分炙熱,包括水的所有揮發物質都蒸發光,因此水只可能存在於太陽系外圍氣溫較低的地方。先前的研究認為,地球上水的主要來源是從在火星與木星附近繞行的小行星而來,只有不到十%來自彗星,新發現恐將推翻這項說法。
 

彗星是由冰塊、塵埃、氣體所組成,常被稱為「骯髒的雪球」。哈特利二號彗星可能來自冥王星附近的「柯伊伯帶」(或譯庫柏帶,Kuiper Belt),和太陽的距離是地球的三十至五十倍。該彗星是科學家第一個分析氘與氫比例的柯伊伯星帶彗星。科學家表示,他們還需要觀測更多來自柯伊伯星帶的彗星,看看其他彗星冰塊的氘與氫比例,是否也和哈特利二號彗星相同。
 

赫雪爾太空望遠鏡近年來同時觀測的其他六顆彗星冰塊中,氘與氫的比例幾乎是地球海水的兩倍。這些慧星可能來自更遠的歐特雲(Oort cloud)。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一切從車庫開始! 賈伯斯蘋果傳奇

一切從車庫開始! 賈伯斯蘋果傳奇

華視新聞日期:2011/10/06 14:37 
 
賈伯斯的一生,真的非常精彩,也充滿傳奇。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媽媽未婚懷孕,他其實是個私生子,大學沒有念完,21歲時他就在車庫裡跟朋友一起創立了蘋果電腦,接著發明了IPOD、IPHONE手機、還有IPAD平板電腦,不但成為億萬富翁,也讓他成為全球風雲人物。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我25歲時身價就超過百萬美元,那一點都不重要,賈伯斯出生在美國舊金山,母親是名未婚懷孕的大學女生,只好把他送給別人收養,由於有閱讀障礙,所以賈伯斯把精力都發洩在調皮搗蛋和惡作劇上面,是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
 

不過他在數學和電子方面,卻有驚人的才華。當電腦還是個新奇玩意的時代,還在念高中的賈伯斯就自費參加惠普公司舉辦的電腦研習課程。後來賈伯斯進入著名的瑞德學院就讀,但是因為負擔不起昂貴的學費,只念了一個學期就被迫休學。
 

35年前,當時還沒有滿21歲的賈伯斯,在自家車庫裡和朋友華茲尼亞克創立了蘋果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個人電腦,蘋果創辦人賈伯斯,10年之內蘋果從個車庫裡的兩人公司。發展成為20億美元4000名員工的企業。而公司名稱的由來,則是因為蘋果是吃素的賈伯斯,最愛吃的水果。
 

賈伯斯是個工作狂,一生擁有313項專利,是個不折不扣的發明家,而他工作的時候脾氣暴躁,六親不認,是個令人害怕的暴君。但賈伯斯卻被蘋果迷,當作偶像巨星一般的崇拜和擁戴。就連他的服裝造型,也成為蘋果迷效法的標的。
 

最近十年來,賈伯斯每次出現在公開場合的時候,造型永遠都是一件黑色的高領卡司米爾毛衣、牛仔褲和運動鞋。不過,他可不是一套衣服走天下,光是同樣的牛仔褲,就有一百多條。賈伯斯的人就如同蘋果的產品一樣,簡單的外表下,其實充滿了驚奇。
 
 

賈伯斯:死亡是決定的助力

賈伯斯:死亡是決定的助力
(中央社舊金山5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期:2011/10/06 10:27
 
矽谷傳奇賈伯斯今天逝世,令外界震驚。不過對賈伯斯來說,「死亡」反而成為令他做出重大決定的助力。2005年,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對畢業生發表演說,娓娓道來他對死亡的看法。
 

「沒有人想死,就算是想上天堂的人也不希望透過死亡達到這個目標,但死亡卻是每個人最終的目的地。沒人躲得過,這是注定的,因為死亡極可能是生命最棒的發明。死亡是生命交替的媒介,送走老一代的事物,迎接新生代。」
 

「記得我將死這件事,是我所用過,幫我做出人生重大決定最重要的工具。」
 

「因為幾乎所有的事-外界的期望、自尊、對難堪或失敗的恐懼-這些在死亡面前,都將煙消雲散,僅留下最重要的事物。」
 

「記得自己將死,是我所知最能避免畏懼失去的最佳方法。因為你已經赤裸裸地面對著生命,所以沒有理由不順從內心的聲音。」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印度 發現全球最大鈾礦

