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希格斯粒子 千呼萬喚始出來

王道還:千呼萬喚始出來
 
【聯合報╱王道還】 2012.07.31 04:43 am
 
 
七月初,專家宣布在大強子對撞機(LHC)的實驗數據中,發現了特徵與希格斯粒子相符的基本粒子。一九六四年,好幾位物理學者不約而同預測了希格斯粒子的存在與特徵。直到二○○八年,實驗物理學者才能利用跨越瑞士、法國國界的大強子對撞機做實驗,搜尋它的蛛絲馬跡。關於基本粒子的理論中,只有希格斯粒子還缺乏實驗證據。這個發現,是理論物理學的勝利,更讓人對於愛因斯坦的慧見,產生莫名的感動:宇宙最大的奧祕,就是人居然能夠理解宇宙的奧祕。
 
不過,粒子物理學家對這個發現,並不欣喜異常。理由有好幾個。一來,理論預言四十八年前即已發表,患得患失的懸疑感早已消磨殆盡。二來,實驗結果要是只能證明先前的臆測是正確的,便無助於拓展知識的疆界。出乎意料的結果,往往是新知識的重要線索。而有意對自然結構追根究柢的理論物理學者,正迫切需要可以指引研究方向的線索。更令人沮喪的是現實:世界經濟前景不佳;建造更大的粒子加速器以創造理論線索,是難以推銷的夢想。
 
其實大強子對撞機本來就只是粒子物理學家的「備案」。一九八○年代美國籌備的超導對撞機(SSC),規模、功率更大:一九八八年決定設立於德州;一九九一年動工;到一九九三年十月國會取消計畫,隧道開挖了廿三公里,已開支廿億美元。
 
關於超導對撞機計畫,當年美國物理學界內部的爭論都大得令人驚訝。反對者口舌滔滔,不見得全出自門戶之見,例如一九七七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安德森。但是科學家畢竟不是政客;這一場科學家的政治鬥爭,促成了一本書,超越了鬥爭的格局。那本書就是《終極理論之夢:追尋最基本的自然律》(一九九二),作者是一九七九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溫伯格。
 
溫伯格支持超導對撞機計畫,著書的目的是宣傳粒子物理學的價值,以說服納稅人與國會議員支持超導對撞機的預算。但是溫伯格不只表演了他的專業功力,還展現了對於科學研究、科學史,以及科學哲學之關鍵問題的洞察力,寫作本領猶其餘事。以本地流行的話語來說,物理學者溫伯格的人文素養令人肅然起敬。更重要的是,他對理性溝通抱著信心,並不隱藏或裝飾自己的立場。簡言之,溫伯格寫了一本可以傳世的書。今天,任何一位對希格斯粒子好奇的外行人,本書仍是最佳起點。
 
發現希格斯粒子的消息,西方主流媒體都以顯著的方式報導。連專業的財經周刊《經濟學人》都將它做成封面故事。溫伯格這種等級的寫手功不可沒。廿世紀的科學變得越來越複雜,與常識、日常生活距離越來越遠。結果是:學習科學與動員大眾、政客支持科學,都越來越困難。粒子物理學可以追溯到一八九五年發現的X光。可是X光有立即的醫學用途。由X光衍生的放射性科學,也有立即的醫學用途(治療癌症)。武昌起義那年,現代原子核理論誕生,而發現原子核的實驗,經費只有七十英鎊。
 
粒子物理學沒有利用厚生的價值,又要龐大經費才能獲得研究線索,前景著實堪慮。但是只要有溫伯格這種寫手,有欣賞他的作品的群眾,就有希望。遺憾的是,在國內,科學界並不重視溫伯格這種學養與本領;科研預算的折衝過程不靠說服納稅人的本領。我們的偉大科學家,從來沒有用中文寫過感動人的科學作品。我們的科學界,自外於文化建設大業。在我們的社會,科學居然成了寄生蟲。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2012/07/31 聯合報】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振奮人心的倫敦奧運

聯合筆記╱英倫的驕傲與自省

 

【聯合報╱林以君】 2012.07.29 01:59 am

 

看了丹尼•鮑伊執導的倫敦奧運開幕典禮,原來文創可以讓傳統更亮眼,也看到在變與不變間,穿插交錯著英倫式的驕傲與自省。

 

