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比月球還亮的大彗星 2013年劃過地球夜空!

比月球還亮的大彗星 2013年劃過地球夜空!

 

NOWnews 2012930 上午12:02.. .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近來讓每個天文迷都相當振奮的消息,就是2013年,將有顆比月亮亮上15倍的彗星飛過夜空。

 

彗星 ISON的學名為C/2012 S1(ISON),剛發現時的亮度為18.8度,目前正在木星軌到外進行,未來一年內將進入內太陽系航道,在2013年的1112月最接近地球,在北半球可清楚看到彗星劃破天際。遠離地球後,幾千萬年之後才會再次接近地球。

這顆彗星是利用俄羅斯國際科學光學監測站(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Optical Network telescope )的天文望遠鏡發現。它以拋物線軌道前進,彗星沿著這個軌道直徑直奔向太陽。這顆彗星的軌道因接近太陽,會變得特別明亮,但也可能被太陽光淹沒,而難以發現。

有些天文學家發現,C/2012 S1(ISON)的軌道與1680年的大彗星軌道相似,認為他們是從同一顆更大的彗星分裂出來的碎片。除了歷年已知的大彗星之外,軌道與C/2012 S1(ISON)相似的其它掠日彗星,都是在接近太陽時,彗星借助太陽的光與熱,讓自己的亮度增加可被看到,因此台北天文館的專家認為,C/2012 S1值得天文迷期待。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李家同談適性教育 挺能力分班

李家同談適性教育 挺能力分班

 

〔自由時報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2012929 上午4:30

 

因應十二年國教強調學生的適性發展,中華適性教育發展協會昨天邀請清大榮譽教授李家同談適性教育。李家同強調,談教改前不如先把書教好,教育部推動的十二年國教,讓程度不同的學生一起受教育,這種「混材施教」的做法,將對弱勢孩子不利;他支持採能力分班的「因材施教」,學生才不會因程度落差影響學習。

「有很多孩子書老是唸不好。」李家同從台灣教育界忽視的事情談起。他說,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天資及背景知識息息相關,現行的國中教育制度卻把不同天資的孩子在同一班上課,老師用同樣的教材,要求同樣的進度,導致有些學生數學永遠在卅分以下;而現在十二年國教更要將混材施教延伸到高中去,更令人憂心。

他強調,要把程度不同的孩子都教好,必須因材施教、適性發展,先從基準點教起,尤其好的教育必須先由「前測」開始,了解學生的程度;他更強調,基本的東西不會,教再難也沒用。

他也針對弱勢學生的教育提出五項辦法,包括追蹤孩子有無進步、不吝獎勵,不是考第一名才給獎,教科書必須合乎學生程度、善用電腦、注意人文素養等。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張首晟:學科學 概念重於方法

學科學 張首晟:概念重於方法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3日電)201293 下午1:53

 

物理學者張首晟今天表示,學科學不該太注重方法,而要著重概念,理解概念後靠推算也能解決複雜問題。

 

台灣大學今年邀請張首晟擔任物理系訪問講座教授,張首晟近期應邀來台,並於今天在台大專題演講。

 

張首晟表示,自己生長於文化大革命時代,當時大學都被關閉,想找本書讀都很難,幸好他的伯父曾讀過大學,伯父念過的歷史、文學、哲學等書籍就堆在家中閣樓,因此他的啟蒙教育就從閣樓自學開始,這些書不只為他帶來求知欲,也培養出自學能力。

 

靠著自學能力,張首晟讀完初中後,直接考取復旦大學,之後更前往德國和美國進修。一般人要學5年的課程,他只花3年就學完。原想實現愛因斯坦夢想,統一宇宙四力的張首晟,在恩師楊振寧建議下,轉往凝態物理學領域。

 

面臨知識爆炸的時代,張首晟說,要想真正掌握知識,需要花很長時間,而大家在學科學時,往往太過注重技巧,即使解題解得快,但卻忘了組織知識;他認為,「道高於術」,概念應該重於方法,他也用這種方式來教育兒子。

 

他曾和兒子在客廳收看電視,當時電視報導日本海外70公里處發生地震,可能會帶來海嘯。而他的兒子在幾分鐘內就算出在多長時間內地震會引發海嘯。張首晟說,只要掌握概念,靠推算也能解決生活中複雜問題。