印度 發現全球最大鈾礦
 
【2011-07-20/聯合報/A15版/國際】 【編譯卓佳萍╱報導】

印度政府19日表示,他們在南部安德拉省發現全球最大的鈾礦蘊藏,預估有15萬噸,將在年底開採。
 
這次發現的15萬噸鈾礦可供8000百萬瓦的核電廠發電40年。印度原子能部門次長巴納吉表示,經過4年勘查,終於測得當地鈾礦的正確藏量值,是過去預估值4萬9千噸的3倍。
 
但原子能部發言人瑪哈拉表示,「這裡的鈾礦品質並非最高等的,無法與跟在澳洲發現的優質鈾礦相比。」
 
由於印度沒有簽署「禁止核武器擴散條約」,澳洲至今仍拒絕提供可提煉核燃料的礦產給印度。
 
為解決核原料缺乏問題,印度長期以來都在尋找可合作的鈾原料供應國,法國、哈薩克及俄羅斯等國已表明願意提供鈾原料給印度。
 
不過,即使印度發現大量鈾礦,仍難以填補鈾原料短缺問題,巴納吉說:「雖然這次新發現可增加國內鈾礦供應量,但還是有一段落差,未來將繼續從國外進口原料。」
 
日本311地震引發的核災,並沒有讓印度對核能心生畏懼,目前印度有20座核子反應爐,另有7座可生產5300百萬瓦的反應爐在建造中。
 


擁核日本核災斷了全球鈾交易,卻擋不住中國364億元收購大計,外媒:奪標機率相當高…
 
中廣核 要買非洲鈾礦
 
【記者李宇欣╱綜合報導】
 
在日本核危機四伏的期間,中國最大的鈾礦收購交易仍然持續進行,中國廣東核電集團(簡稱:中廣核)砸下7.56億英鎊(約新台幣364.23億元)收購英國的Kalahari Minerals。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日本地震所引發的核危機,讓鈾礦交易的其他投資者「失去理性」,不是喊卡就是暫停,但中國大陸卻保持著「冷靜」的態度,該交易不僅持續進行當中,並且成功收購的機率相當高。
 
在中廣核收購英國Kalahari Minerals的交易中,目前中廣核處在極為有利的地位,交易完成後可獲得非洲納米比亞的全球最大鈾礦床之一。
 
據悉,Kalahari Minerals公司的所有資產中,最重要的是,持有非洲納米比亞鈾礦床探勘公司Extract Resources約43%的股份。
 
然而,在日本福島強震和海嘯後出現的核危機,引發了鈾礦相關股價的爆跌,這令中廣核收購的價格被極度高估,目前Kalahari Minerals的股價平均約2.4英鎊(約新台幣115.63元),而中廣核的報價則是每股2.9英鎊(約新台幣139.73元),讓全球對核電的前景感到憂慮。
 
目前全球核領域的其他交易幾乎都重新談判,並且交易金額大幅降低,例如俄羅斯JSC Atomredmetzoloto公司原本以11.6億澳元(約新台幣346.75億元)收購坦桑尼亞得鈾礦探勘商Mantra Resources,但如今報價已經降低1.4億澳元(約新台幣67.46億元)。
 
反觀中廣核的態度卻令人意外,並沒有重新談判報價。華爾街日報指出,該舉動意味著,目前大眾對於核電的擔憂(尤其是中國大陸)似乎已經實在太過頭。
 
在全球計畫新建的479座反應堆中,中國和印度幾乎就占據一半,目前上述兩國都迫切需要電力來維持經濟的發展,因此,放棄核技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對於中廣核持續收購交易,另一個說法指出,許多投資者認為力拓(Rio Tinto)公司也對該交易極有興趣。
 
目前力拓已經持有Kalahari Minerals公司11.5%的股份,並且力拓經營的Rossing鈾礦距離Extract Resources的鈾礦並不遠,如果中廣核不表現出收購Kalahari Minerals公司的「堅決度」,極有可能被競爭對手搶走。
 
【2011-03-24/經濟日報/A11版/兩岸話題】

39層樓驚晃…跳有氧害的

數百人逃出

39層樓驚晃…跳有氧害的
 
【2011-07-20/聯合報/A15版/國際】 【編譯組╱綜合報導】

南韓首爾一棟大樓本月5日突然搖晃10分鐘,引發數以百計民眾倉皇逃命。南韓多位專家詳細調查後19日表示,這起事件應是民眾在大樓內動作一致跳有氧運動,正好和大樓的震動頻率相同,才會造成大樓「共鳴」搖晃。
 