工業革命興起,田園牧場風光不再,素人志工演員離場時,順手捲起一片片綠色草皮;的確,很多事都在變,而且是被迫改變。綿羊、牛、馬在內的八十九位「動物演員」退場,七座煙囪拔地而起,有工業革命起源的驕傲,但失去的可能更多。

唯一能讓人稍微安心的,是莎翁「暴風雨」名句,「不要恐懼,島上充滿了各種聲音。使人聽了愉快,卻不會傷害人。」

 

互動式的網路世界,誰還記得是英國科學家、倫敦人伯納斯•李的發明呢?鮑伊提醒了世人,卻用現場八萬觀眾當配角。英國女王「跳傘入場」、「火戰車版」的豆豆先生做白日夢,億萬螢幕前的閱聽大眾,比包括媒體在內的現場八萬觀眾,更能感受鮑伊的巧思。

把一九四八年率先實施的免費醫療系統加進開幕,是要大家別忘了很多制度,其實都來自英國。

 

各城市辦奧運時,都想要抓住機會展現自我,英國人做到了,但在展現文化厚度之外,也有反思。

 

鮑伊有至少四年時間,準備這場大秀,他卻希望未來想起倫敦奧運開幕,也能想起「與生俱來的誠實」,也是英國的特色之一。

 

自省,帶來動力。英國人誠實地問自己,這麼多起源英國的文化,廣為流傳後,英國還能不能維持競爭力?

 

這次開幕典禮,連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都能入戲,還有什麼不能變的呢。既然「改變」也成為開幕的代名詞,那更有理由將「期待那無法期待的驚喜」,定位為倫敦奧運給下一代最大的啟發。


危機世界看奧運振奮人心

 

【聯合晚報╱社論】 2012.07.28 02:51 pm

 

多數人大約都有這種體會,只要日曆一翻頁,往往就把昨天給埋藏了,心思全被新的事物占領。譬如今天就是個典型,倫敦奧運開幕了,昨天以前的紛擾好像都可以暫時拋開,未來的十多天,我們過的日子中,倫敦可能就是最響亮的名字。

四年前的北京奧運,是人類創造過的最大的煙火秀。整個北京的夜空如畫布,蔡國強在上頭揮灑出豪奢、壯盛的燄火,而「鳥巢」與「水立方」則是以最具顛覆感的建築美學,做出另一種空間的誇示。然而,彷彿巔峰過後就是走下坡的難堪預言,北京奧運結束後那種甜蜜的、飄浮的幸福感都還未消散,一個月不到,雷曼兄弟在太平洋彼端倒閉,金融海嘯在眾人的驚慌失措中,撲向每一個角落,幾乎無人倖免。

從北京到倫敦,這四年世界是在驚懼猶疑中度過的,美國用兩次量化寬鬆政策,投入巨量的資金才稍可喘息。但緊接著是歐洲的債務危機,讓人發現這艘大船上竟有補不完的破洞,許多人的領悟是:以永無止境的成長為目標的資本主義,大概已走到盡頭了。就身處在危危顫顫的歐洲大陸之濱,倫敦奧運是在這種悲觀的氛圍下,勉力地粉墨登場。

但如此登場,不也具有「此其時矣」的意義?奧運本身就是人類「向上提升」精神的表徵,藉運動競技,追求一個和平團結、互助奉獻的理想世界,它是至今全人類共同參與的最龐大而普遍的活動,也因此是在展現人類逆境中奮鬥的超越意志。而全球如今就在經濟衰退的泥淖之中,正需要用奧運的精神,將全世界的心志和同伴感情再度緊緊地團結起來。

在奧運殿堂,每一位競賽選手追求極致、崇高與完美,每一次的衝線、達陣,每一個打破紀錄的畫面,都像是在向為操持生計而煩惱的芸芸眾生宣示:世上激勵人心,讓人澎湃不已的美好事物、美好時光,還是存在的!