 

「勤者靠背、才者靠推、大智者靠猜」,張首晟說,知識永遠都背不完,聰明一點的人會背公式來推論,更聰明的人理解概念後,用簡單推算來得出問題答案。1010903

2012年9月2日 星期日

紀念台灣學術界一位幕後英雄

紀念台灣學術界一位幕後英雄

【聯合報╱嚴震生】 2012.09.03 01:49 am

 

我的一位退休同事最近過世,就如同他在生前一般,他希望後事保持低調。不過,這位台灣學術界鮮少人知的幕後英雄,卻是值得撰此專文,懷念他的敬業精神及對學術出版的認真態度。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在戒嚴時期是政府唯一的智庫,它提供許多政策建言,許多主管也都為政府重用,對制定大陸政策及處理外交和國際事務,作出重要的貢獻。在對岸尚未開放之前,因為收藏了許多外界無法看到的「匪情」資料和研析,是中國大陸研究的重鎮,許多美國和歐洲的中國問題專家,都是靠這個中心的圖書館,完成他們的博士論文。

更重要的是它所發行的中英文期刊,是相關領域中歷史最為悠久者,其中的Issues & Studies更是國內英文的期刊中,最早列入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的刊物。前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也是後來出任研考會主委並擔任過立法委員的魏鏞教授,是讓此刊物列入SSCI的幕後推手,但我這位同仁則是讓此刊物長期保持高編輯水準的重要靈魂人物。

他擔任這份刊物執行編輯超過卅年,對每一篇論文都詳加研讀。首先,他會將投稿文章的論文格式調整到符合期刊的要求,才會送給主編及編委決定外審人選。雖然他可以依格式不符合而拒絕收件,但體恤學者不可能熟悉每一種格式,而希望至少在論文通過前,給他們一次機會,因而願意自己多花一些時間協助他們。更重要的是,送出去的稿件儘管不一定具足夠學術價值、獲得接受,但至少在審稿人的眼中,是一篇符合形式要件的文稿,有助於維持刊物的信譽。

其次,他會查看每一個註解和參考資料,確認這些都是引用文獻的正確出處。這項工作在今天或許看來沒有這麼難,因為網路發達,只要願意投入時間,大都可以查詢到相關資訊。但是他是在七○及八○年代時就開始在中心的圖書館認真查詢,有些作者隨便編一些專書或期刊的出處,或是自行捏造引用的頁數,都難逃他的法眼。他有一套查驗的方式,不僅努力確認作者文稿中的人事和專有名詞無誤,也會判斷文獻的相關性。

再者,由於長期投入編輯工作,因此對期刊論文的格式要求特別敏銳,什麼地方該用大寫、什麼資料得用斜體、標題該如何分段、該如何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等,他都可以立刻看出錯誤所在。在中文期刊及中文專有名詞必須採用漢語拼音呈現時,他也能很快進入狀況,確保許多對此拼音方法不熟悉的台灣學者,不至於犯錯。

最後,他對論文當中一些專有名詞有疑問時,也會和作者溝通,而不是擅自更正,展現對學術專業的尊重。當然若有人抄襲或是用翻譯代替創作,甚至是舊稿再投,他也都能夠一一辨識,讓刊物的內容不違反學術倫理、編輯永遠符合專業規範。許多國外的學者,在和他互動後,也都對他的專業讚不絕口。

這位編輯的工作相當瑣碎且重覆性高,但他卅年如一日,每天準時上下班,將分內工作兢兢業業做好,直到三年前因眼力漸差,無法負荷,才提前退休,但沒想到這麼快就離世,讓人感到無限惋惜。

最近台灣輿論界的熱門話題之一,就是人才的引進。從一些國際性指標來看,或許構不上是人才,但卻是讓我們擁有一份具國際性指標期刊的關鍵,他的敬業精神,才是更需要具備的條件。對了,他的名字叫作張深俊。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嫁三榮民還劈腿 陸女賺飽遺產

嫁三榮民還劈腿 陸女賺飽遺產

 

作者: 馬瑞君╱台中報導 | 中時電子報 201291 上午5:30.. .