專家表示,測試結果顯示,在這棟樓高39層的商廈TechnoMart12樓跳跆博(Tae Bo)健身操的17名民眾,動作顯然和建築物產生共鳴。跆博是1種有氧運動,包含快速拳擊和類似跆拳道的武術動作。
 
鄰近首爾的龍仁市檀國大學教授張蘭(Chung Lan,譯音)表示,這個現象和物理原理有關,當1棟建築物的震動頻率和外力相符,就有可能搖晃甚至發生事故。張蘭說,這棟鋼骨水泥大樓,其震動頻率恰好和跳跆博健身操的民眾動作「一致」。
 
為了證明這項說法,張蘭和其他6名專家當著記者的面重建5日的場景。他們找來17名中年人,隨著德國樂團Snap的歌曲「力量」(The Power)跳跆博,這棟建築物果然出現類似搖晃。
 
當天建築物搖晃約10分鐘,數百民眾倉皇逃離,廣津區政府下令暫時關閉大樓,但在專家表示結構穩固後,再度開放;當地官員打算禁止在12樓的健身俱樂部跳跆博。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去世享年56歲

賈伯斯逝世╱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去世 享年56歲

TVBS 日期:2011/10/06 07:50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蘋果前執行長也是創辦人之一史蒂夫•賈柏斯過世了,他在2003年首次發現癌症之後一直跟病魔對抗,昨天蘋果才推出最新iPhone,不過今天蘋果確認賈柏斯離開了人世。

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它將成為世界第一名的可攜式遊戲機,真的很驚人。」
 
總是穿著招牌黑色上衣和牛仔褲,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堪稱自家產品的最佳推銷員。賈柏斯:「今天,蘋果將重新打造『電話』這項產品。」
 
出生於1955年,賈伯斯21歲時與好友共同創立蘋果公司,1984年,他公開展示了第一台Apple麥金塔電腦,讓全場大為驚豔。
 
1985年賈伯斯離開蘋果,隔一年成立了動畫公司「皮克斯」,製作出「玩具總動員」等賣座電影。前蘋果執行長艾梅利歐:「我可以很興奮地說,我真的很期待他(賈伯斯)能為公司帶來的貢獻。」
 
1996年,虧損嚴重的蘋果決定找回賈伯斯,賈伯斯用他所謂的「披頭四」商業模式,也就是充分發揮團體精神,加上全新行銷手法,並且著重影音功能研發,終於讓蘋果起死回生。賈柏斯:「iPod是什麼呢?iPod是一種MP3音樂播放器。」
 
從2001年推出iPod,到後來發表的iPhone以及iPad,蘋果股價在短短10年內,股價漲幅高達3600%,成功讓「爛蘋果」變成「金蘋果」,也讓賈伯斯的名字從此與蘋果畫上等號。CNN記者:「賈伯斯就代表蘋果,賈伯斯是蘋果的創辦人,也是這間公司的核心與靈魂。」
 
看著蘋果茁壯成長,賈伯斯自己的健康狀況卻是頻頻亮紅燈。賈伯斯:「大約5個月前我接受肝臟移植,所以我現在有個20多歲小夥子的肝臟,他在車禍中過世,但很慷慨地捐出他的器官。」
 
2004年,賈伯斯因為胰臟癌首度請病假,09年,又因為肝臟移植動了大手術,2011年,賈伯斯第三度請病假,原因卻是保密到家,外界只能從幾張照片猜測他的健康狀況,賈伯斯後來選擇辭去蘋果執行長職務,也讓外界懷疑與健康惡化有關。
 
艾梅利歐:「(賈伯斯)不僅名聲上具有遠見,事實上,他就是個有遠見的人。」
 
一手打造蘋果傳奇的賈伯斯,不僅改變了許多人使用科技的習慣,也掀起了一波通訊的新革命。
 

 

印表機印器官?移植器官新選擇

印表機印器官?移植器官新選擇
(中央社記者黃巧雯台北5日電)日期:2011/10/05 16:42
 
器官移植需求漸增,但僧多粥少,多數人恐難如願,中研院教授沈家寧結合國外概念,提出利用幹細胞製成生物墨水,透過3D印表機列印器官的想法,未來器官移植或許有新選擇。
 

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所舉辦「2011科學季:未來科技狂想曲」特展,14日開展,國科會副主委周景揚表示,這次展出項目中,「未來醫療」主題占相當大比例,突顯該議題的重要性。
 