縱使不能再誇耀奢華,倫敦奧運仍將是一場美好的饗宴,除了享受運動本身的美感,倫敦所蘊涵的西方現代文明與民主典範,在盛夏時分,都是人類沁涼心靈的聖品。

 


倫敦不想比京奧

 

【聯合報╱黑白集】 2012.07.29 01:59 am

 

倫敦奧運開幕典禮,五花八門的演出,有些創意、有些搞怪、有些精心安排,昔日榮光和現代神采相互穿插,很難說震撼或餘音嬝嬝,卻也真實描繪了英國此刻的心境。

 

接在北京之後舉辦奧運,倫敦不免要承受被相提並論的壓力,策劃開幕式的導演丹尼鮑伊一開始就拋棄和中國比宏大、比排場的想法,實屬明智。就如首相卡麥隆駁斥羅姆尼的唱衰時所說的,這不是一場「國營」的運動賽事,這是「民營」的奧運會,也是意在清洗人們的京奧印象。

也因此,倫敦開幕式中,有從天而降的扮裝女王及哈利波特,有插科打諢的豆豆先生,有網際網路發明人博納斯李;還把數百名兒童和醫護人員連同病床一起推上舞台,代表英國人自豪的醫療保健服務。這裡要呈現的不是國威,而是人的價值。

倫敦是全球唯一第三度舉辦奧運的城市,但距離一九四八年那次,也已超過一甲子了。但論國力,今天的英國已不再是昔日那個「日不落」的大不列顛;論局勢,經濟又正處於衰退的關頭,因此,若要把奧運辦成一場閃亮絕世的盛會,恐怕滋味和心情都不對。從這個角度看,昨天新舊及多元拼貼的開幕典禮,反讓世人能以輕鬆、愉快的心情看待英國變化中的風貌。

配合奧運,英國郵政還宣布:凡該國運動員在比賽中獲得金牌,選手家鄉的一個郵筒將被漆成金色,以為紀念。這個頗富巧思的設計,仍把榮耀回歸到人。

 

一個不滿開幕演出的英國保守黨議員批評說,這是我看過最「左傾」的開幕,比北京還左。這話,是在諷刺倫敦,還是北京?

 

2012/07/29 聯合報】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蒙娜麗莎》骸骨驚世現身 科學家將進行DNA比對

《蒙娜麗莎》骸骨驚世現身 科學家將進行DNA比對

 

作者: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 鉅亨網 2012719 下午3:44.. .

 

十六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驚世名畫《蒙娜麗莎》,令全球無數人著迷,至今仍有許多人揣測畫中女子的身分。一批考古學家聲稱,他們在意大利佛羅倫斯一間女修道院地底,挖出一副人類骸骨,可能是當年為達文西充當模特兒的女郎麗莎蓋拉爾迪尼 (Lisa Gherardini)

去年在同一地點,也有一個女性頭骨出土,當時考古學家也懷疑是屬於麗莎,相信今次挖出的骸骨就是《蒙娜麗莎》女主角真身,與頭骨同屬一人。

《星島日報》報導,蒙娜麗莎是當年意大利絲綢富商德爾焦孔多 (Francesco del Giocondo) 的妻子,而《蒙娜麗莎》在意大利有另一個名字叫《La Gioconda》,令大部分現代歷史學家都同意,畫中的女郎就是嫁給德爾焦孔多的麗莎。德爾焦孔多死後,麗莎成為修女,並於 1542 7 15 日去世,終年 63 歲。

一隊考古學家去年開始,在現已廢置的聖烏蘇拉女修道院遺址挖掘,掘穿厚厚的石屎層後,發現一個密室,相信那�就是麗莎安息之所,考古學家繼而掘出一個女性人類頭骨,以及一些骨頭碎片。由於缺乏經費,考古隊伍被逼停止挖掘,至上月才恢復,到本周他們再發現更多更完整的人類骸骨。

他們已經把這些骸骨送往化驗,以確定是否與去年發現的頭骨匹配。科學家稍後也會進行 DNA 測試和分析,比對麗莎兩名孩子的遺骸 DNA ,從而可以確定這副骸骨是否真的屬於麗莎。一旦確定骸骨屬於麗莎,科學家便會利用現代科技,還原她的容貌,然後與畫中的蒙娜麗莎作出比較。

達文西 1503 1504 年揮筆創作《蒙娜麗莎》這幅不朽名作,大約於 1519 年完成,隨即移居法國,不久便死去。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智商測驗100年 女人首勝男人

智商測驗100 女人首勝男人

 

.自由時報 2012717 上午4:23.. .