 

中國時報【馬瑞君╱台中報導】

「老榮民殺手」踢到鐵板!已取得中華民國國籍的大陸女子路天顧(原名路寬),來台十四年先後嫁三名老榮民,三人逝世後繼承了二棟房屋;路女又以結婚為前提劈腿賴、李二榮民,先騙賴男交付一百萬現金,房子過戶後卻被踢出家門;李男簽下協議書,與路女交往才二個月即病逝,上百萬元定存被提領一空,路女被依詐欺罪嫌起訴。

八十七年、年方四十二歲的路女,嫁給比她大卅三歲的的劉姓老榮民。路女順利取得我國籍,劉老於九十六年七月逝世,她繼承了台中市大安區一棟透天厝。

路女展開新生活,取得看護工證照後,結識並嫁給八旬汪姓榮民,不到一年汪老心臟衰竭往生,路女又繼承台中市豐原區一棟公寓;隨後又嫁給八十多歲鄒姓老榮民,第三任丈夫又在二個月後往生,這次鄒老未留下不動產。

路女在九十九年一月間看護賴男患癌症的妻子,兩人發生婚外情;同年六月賴妻往生後公開交往,賴男曾多次為路女償還債務或購買物品,支出逾六十萬元;但路女以「需要財產保障未來婚姻生活」為由,要求賴男匯款一百萬元。

賴男去年四月匯款後,同年八月間又以相同理由要求他將名下汽車和在大雅的公寓過戶給她,路女卻一再推託結婚日期。之後,路女竟直接下「逐客令」,隔月連寫兩張紙條給賴男,「請問你能在九月底前搬家嗎?我倆暫時分開也好。」賴男才知受騙上當而提告。

賴男提出撤銷不動產登記告訴部分,一審認為在贈屋同意書載明「同意無條件贈屋」,並未寫到以結婚為前提,判他敗訴。二審認定路女無結婚之意,存有詐騙意圖,因而判決房屋歸還賴男,全案定讞。

路女去年四月劈腿李男,佯稱願結婚而使對方簽切結書,約定「日後李男去世,財產歸路女所有」,沒想到在兩個月後李男即往生,一二七萬定存又落路女口袋。

揭馬雅神秘面紗 五友邦文物聯展

揭馬雅神秘面紗 五友邦文物聯展

 

自由時報 201292 上午4:34.. .

〔自由時報記者黃其豪╱台北報導〕

 

美洲三大古文明之一的馬雅文明,神秘面紗昨天透過在士林公民會館展示,由中美五國使館所提供的照片、文字及文物複製品中,讓參觀民眾大開眼界,展期至九月廿七日止。

士林國際文化節揭幕

士林國際文化節昨天由「在士林~遇見馬雅」跨世紀聯展率先登場,參展的貝里斯、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及墨西哥等馬雅五國均有駐台使節與會,展品包括木雕面具、祭祀用陶壺、圖騰陶盤、馬雅統治者雕像等,加上該國馬雅文化遺址照片,使觀者如同穿越時空與古文明相會。

主辦單位表示,馬雅文明是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文字等方面有較高成就的文明,尤其曆法是世界上最正確的,天文學家研究,古代馬雅人使用的月曆,比我們現在使用的月曆更正確,誤差只不過是○.○○○二天,若換算成秒,一年只差十七.二八秒,誰也不知道,馬雅人是怎樣精算出來的?

另外,以預言著名的「馬雅曆」是一套以不同曆法與年鑑所組成的系統,盛行於當時所有的中美洲社會,幾乎是當地最古老的曆法之一,現仍使用於墨西哥、瓜地馬拉的馬雅社群中,而馬雅版的二百六十天曆法被學者稱為「卓爾金曆」,這次展品中,也有銅版卓爾金曆。

士林區代理區長龔金龍說,馬雅神話中推論地球有五個紀元,第五個紀元結束日期剛好是二○一二年十二月廿一日,但這個結束對於馬雅人有極為重大的意義,根據他們的信仰並非世界末日,而是重生的時刻,由於這個日子就在今年底,相信這個議題仍會持續被討論。

為讓民眾更了解馬雅文明,九月十六日下午一時卅分在台北市立圖書館士林分館,安排「失落的馬雅文明」電影賞析;九月廿一日晚上七時在士林行政大樓十樓禮堂,有一場「馬雅風情」講座,邀請旅遊作家褚士瑩主講。