未來醫療的部分,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教授沈家寧在今天記者會提出,如何由病人幹細胞製造所謂的生物墨水,再利用器官列印(3D organ printing)技術,製造出立體的組織和器官。
 

由於人類器官可能因各種因素導致功能異常或損壞,若無法利用藥物治癒時,需透過器官移植救助,沈家寧認為,器官移植面臨最大難題,是器官來源「絕對缺乏」,或儘管移植成功,但由於不是本人的器官,病患常須服用具副作用的免疫抑制劑,以控制排斥反應。
 

沈家寧說,最近有科學家發現幹細胞(Stem cells)具分化成各種細胞的能力,或許可應用於製造器官。
 

不過,沈家寧也坦言,該技術最大瓶頸在於當幹細胞分化後,必須形成構築細胞的3D組織結構,這些細胞才能夠發揮功能。
 

沈家寧進一步解釋,科學家正嘗試開發器官列印技術,大概就是延伸3D列印技術(3D Printingtechnology)概念。
 

首先,需利用病人的幹細胞製造成生物墨水(作用等同印表機油墨),列印時將組織細胞的特製溶液噴射到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上,再以水膠或特定的生物性黏著劑讓細胞能附著在特定位置,再將數千張平面材料1張張地堆疊起來。降解後,細胞原封不動地留下來,形成具立體結構的組織和器官。
 

沈家寧表示,目前科學界只能列印出結構較簡單的類血管組織,但科學家預期10年內可望列印出皮膚等結構較簡單的人體器官,甚至預估20至30年內,可列印出肝臟、心臟或腎臟 。
 

至於製造出的器官放入人體後是否還可繼續運作,沈家寧說:「3D組織結構屬較物理性突破,但細胞性的突破還在進行中。」
 

沈家寧表示,這次藉國外類似概念進一步做延伸,主要提出用病患自身幹細胞製成生物墨水,不過由於後續列印方式很多,相關概念和列印方式還會再開發,另外3D定位概念堆疊和軟體設計部分也會再改善,不是單一國家和團隊就可以完成。
 

「2011科學季:未來科技狂想曲」特展這次將在中正紀念堂舉行,展期為10月14日至11月25日。

死海不再「死」 湖底發現新生命

死海不再「死」 湖底發現新生命

【台灣醒報記者林宜靜綜合報導】日期:2011/10/05 16:47
 
著名的觀光景點「死海」可能需要改名了,因為死海不再「死」了。潛水員之前在死海底部發現巨大火山口,而科學家證實火山口噴發出的淡水,孕育新生命。
 

死海其實不是海,而是位於約旦和以色列交界處的湖泊,之所以被稱為「死海」,是因為湖裡的鹽份密度極高,大型生物無法在此生存。
 

有時死海會出現神祕的波紋,因此許多人懷疑死海海底有生命存在。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有潛水員在死海底部發現一個巨大火山口,科學家發現,火山口噴發出含細菌的淡水,證實死海的確有生命存在。
 

報告指出,在火山口有強大的淡水不斷向上噴出,其中發現有微小的生命,和一般海洋中石頭縫隙中生物類似。研究顯示,這種細菌在高鹽度的湖水中,仍可大量繁殖,甚至能在水底中自由移動。
 

死海探險並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每個潛水員必須攜帶40公斤重的配備克服死海浮力,因為死海高鹽量會讓人體漂浮在海面上。
 

據了解,聖經《約書亞書》第三至第四章提到,上帝為了使以色列人順利地通過約旦河,便叫河水停住,立起成壘,通往鹽海死海的水全然斷絕,以色列人便從乾涸的河底走了過去。
 

基督徒相信,耶穌是在死海附近接受洗禮;《聖經》也指摩西在死海附近,看見神應許以色列人以迦南地。
 

死海低於水平線四百米,是全球陸地的最低點,也是世界最鹹的水域。它也是美洲豹、野山羊和數種瀕危鳥類的孕育泉源,自成一個生態系統,其獨有的礦物不但具有治療作用,也給主要化工業供應化學原料碳酸鉀。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溪口晨光數學1001005:你的姓值多少錢?

今天是第一次上溪口小一的晨光數學。
 
除了我和唐詩媽媽外,還來了五位家長。
 
遊戲名稱:你的姓值多少錢。
 
0.你們會不會從一數到100?會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會不會唸注音符號?
 