 

女性智力分數 以前總比男性低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智力測驗已問世一百年,女性的分數始終比男性低,某些心理學家甚至據此暗示,智力可能因性別而異;但紐西蘭智商測驗專家指出,男女在智力測驗分數上的差距近年來已逐漸縮小,女性甚至在今年首度後來居上,在智力測驗分數上超越男性。

舉世聞名的智商測驗專家詹姆斯.弗林(James Flynn)指出,兩性的智力測驗成績在過去一百年來都有所提升,但女性提升的速度更快…此一結果肇因於現代性(modernity),現代社會的複雜性迫使人腦必須有所適應,以致智商分數提高。

兼顧家庭與職業 女智商大躍進

在新作中披露女性智商分數後來居上的弗林說,現代人的大腦認知複雜能力增加,而這一點被視為智商增加;此等改進在過去處於弱勢的女性身上,又比在男性身上更為明顯。

弗林的研究彙整來自紐西蘭、澳洲、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愛沙尼亞與其他西歐國家的智商測驗結果,在紐西蘭、愛沙尼亞與阿根廷,女性智商測驗分數略高於男性;在澳洲,男女分數不分軒輊。弗林說,女性智商提升的解釋之一,可能是迫於生活所需,因為現代女性必須兼顧家庭與職業;至於另外一種可能,則是女性潛在比男性聰明,只是這一點直到現在才展現出來。

智商無關基因 一代比一代好

智力測驗始於一百年前,爭議性始終不斷,尤其兩性的測試結果有明顯分野,女性智商一般比男性低五分。而一九八○年代以弗林為名的「弗林效應」(Flynn Effect),則指出每一代的智力測驗成績都比前一代好,尤其是西方國家,人民的智商每十年大約增加三分。該理論也主張智商無關基因,而且可以改善。

智商的進步可歸功於許多因素,包括更好的營養、更長的受教育時間、知識水準較高的父母,以及更複雜的環境刺激,例如電視、電腦等。弗林是紐西蘭奧塔戈大學(Otago University)政治學名譽教授。

弗林說,還需要更多資料才能解釋女性智商分數後來居上的趨勢;現代性對女性的完整影響才剛顯現,在各國間進行比較的資料也很少;隨著世界變得更為複雜,以及生活在現代社會需要更抽象的思考,人們也會逐漸適應這種情況,致使智力測驗分數提高。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考古」取才 公務員能創新?

「考古」取才 公務員能創新?

 

【聯合報╱王釗洪╱大學教授(嘉縣民雄)】2012.07.17 01:51 am

 

一連五天,關係到十五萬名考生公職生涯的高普考,在烈日下如火如荼地進行。相信經過劇烈競爭,許多聰明勤奮的年輕人,都可以如願以償,金榜題名。

 

聯合報幾個月前,推出每周日、一見刊的「考公職」專欄,除了介紹各種大大小小的公職考試的類型、性質以及條列各項資訊以外,內容重心是專訪近年各項考試的狀元、榜首,提供事前準備、應考心情等的經驗分享。

筆者拜讀了幾篇考試經驗談,對於受訪狀元、榜首的苦讀經驗,有志竟成的毅力,最終脫穎而出的成就,深感欽佩。然而從這些經驗談裡,卻也發現一個現象,無法不令人憂心。

 

從聯合報刊登的這些佼佼者的應考經驗,印象中幾乎十有八九,他們考試的致勝關鍵都是「熟讀補習班筆記,勤作考古題」。就在上周(七月八日)的「高普考衝刺」一文中,專家也說:「往往有五到七成題目不脫考古題範圍,萬變不離其宗,絕不能因題目考過很多次就忽略。」這讓人懷疑我們的國考是以「熟記考古題」來取才。

廿一世紀是國際競爭激烈的時代,不但科技日新月異,社會也瞬息萬變,如果不能因應,就會不進則退,終被淘汰。姑不論工程、土木、水利、農業等類科的公務人員,需要有與時俱進的科技新知;財稅、勞工、經建、社福等類科的問題也都是日日推陳出新,這些領域的公務人員,又怎能秉持「古早」的思想,一成不變?就拿最需要背法條的司法、律師考試來說,難道不知今日的貪汙、行賄、詐騙、殺戮手法已經比幾年前更「魔高十丈」了?數十年前的考古題怎夠用?

看了國考經驗談,筆者終於明白,為什麼老百姓經常接觸到的第一線公務員,說好聽一點是循規蹈矩,奉公守法,卻總給人保守、陳腐的感覺,不僅不知變通,也欠缺應變能力。取才既由「考古」而來,無怪乎社會上常出現「恐龍公務員」、「恐龍法官」這些稱號了。「考古題」背多了,哪來創新、改進的能力?