1. 先用黑板上的注音貼片,
從ㄅ開始,1元,請姓名中有此符號的小朋友舉手。
接著是ㄆ,2元,請姓名中有此符號的小朋友舉手。
依序ㄅㄆㄇㄈㄉㄊㄋㄌ一個一個標價。
 
2.讓小朋友上台排順序及標價。
 
把ㄍㄎㄏ交給一個小朋友,讓他上台貼在黑板上。請另一個小朋友標價。
接著是ㄐㄑㄒ,ㄓㄔㄕㄖ,....
小朋友對ㄧㄨㄩ擺哪兒意見非常多。
有的小朋友順序會排錯,有的小朋友數字會寫錯。
 
 
3.請小朋友寫出自己的姓。發現價錢太高了,很難算。就來給他重新標價。
讓每個注音的價錢在10以下。
請小朋友把自己的姓給算出來,看看多少錢。
鼓勵用手指頭幫忙算。看誰的最貴,誰的最價美物廉。
 
 

超音速太空船 倫敦飛雪梨不到2HR

超音速太空船 倫敦飛雪梨不到2HR
 
TVBS 日期:2011/10/04 17:21
 
航空科技日新月異,美國業者研發出一種超音速太空船,時速可飆到3500多公里,從倫敦飛到雪梨,原本需要飛行23個小時,搭乘這種新的太空船,只需要1個小時45分鐘,省下不少時間,這架太空船,2014年將展開試航,全球有35位富商已經登記報名。
 

引擎不斷噴出火光,這架名為「山貓1號」的超音速太空船蓄勢待發,準備飆速升空。旁白:「山貓1號,準備起飛,3、2、1。」
 
太空船風馳電掣,以75度的仰角直衝雲端,火箭推動器全面加速,不到1分鐘時間,太空船時速就可飆到驚人的3540公里。研發公司總裁:「速度愈來愈快,爬升角度也愈來愈陡。」
 
透過超音速旅行,從英國倫敦到澳洲雪梨,以往動輒23個小時的航程,只需要短短的1小時又45分鐘,除了省下不少寶貴時間,甚至還能從外太空以無重力狀態,俯瞰地球之美。研發公司總裁:「你將有幾分鐘的時間享受美景,享受身處罕有人跡的那種感受。」
 
這架太空船,2014年即將展開載客試航,目前已吸引了35位富商名流報名體驗,但一張票可不便宜,要價6萬英鎊,折合台幣288萬。試航駕駛:「能登上山貓1號的乘客,將並肩而坐,我們將穿上壓力衣。」
 
但要真的普及到商業用途,業者預估,最快也要15年之後,輕鬆到世界的另一角落度假才能成真。
 

 

克卜勒任務首度發現同時環繞兩顆恆星公轉的系外行星

克卜勒任務首度發現同時環繞兩顆恆星公轉的系外行星
台灣立報 更新日期:2011/10/04 00:07 PanSci 泛科學網
作者 網路天文館

美國航太總署(NASA)克卜勒任務(Kepler)首度發現一顆環繞雙星公轉的行星(circumbinary planet),這個發現使得欣賞雙落日不再是星際大戰(Star Wars)電影的科幻情節,而是個科學事實。

先前研究就已經暗示可能有環雙星的系外行星存在,但一直無法清楚證明,這個問題已懸宕了10幾年。克卜勒任務是經由凌日法(transit)偵測到這顆行星的存在,亦即當它經過所環繞的恆星前方時,會使恆星亮度稍微下降的現象。

這顆編號為Kepler-16b的系外行星,距離地球約200光年遠;體積相當於土星,或許是由一半氣體、一半岩石所組成;繞兩星公轉一週約229天,類似金星繞太陽公轉一圈的天數,但與星際大戰中的塔圖因(Tatooine,天行者路克出生的行星)不同的是:由於母恆星們都是表面溫度不高、輻射不強的矮星,所以Kepler-16b也是顆溫度不高的行星,表面的水可能都在冰的狀態,不適合生命居住。不過這顆行星的發現,至少證明了我們銀河系中有各式各樣的行星系統,不見得都和太陽系相同。克卜勒任務首席研究員William Borucki表示:由於我們銀河系中的恆星大多是雙星系統或聚星系統的成員之一,這個發現也顯示生命可存在的區域範圍比先前所認為得更廣泛。

由SETI研究所Laurance Doyle領軍的研究團隊,經由克卜勒太空望遠鏡15萬顆恆星的亮度變化觀測資料搜尋系外行星。科學家在這批資料中發現Kepler-16系統有顆新行星,而Kepler-16本身又是食雙星系統,兩星互繞一週約41天,兩子星都比太陽稍小,其中A子星僅有太陽質量的69%,為K型矮星,表面溫度約4400K左右;另一顆B更僅有太陽質量的20%而已,是顆紅矮星,表面溫度當然也比我們的太陽低得多。當比較小的B部分遮蔽到較大的A時,會發生主食(primary eclipse),而A部分遮蔽或完全遮蔽這個較小的B子星時,亮度下降的比較少,是所謂的「次食(secondary eclipse)」。

然而當他們再仔細觀測這個系統的亮度變化狀況時,發現在主食和次食之外,還有其他的亮度下降現象,顯示應有第3個天體存在。這些被稱為「三食(tertiary eclipse)」和「四食(quaternary eclipse)」的亮度變化,時間間隔並不規則,意味著每次第3個天體通過這對雙星中任一顆恆星前方時,彼此的相對軌道位置都不太相同。這顯示第3個天體是以很寬的軌道同時環繞這對雙星公轉,而非單僅環繞其中一顆子星公轉。

從第3個天體的重力拖曳(gravitational tug)對恆星們造成的掩食時間變化,科學家可估算出第3個天體的質量大小,結果發現其重力拖曳非常微弱,所以第3個天體的質量必定不大。

天文學家絕大部分對恆星質量大小的認知都來自這種食雙星系統,而從凌日事件中又可得知行星的體積大小。讓Doyle等人最狂喜的發現,就是Kepler-16在一個恆星系統中,同時結合了這兩種狀況,這讓Kepler-16b成為有史以來質量測得最精準的系外行星之一,這些天文學家們得以好好認識這個特異的行星系統。
 

資料來源:NASA's Kepler Mission Discovers a World Orbiting Two Stars [09.15.11]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The Opportunity Equation

The Opportunity Equation: Transform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Issues Two-Year Update
Major developments in four key areas of STEM education reform are evident two years after the release of a major report issued by the 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and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say the authors of the report.
 
The Opportunity Equation: Transform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the Global Economy called on districts and states to "do school differently to improve STEM education." The update released last week found signs of improvement in Excellence and Equity; Standards and Assessments; Teaching and Leadership; and School and System Design.
 
 

憤怒鳥影片網址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何金龍" <her@mail.cgu.edu.tw>
To: "chiu" <yjchiu@mail.cgu.edu.tw>
Sent: Friday, September 23, 2011 1:54 PM
Subject: 憤怒鳥影片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NNzRyd1xz0
> ==============================
> Her Jim Long (何金龍、何金龍)
> Assistant Professor
> Division of Natural Science,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Chang Gung
> University
> No.259 Wen-Hwa 1st Road, Kwei-Shan Tao-Yuan, Taiwan, 333, R.O.C.
> her@mail.cgu.edu.tw
> cofesleepg1@gmail.com
> Tel. +886-(0)3-2118800 ext. 3794
> Fax. +886-(0)3-2118700
> =============================

數字趣聞 ㄧ窺諾貝爾獎

數字趣聞 ㄧ窺諾貝爾獎
(法新社斯德哥爾摩2日電)日期:2011/10/02 13:20 徐嘉偉 
 
 
享譽國際的諾貝爾獎已有110年歷史,明天率先揭曉醫學獎得主打頭陣;在諾貝爾獎週開始前,為您整理出一些累積至今的趣聞和數字:
 
241:今年和平獎提名人創新高,241人受提名,包括53間機構。雖然諾貝爾頒獎機構在50年內不會透露提名人名單,但專家猜測「阿拉伯之春」相關人士一定榜上有名。

6:6位得主曾拒領諾貝爾獎。2位自己拒絕領獎的是1964年文學獎得主沙特(Jean-Paul Sartre),和1973年獲得和平獎的越南前總理黎德壽(Le Duc Tho)。黎德壽拒絕和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Kissinger)共同獲獎。
 
德國籍的庫恩(Richard Kuhn)、布特南(AdolfButenandt)和杜瑪克(Gerhard Domagk)遭希特勒禁止領獎。庫恩在1938年獲化學獎;布特南和杜瑪克則是在1939年分獲化學和醫學獎。
 
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則是在蘇聯有關單位的強迫下,放棄1958年的文學獎。
 
3:3位得主因為遭逮捕無法出席領獎:2010年和平獎得主劉曉波遭中國當局拘禁,1991年和平獎得主緬甸政治家翁山蘇姬在自宅遭軟禁,還有1936年德國記者奧西艾茲基(Carl von Ossietzky)當時被關在納粹集中營。
 