為了讓國家未來主人翁的腦筋靈活一點,現在各級入學考試,幾乎都不再鼓勵死背,更不允許使用考古題了。國家公職考試還在食古不化地重複考古題,怎不令人憂心?學校教育是百年大計,國家文官制度卻稱得上是千年大計。政府感嘆人才難覓,其實人才可以不假外求,端看如何培養。要使國家進步,就從高普考試拋棄考古題開始罷!

 

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

解嚴廿五周年:民主憲政與兩岸關係的交纏

解嚴廿五周年:民主憲政與兩岸關係的交纏

 

【聯合報╱社論】2012.07.15 03:22 am

 

今天是解嚴二十五周年,可對這四分之一世紀的雷電風雨作一回顧。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蔣經國政府公告解除實施了三十八年又五十六天的戒嚴令,宣布進入民主憲政(解除黨禁、報禁),並開啟兩岸交流(開放赴陸探親);蔣經國的歷史感是準確的,此一架構使得兩岸關係與台灣的民主憲政出現麻花式的交纏,一方面因民意而維持兩岸交流,另一方面也因民意而建立兩岸區隔。二十五年來,台灣一直走在蔣經國鋪設的這條道路上,北京在兩岸關係上也不能跳出此一道路。

台灣最重要的生命課題就是兩岸關係。在戒嚴時代,是以戒嚴統治來處理兩岸關係;在解嚴之後,則是改以民主憲政來處理兩岸關係。方法雖異,但兩岸關係作為台灣最重要生命課題的地位並未動搖改變。

然而,歷史也充滿諷刺,促成蔣經國路線之所以能在兩岸間初告確立,其關鍵事件其實是二○○○年李登輝輸掉了國民黨政權,改由民進黨的陳水扁政府主政八年。如果不是李登輝輸掉國民黨的政權,連戰就不可能在二○○○五年以國民黨主席身分訪問大陸,開啟了兩岸的機會之窗;又如果不是李登輝及陳水扁的台獨操作,北京亦不可能對兩岸政策痛切省思,從「文攻武嚇」轉為「和平發展」。這一段曲折的歷史是:一方面,李扁兩朝的台獨操作,經台灣民眾以民主程序給予否定;另一方面,北京亦從與李扁對應的失敗中,領悟了台灣民意的底蘊。

其中的啟示是:在台灣,民主憲政與兩岸關係是交纏的麻花,若是符合民意的兩岸關係,就是合理的兩岸關係;而合理的兩岸關係,又必須獲得民主憲政的支撐。台灣的執政者與北京當局皆不易背離此一法則,這是蔣經國在二十五年前預設的兩岸遊戲規則。

如前所述,蔣經國解嚴,有兩條主線。一是推進民主憲政,一是開放兩岸互動;這正是麻花的兩股。二十五年來,就民主憲政的演化言,李登輝就是一個顯例:他從頒行「國家統一綱領」、「說了三百次的反台獨」,到「外來政權」、「兩國論」、「中華民國已經滅亡」,最近又變成「喊台獨沒有用」,甚至說「我沒有主張台獨」……。這是李登輝的「憲法履歷」,也是台灣二十五年憲政風潮的濃縮版。

再看兩岸關係,二十五年來,李登輝預言的「中國崩潰論」並未實現,反而「大國崛起」成了舉世的話題;李登輝的「戒急用忍」也難以為繼,扁政府將大陸市場推到占台灣外銷總額的四十%,而如今ECFA又成為台灣最成功的經貿談判,大陸來台觀光客更使原本年產值十幾億的鳳梨酥飆到二五○億。

由此可見,民主憲政與兩岸關係是一個麻花。主張「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者,就會主張「中國崩潰論」,就會主張「戒急用忍」,就會主張「正名制憲」;但選擇維持及護衛「中華民國」者,就會主張「三通」,主張ECFA,主張「和平協議」,主張「一中各表」,主張「不統、不獨、不武」。正因如此,台灣的民主憲政是以兩岸關係為主要的課題,而兩岸關係這個課題也制約了台灣的民主憲政;此一民主憲政與兩岸關係的麻花架構,遂成為解嚴二十五年的歷史主軸。

二十五年來,在民主憲政及兩岸關係屢屢出現驚濤駭浪;但即使是一些重大的脫軌事件,也對這個麻花關係的推進作出了貢獻。例如:若不是李登輝輸掉國民黨政權,連戰不可能訪陸;若不是陳水扁把台獨搞砸搞臭,國人不知「正名制憲」的虛無;若不是一九九六年的「飛彈危機」計不得售,北京的兩岸政策不會走到今日的「和平發展」。二十五年間,兩岸藍綠紅三黨的領導階層,應皆領悟到台灣「民主憲政與兩岸關係」的麻花效應。