90:最高齡諾貝爾獎得主的年紀。俄裔美國人赫維茲(Leonid Hurwicz)2007年以90歲高齡獲經濟學獎,但只多活了幾個月,於2008年6月過世。
 
25: 英國的布萊格(Lawrence Bragg)1915年以25歲之齡獲物理學獎,現今仍是諾貝爾史上最年輕得主。英國作家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是最年輕的文學獎得主,1907年以42歲的年紀獲獎。
 
102:1986年獲醫學獎的義大利科學家李威-蒙塔西尼(Rita Levi-Montalcini),是最長壽的諾貝爾獎得主,現年102歲。
 
諾貝爾獎得主出過6對父子檔,只出過1對父女檔和1對母女檔,還有3對夫妻檔。其中,法國科學家周利歐-居禮(Irene Joliot-Curie)在上述父女檔、母女檔和夫妻檔,都是得獎人之一。
 
41:自1901年首位女性得獎後,已有41位女性得獎,包括居禮夫人(Marie Curie),她在1903年和1935年分獲物理學與化學獎;而截至目前男性得獎人有776位。(譯者:中央社徐嘉偉)

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制霸25年 美質子對撞機退役

制霸25年 美質子對撞機退役

(法新社芝加哥30日電) 日期:2011/10/01 08:50 張詠晴 
美國強大的正負質子對撞機(Tevatron)今天永久關閉,它的退役鞏固歐洲物理學界的全球領先地位。近1/4世紀以來,美正負質子對撞機為全球最大型的粒子加速器。
 
作為美國能源部旗下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Fermi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部分研究,正負質子對撞機於1985年展開粒子對撞實驗,如今退役,正值美國科學界和航空計畫面臨預算緊縮。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建造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已取代正負質子對撞機,成為全球最大粒子加速器設施。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是20會員國聯營機構,於法國和瑞士邊界打造大型強子對撞機。
 
正負質子對撞機服役期間做出許多重大貢獻,包括於1995年發現頂夸克(top quark),並於2000年發現物理學標準模型中難以探究的濤子微中子(tauneutrino)。
 
正負質子對撞機也創造許多具體發展,主要包括醫療診斷中廣泛運用的核磁共振(MRI)診療器。運作正負質子對撞機每年須花費5000萬美元。(譯者:中央社張詠晴)

2011諾貝爾獎 3日起揭曉

2011諾貝爾獎 3日起揭曉

(中央社斯德哥爾摩1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期:2011/10/02 09:49 
 
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作家與和平調解人士下週將屏氣凝神,等待北歐撥出的電話,這通電話可能改變這些人士的一生,並帶來150萬美元獎金。
 

諾貝爾委員會秘書韓遜(Goran Hansson)將負責撥打第1通報喜電話。
 

負責通知醫學獎得主喜訊的韓遜說:「有時對方會以為我是開玩笑。」他在透過電話報喜後,將在3日公開宣布2011年諾貝爾獎第一個獎項的得主。
 

他對記者說:「我通常會與得獎人交談數分鐘,告訴他們一些和頒獎儀式相關的事情,然後建議他們,在媒體開始訪問之前,先喝點咖啡,緩一口氣,並稍作準備。」
 

自1901年以來年年頒發的諾貝爾獎,是要獎勵醫學、物理學、化學、文學與和平方面的突破性成就。至於經濟學獎嚴格而言,並非諾貝爾獎項,因為創辦人諾貝爾(Alfred Nobel)1895年的遺囑中並未提及這個獎項,而是由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為記念諾貝爾所設立。諾貝爾是富有的瑞典實業家,發明了炸藥。
 

諾貝爾各獎得主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除了和平獎以外,因為根據諾貝爾的遺願,和平獎得主是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公布。在諾貝爾生前,挪威曾與瑞典互結聯邦。
 

雖然最會引起議論的是文學獎與和平獎,但科學類獎項對得獎人產生的衝擊可能更大。文學與和平獎得主包括一些知名人物,諸如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美國作家海明威、德雷莎修女以及美國現任總統歐巴馬。
 

許多科學類獎項得主在突然成為全球媒體聚光燈的焦點─哪怕只有1天─之前,已孜孜努力數十年,但在專業領域之外,乏人注意。
 

當這些飽學之士在每年12月10舉行的儀式中自瑞典國王卡爾16世(Carl XVI)手中接過諾貝爾褒揚狀和黃金獎牌時,正是令人感動的1刻。這些得獎人多已白髮蒼蒼,而且穿著燕尾服的儀態並不自在。
 