二十五年來,兩岸都有人嘗試背離這一套蔣經國設定的遊戲規則,但皆告失敗。未來,也許兩岸仍有人會作此嘗試,但恐怕還是不易跳出蔣經國的宏觀擘劃。

 

2012/07/15 聯合報】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地震受損 華盛頓紀念碑延至2014開放

地震受損 華盛頓紀念碑延至2014開放

 

【聯合報╱華盛頓記者賴昭穎╱10日電】2012.07.12 02:37 am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宣布,華府知名地標華盛頓紀念碑因為去年地震受損嚴重,修復期間將從原本預估的明年底延後到2014年底。

 

將近170公尺高的華盛頓紀念碑一直是遊客到華府必到的景點之一,每年吸引約70萬名遊客參訪,遊客可進入內部搭乘電梯或走樓梯到頂端俯瞰華府景致。去年823日華府發生芮氏規模5.8地震,導致紀念碑內部結構受損,外部石塊也脫落,頂端的尖塔受損情況尤其嚴重。

官員表示,修復工程預計9月展開,總經費高達1500萬美元(約45億台幣),紀念碑從地震受損後就未對外開放。

 

未來將築起鷹架進行整復工程,因此圍繞在紀念碑周邊的部分旗桿和長椅也會暫時遷移。

 

除了華盛頓紀念碑「不得其門而入」,在華盛頓紀念碑和林肯紀念館中間的知名景點映照池(Reflection Pool),先前也因為漏水問題進行整修一段時間,預計最快8月才會整修完成。

官員指出,在工程進行期間,可能會在紀念碑的尖頂附近架設一台網路攝影機,讓民眾可以線上觀看工程進度。

 

華盛頓紀念碑在1848年開始興建,1884年才完工,當時是全世界最高的紀念碑;但1889年法國興建艾菲爾鐵塔,取代華盛頓紀念碑世界第一的頭銜。

 

2012/07/12 聯合報】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文山區設雲端園區 在羅斯福路六段

文山區設雲端園區 北市評估

 

陳漢明 | 臺灣時報 201277 上午1:00.. .

 

 〔記者陳漢明台北報導〕台北市議員王欣儀昨天與立委賴士葆會同中央與市府官員會勘文山區景福街、羅斯福路六段一四二巷之公有土地,呼應當地周邊里長提案,要求市府應全力規劃爭取將此地設置為「雲端科技園區」,中央也應配合釋出閒置土地活化利用,共同打造雲端產業競爭力,促進地方發展。

 王欣儀指出,經查文山區景福街、羅斯福路六段一四二巷及水源快速道路所環繞之三角形區域內之空地,除少部份現為北市新工處六區隊使用外,其餘皆已閒置多年,總面積為一點四七八公項,且大多為公有土地,十分有運用可行性。

 王欣儀表示,過去許多像焚化爐、公營住宅、出租國宅、殯儀館等鄰避設施皆放在文山區周邊,多年來未有任何回饋帶動地方發展的建設;反觀鄰近的內湖、南港皆有科技園區,也造成此區房價居全市之末,對總統的老家文山區極不公平!因此繼六月五日市政總質詢時提出設置此地為雲端科技園區的建議後,才進一步辦理會勘。

 王欣儀說,市長郝龍斌在總質詢中明確答覆,中央屬意將雲端園區置於台北市,只要有適合地點他也將優先考慮文山區,故希望透過評估在此設立本雲端園區來加強發展雲端運用、數位內容、手機app軟體之研發及行銷。

 立委賴士葆則表示,曾向立法院提案,目前台灣計劃於五年內投入二四0億發展雲端產業,但放在軟體的部分卻不到二十億,僅占8%,故整個發展架構仍是以「硬體」為主,若不修正會很慘!未來,發展重心應從硬體代工轉型為軟體研發,故希望透過設立雲端園區以搶攻三00億美金之Mobile App商機市場。

 賴士葆、王欣儀及在地景仁里里長張耿暉、景慶里里長黃逢廣、萬和里里長吳祚榮皆要求,政府應積極協調中央、地方各單位,儘速辦理土地移撥、地上物騰空、都市計劃使用分區變更等相關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