今年有關和平獎得主的猜測,不脫橫掃北非與中東阿拉伯國家的革命浪潮。和平獎評審團試圖將這個獎項與時事結合,包括現正進行中的努力,因此2009年頒給了尚處在就職頭1年的美國總統歐巴馬。
 

挪威奧斯陸和平研究所(Peace Research Institute)所長哈普維肯(Kristian Berg Harpviken)認為,獲得今年和平獎呼聲最高的是埃及活躍人士法塔(Israa Abdel Fattah)、馬赫(Ahmed Maher)和戈寧(Wael Ghonim),或是突尼西亞部落客曼尼(Lina Ben Mhenni)。
 

一般認為,文學獎最看好的得獎人選包括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Adonis)、加拿大作家艾伍德(Margaret Atwood)和孟若(Alice Munroe)、南韓詩人高銀(Ko Un)、以及美國作家羅斯(Philip Roth)、歐茨(Joyce Carol Oates)和品瓊(Thomas Pynchon)。(譯者:中央社張佑之)1001001
 
 

殺戮很重要? 「賽」片的一刀兩面刃

殺戮很重要? 「賽」片的一刀兩面刃
 
【聯合報╱陳宏明/影像、文字創意工作者(新北市)】 2011.10.02 02:09 am
 
 
「賽德克.巴萊」,是魏德聖導演取之於電影、用之於電影的忠誠誓約,如今他對台灣近代電影的貢獻,還真無人出其右。
 
一部有主題的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細節」,而這些細節的目的,就是要深刻成就故事脈絡的「核心價值」。同時,影片執行創作的編導,有權利與義務將影音的所有執行,轉化為電影藝術或文學性主軸的觀照內涵。
 
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曾題論「作者已死」。主張作品本身會存在於作者以外的生命,因此在作品第一次創作完成的瞬間,作者與作品的關係便終結,解讀權將遞延於閱聽眾,進行二度創作。
 
由此觀之,史實文獻、魏德聖、媒體、觀眾,都同時參與了作者的第一次創作,及閱聽眾的二度創作,而最後我們究竟創作了什麼?我們到底在呈現歷史的可能真實,還是編導主觀真實?還是電影藝術,與文學性形式的相對事實?
 
「殺戮」是史實明載,那用何種「殺」,來呈現一種族人的靈魂驕傲?例如殺戮時間,用一首歌的時間,還是一口飯的時間就夠了?是殺十個人的畫面,還是百來個血腥斷頭畫面才夠呢?這是編導的選擇。
 
倘若,戰士在出草時,手臂綁上白布條,且流下不可為而為的悲天之淚,賦予榮譽殺人的氛圍,象徵為所有被自己殺戮的無辜哀悼與致意,並引出族人戰士驕傲的神聖觀點,這樣更有令人動容的情境?還是直接屠殺、宰殺呢?這是編導的選擇。
 
至於表現憤怒,採用曾被老師無理處罰毆打,懷恨的原住民孩子,在出草的紛亂中,伺機砍殺老師後,再砍殺其妻兒,來代表賽德克族人所有憤怒?讓孩童如此兇殘,人性最殘酷莫過於此,這是編導的選擇。
 
那更甚是,史實文獻也無從考證的槍殺妻孫等編排,孰不知如何通過賽德克族人後代的關切?違反祖訓呈現如此冷酷血腥?種種泯滅人性的戲劇張力與族群榮辱的尊重,這是一刀兩面刃,這也是編導的自由心證與選擇。
 
「做對的事情」與「把事情做對」,是一種關鍵性的抉擇。戲劇張力與族群尊重的相對平衡,是史實影片工作者的課題,這會是比執行技術與執行完成更為關鍵的取捨。
 
不過,電影與紀錄片的區別,至少多了「觀點」與「態度」,這是對電影藝術可能性的最大期待。
 
台灣電影這幾年蓬勃發展,著實令人慶賀,不過這只是個開始;要走出世界,是台灣電影的最大隱憂。應確實開啟影評機制價值,不是當地媒體和觀眾一昧的歌頌,在題材上,大題會小作、小題可大作,這都會有不一樣的開始與結果。
 
魏德聖將他所有的堅持與勇氣,都給了台灣人,而台灣人也將所有的祝福,給了魏德聖。不過,我還真的很想問魏德聖,在「賽德克.巴萊」中的「殺戮」,真的如此重要嗎?也如同當時我想問李安一樣;在「色戒」中,「做愛」有那麼重要嗎?
 
【2011/10/0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